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记录》第一期

哲思专题经典共读活动之会议记录

题目:《中国哲学简史·绪论》

主讲:心技一体

简介:心技一体,简书哲思专题副编,哲学博士。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喜《诗经》、《周易》,每日以读宋元明书为功课。热衷分享读书感悟,愿与诸同好切磋进步。

时间:2017年9月26日晚8点-10点

形式:语音分享+主题讨论

地点:哲思专题官方微信群

主持人:六尘影

记录人:易简知能   

整理:易简知能    先迷后得主

会议记录:

20:00讲座开始。

21:00讲座结束。

主要内容:

一、开场白,引入主题

1、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支持这次哲思专题的第一个经典共读活动,今天晚上就由我来和大家一起读这本哲学史的经典著作,就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2、因为这是个共读活动,所以虽然这个安排是由我来先讲一个小时,然后大家提问、讨论,有什么看法可以等我先把我准备的这一部分内容分享完之后,然后大家再来讲。但是因为是共读,所以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大家要去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好多朋友都问是不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跟《中国哲学简史》这是两本书。希望没有书的朋友还是把《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尽快准备,准备好或者是买到也好,拿到电子版也行,然后要预习,要读。

3、今天是这个活动第一次做,我想先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介绍下《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介绍下冯友兰先生,然后同时也介绍下我们的活动本身,作为一个预热,或者说作为背景的一个知识,然后大家有一个方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不知道要从哪个地方开始读,或者说拿到第一页就读不进去,又不知道要读什么内容。

4、按照一般上课的惯例是要做一个绪论,绪论一般是一个大型的论文或者著作第一部分,也是我们做一个长期读书活动的第一步。这个活动按照我们之前的策划,预计一共要做十次分享,算上这个绪论,还是十一次,本来是十次,我觉得有必要做这么一个绪论,做一个介绍。要直接进去读这本书的话,可能对有些朋友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我在其他场合,可能也有一些经常关注这个简书社群活动、经常关注我活动的朋友,可能也听过,就有一点重复,但是大的内容还是不一样。

5、这个绪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冯友兰先生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第二部分就讲一讲这本书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个书呢,这个必须要从中国哲学这个学科的历史,从这个角度去讲,然后《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的地位才能够突显出来;第三部分讲学习中国哲学的方法,拿到这种书应该怎么读,或者说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在这个部分我会把我自己的感受,向各位朋友分享一下。

二、其人其书

(一)生平与著作

1、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当然他晚年的堂号是非常著名的三松堂,他写了一本书叫《三松堂自序》。在这本书里面就讲他自己求学的过程,也讲他陆陆续续如何写出这么多哲学著作的过程,那还是一本很值得去读的书,他的所有著作汇编成一本书就叫《三松堂全集》。

2、冯先生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京大学求学的过程中,他受到过胡适先生、蔡元培先生等好多著名学者对他的指点,这为他今后的哲学研究做了一个基础,也奠定了他对中国哲学基本课程最基本的理解。他在1924年获得美国各种大学的哲学博士,回国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一度也做过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主任,文学院院长。后来因为抗战的原因,北京的很多高校南迁,然后他又在西南联大做教授,这也是一段传奇。

3、冯友兰先生的主要著作,他自己有一个自拟联,写得很清楚,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两句话“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三史就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个次序是按照创作这几本书的时间来排列,但是从我们学习的角度想,应该先读《中国哲学简史》,然后再读《中国哲学史》,这样比较容易入手。什么叫“六书纪贞元”呢?就是指“贞元六书”,贞元六书就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这六本书,大概都是在抗战期间写就的。

4、“贞元”是什么意思?如果朋友们读过《周易》的话,读卦爻辞。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从《文言传》开始,就是古人一般的解释,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四个阶段,“元”就是开始的阶段,“亨”、“利”就是不断发展的阶段;到“贞”,表示一个循环结束,之后会有下一个元亨利贞开始。所以古人把元亨利贞解释为春夏秋冬四季,典型如北宋时期的一位经学家,大学问家,叫胡瑗,是北宋三先生之一,就把元亨利贞解释为春夏秋冬。

5、冯友兰先生为什么在抗战期间要写贞元六书呢?他自己有一个很强烈的使命感,就觉得国家的命运发展到这个很艰难的阶段,因为北京的大学南迁,去西南联大躲避战乱,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发展到了冬天,虽然严寒还看不到生机,但其中却孕育着春天。如果大家读过《周易》的话就会有相关的了解,冬天完了,总会有春天,甚至在冬天没完的时候春天就孕育在冬天之中了,这是“贞元”的意思。

6、冯友兰先生特别喜欢引用《诗经》当中的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就是“百日维新”的维新,维新派的运动借的就是“维新”这两个字。这个国家虽然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但是他的命(这个“命”没法用现代汉语直接翻译,可以解释成天命,也可以解释成“性命”),其实是维新的啊,它里面蕴藏着那种生机呢,是不断日进日新的。所以冯友兰先生就讲,抗战的时候虽然极艰难,整个民族都很艰难,但是就是不要忘记贞下启元。所以贞元六书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具体来说是1931年的时候,冯友兰先生完成了《中国哲学史》的上册,1934年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下册,这两部书就在31年、34年分别出版,然后作为大学的教材,由陈寅恪、金岳霖两位先生为这两部书做审查报告。金岳霖先生做了上册的审查报告,陈寅恪先生做上册跟下册的审查报告,这两本书连着这三份审查报告,一起作为中国哲学这门学科的一个经典,一同被列入清华丛书,从那之后就一直是好多大学教中国哲学的基本教科书。

