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新西兰时,看到微信上️人介绍在新西兰淘宝的经历和展示的物件,我就心动,曾问过儿子二手市场的情况,他不愿带我去而回答不知道。这次我心里存了念头,但不知去哪里淘。事有凑巧,与新西兰的朋友约好在伊甸山咖啡馆见面,由于早去了20分钟,就在周围闲逛,进了一个商店,是红十字会的二手商店,当时还不知道,进去看看是二手市场,店面不大,摆在许多衣服,男女老幼都有,洗的干干净净,还有相框和油画等挂画,瓷器和玻璃的锅碗瓢盆,以及各种各样的家庭用品。价格很便宜,只有正常新品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几个纽币而已,几乎是白送。当然这是后来我的发现,当时并不知道。儿子与老公都不喜欢二手店,我自己看了5分钟也出来了。这是我与二手店的第一次相遇。
第二天,我与老公去多美路上countrydown超市,发现竟然有二个二手店,一个是救世军开的,一个是红十字开的,救世军的二手店店面不小,️100平米,这在新西兰就是大店了,除了有数的几个超市和昆街上的商店,往往都是二三十平方。我进去看看,还是那些类别的东西,但摆设更整齐有序。我只是观察,看到进进出出的人不少,一派繁忙景象。而且以老外为主,华人只有零星几个,洋人们几乎进店的都不空手,纷纷在里面购买,由于都是孤品,好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别人买走。店里的服务人员一直都在上货和收款中。我看到了一对夫妻买了一大摞浴巾等用品,看到一个洋人大妈买走了一个儿童车,都是七八成新。碗碗碟碟,衣服,家庭用品不断被人买走,这里人买二手品很正常,这个店的交易量和销售额不小,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关注。我不敢买,心理有疙瘩,担心不干净不吉利,我实在好奇他们为什么都买二手品,我知道国外二手车二手房的交易量超过新的,但这些二手品来自哪里,他们买回去真的能用?不少疑问在我心里存着,加上家里人的反对,不仅说绝对不能买,而且不让进。由于这二家二手店离我家很近,每天散步都可以经过,每次我都进去看看,我发现生意确实好得不得了,我看着不错不敢卖的东西第二天就没有了,例如一套6件的中国刻花模具,一个黄铜雕花花瓶。商品流通很快,我还观察到买二手货的不仅仅是穷人,有些是气质高雅的女人,特别是年轻貌美的老外,她们往往一扫而光,从包包到床上用品到衣服都买。连续观察两天,更引起我的兴趣,觉得二手品市场绝不是那么简单,它在新西兰到底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晚上就上网查看,看到一篇专门介绍奥克兰的五大二手店的博文,题目就是《买买买,剁手党的又一个好去处……奥克兰的五大二手店》,说新西兰人重视环保和循环使用,二手市场十分发达,介绍了救世军和红十字会有遍布全国的二手店连锁体系,这是慈善组织,捐物的人是做慈善,买物的人也在做慈善,服务员都是志愿者,也是慈善,收入也用于慈善。家里用不着的东西就送到二手店,让有需要的人很便宜得到,这是习惯做法。这五大二手店就包括多美路上的我去过的那家。知道了二手店的目的和体系,对二手店的恐惧少多了,开始时我不太敢用手动二手店里的东西,回家就赶紧反复洗手。慢慢的,我从看瓷器摆件开始,也敢动衣服等了—我的颠覆性认识来自于二篇博文,一篇是新西兰大头妈的系列博文异国他乡淘淘乐,她是一个新西兰的成功移民,有自己的公司,做保健品贸易,还写博文,️几十万粉丝,她把新西兰的二手品做成了生意,每周在网上拍卖淘的宝贝。另一个是一个在基督城二手店打工的留学生的博文,介绍了救世军二手店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客户群不是穷人,越是高档区域二手店生意越兴旺,因为居民生活水平高,二手品来源丰富,他们为社区服务的意识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区的伊甸山周围二手店这么多这么活跃的原因。打消了我对二手店的偏见。看了这些文字,我觉得入乡随俗,可以买点二手东西:给自己定的基调就是仅限于家庭摆件,如瓷器看盘和铜器等工艺品。这些东西相当于国内的半古董,不过从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都有,以英国骨瓷为多,我还淘到了西德、德国,日本以及荷兰、葡萄牙等国的瓷器,可以看出中国瓷器与新西兰瓷器以粗瓷为主,英德日的瓷器更精致轻薄……都是手工绘制,️绘画者和制造商的姓名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