本文摘要: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一篇:溺爱和真爱。希望我们透过心理学看到事物的本质。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 01 / 我们懂得真爱吗
溺爱会带来怎样的坏处,似乎每个家长都很清楚,也因此会采取各种办法让孩子变得坚强。最常见的方式是:孩子摔倒后让他自己爬起来。
无数次看到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扶与不扶而僵持的场景。为了培养所谓的坚强,抛弃所谓的溺爱,父母会抓住每个摔倒的机会来教育孩子,却忘记了孩子此时最需要我们的关爱。
摔倒后不扶就能锻炼孩子坚强。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狭隘到人生的成败、性格特征的形成都要由这一跤决定似得。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都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却忘记了在“为人父母”面前,我们都是新手,都要不断的学习。
我们是否真的懂得爱,我们原以为的懂得,是否只是一个表象。
/ 02 / 溺爱和真爱
书中给溺爱和真爱下了这样的定义。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光看定义,溺爱和真爱似乎很明了,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没有及时的制止,反而不断的妥协,还和孩子进行反复的沟通,常被认为是溺爱孩子的表现。
在孩子的天性和成人世界的约束产生冲突时,我们遵循哪一种原则才算是对孩子的真爱?
壮壮小时候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哭闹,耐心的妈妈不会因为他的“无理取闹”而责罚他、喝止他,而会耐心的开导他,安慰他。老人常会说:“你这样太惯孩子,男孩子怎么能老哭呢,以后可怎么办!”
我们当时并不确定自己的做法一定是对的,甚至在前行的过程中,也常常怀疑自己的这一方式是否正确。但一路走来,我们很庆幸自己的选择。
壮壮现在6岁多,在情绪不佳时能够及时发泄,也常常会向我们反馈并求得帮助。我们对他毫无顾忌的大哭,除了给予及时的安慰外,仍然不加制止。也许正因如此,壮壮在同学中表现出了自然的吸引力,在班级的每次投票选举中,都能名列前茅。
溺爱和真爱,很多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看着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寻求父母帮助的孩子,我们却无动于衷,是真爱?
我们帮孩子完成了他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是真爱?
我们制止了孩子对水/砂子/泥土….的探索,是真爱?
我们把孩子一股脑的推给培训机构,而总是向孩子抱怨:这个培训班很贵,自己工作很累时,这是真爱?
对于孩子的各种问题,我们并不乐意进行认知的思考,不断的学习,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去教导孩子,是真爱?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只是一味的训斥孩子,而不去认知思考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真爱?
……
真爱,不是简单的给予,也不是越多越好,是赋予智慧的给予。
真爱,是满足孩子当下需求的爱,是对孩子充分了解之后的给予。
/ 03 / 心理学分析
关于溺爱的心理产生机制,本书给出了详细的介绍。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的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溺爱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给孩子买的第一套积木是现在并不流行的木头积木。我清晰的记得,我收到积木时的兴奋心情,在收到积木的第一时间,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它,并且很自然的念叨了一句:“终于实现儿时的梦想了!”。
现在想想,这个原本买给孩子的积木,更可能是买给自己,满足自己“内心小孩”的愿望。因为童年时我便因为一套积木常常去表哥家玩耍,一直很羡慕他能一天到晚和积木在一起,而当时的最流行的积木便是我现在买给孩子的木质造型积木。
传统观念会认为,溺爱就是给孩子的爱太多了。
而心理学告诉我们的是,溺爱是缺爱的表现,是“内在小孩”太缺爱,转而在新的关系中进行弥补的一种表现。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有过缺乏爱的童年,他们希望在新的关系中弥补过去的遗憾,所以溺爱成了一种下意识的表现。
传统观念还认为,溺爱就是太由着孩子了。
而书中告诉:
溺爱常常是强加,也即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并将之视为爱。孩子感觉到被否定了,但他却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父母和别人都觉得这是爱。譬如,孩子说,我吃饱了,大人说,你正长身体,多吃点。
所以说,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真正的爱是不会伤到孩子的,再多的爱也不会伤到孩子;真正伤到孩子的是假爱,也就是溺爱。
#心理学知识40#
关系14│正能量与负能量:我们常常将自恋、性和攻击性视为能量,因为这些东西是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但心理学认为这三种东西是我们的生命动力,当我们远离了这三样东西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展现了这三样东西的人,反而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创造力和魅力。情感的互动胜于饮食的照料。
心理学故事:武志红老师在研究生期间有两年的抑郁,但最后自动就好了,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任由这种不好的念头汹涌的从内心中流出,不加任何干涉和限制,自己就如同一个强有力的容器一样盛着这股负面的情绪。因为武老师的从内心深处接收了自己所谓的不良行为,于是所为的负面情绪逐渐转变为正面的能量。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