7、三十年代后期,冯友兰先生开始陆续出版他的贞元六书,从37年初《新理学》,一直到46年完成了《新知言》,他的贞元六书才全部出版。但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出的比较晚,这本书是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期间,向美国的学生介绍中国哲学史,就用英文译成的《中国哲学简史》,当然这个英文稿是经过润色以后才正式出版的。

所以《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从份量来讲,要比贞元六书要小,要比《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都要小,该书的英文版刚写成的时候,冯友兰先生就把它叫做“中国哲学小史”,后来才更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它虽然短小,但是它应用很深长,这本书一出来就非常畅销,就是国外的好多大学,此书都是讲东方文化、讲东方思想必备的教科书。

(二)《简史》之特点

1、大家如果手头有《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话,打开就会看到一个很短的自序,冯友兰先生在自序当中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并不像《中国哲学史》那两本书写的摘要,也不是把哲学家的名字跟学派罗列成一个清单,这种著作在中国古代叫目录学,著作像《汉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是哲学史不是那么写的,哲学史是怎样呢?冯友兰先生说:“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又有近作《新原道》,可供参阅。”这个自序在说一个什么问题呢?除了讲它虽然篇幅短,但是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是它讲到的每一个问题里面都有非常值得回味的东西,这种就叫做“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

2、除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说,这本哲学简史可以作为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导引,但是如果想进一步学习,可以参阅他的《中国哲学史》和《新原道》。其实《中国哲学简史》有很多内容就是由《中国哲学史》和《新原道》的精神来指导。如果要深入阅读,建议参照这两本书,再加上《新原人》,由这三本书和《中国哲学简史》对照,就有很多趣味。

二、“中国哲学”的历史

(一)哲学与理学

1、讲到这,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浮现,不知道在听这个分享的朋友能不能想到。中国哲学,大家都知道讲的就是从尧、舜、禹一直到孔孟、老庄,到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这样古老的一门学科。那《中国哲学史》这样的著作怎么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写,难道古代就没有人写这样的著作?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中国哲学的历史,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就一步一步来讲吧。

2、首先,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名字的,《文心雕龙》里有“哲人”这个词,而“哲人”具体指的就是孔子。但是中国古代是有思想史的,每个时代有什么时代的精华,有什么典型的学术论题,记录这种思想的文献是有的,最主要的文献就是历代的正史,基本上每一个正史都有一个《儒林传》。

3、有些特殊的朝代,比如《宋史》,是元朝人编的。在《儒林传》之外,还要再加上一个《道学传》。《道学传》的前身其实是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这是讲宋明理学传承关系,讲他们思想怎么演变。在这些学术史著作的基础上,后来有一个集大成著作,就是黄宗羲写的《明儒学案》,《明儒学案》就是写明朝的思想史,以王阳明为中心,写完之后,黄宗羲还要写宋元思想史,那就是整个理学他都要写完,但是这本书没写完他就去世了,遂由其子黄百家及后学共同完成的《宋元学案》。

4、再加上清代的《国朝汉学师承记》等,合起来就是“四朝学案”,就是将宋元明清的思想史讲了一遍。除了这个主要传承儒学方面思想史的著作,大家知道佛教历代有编《高僧传》,《高僧传》之后又有《续高僧传》,是讲古代佛教的思想演变。所以古代的思想史大家若去读,它始终有正史记载人物传记的特点,即要讲最核心的思想家,讲他的生平,讲他的师承,讲他的传授,然后简单讲他的思想和主要著作,都是脱胎自纪传体史书。

5、而像《西方哲学史》那样的书,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包括“哲学”这个名词,古代没有,直到近代才传入中国。近代日本一位思想家叫西周,在1874年写了一本书叫《百一新论》,里面只用一个英文词“philosophy”,便翻译为“哲学”。西周在解释“哲学”这两个字的时候,就将它视为“理学”,这种认识主要受中国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从日本把“哲学”这个词介绍过来,“哲学”这个词就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当时也是处在“西学东渐”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

6、但是,当时很多中国人并不理解“哲学”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争议,关于这点,可以去看王国维先生1903年在《教育世界》杂志第五十五号刊里发表的一篇答辩文章,叫《哲学辨惑》,核心的那一段内容我已贴在群里面。王国维先生说:“夫哲学者,犹中国所谓‘理学’云尔。”哲学是什么?就是和中国的理学接近,理学就是宋明理学。

7、“艾儒略《西学发凡》有‘费禄琐非亚’之语。”这个艾儒略是意大利耶稣教会的教士,曾来中国传教。艾儒略的这个翻译是第一次把哲学介绍给中国,但是没有引起那时中国人的重视。真正引起中国人的重视是在晚清的时候,就是王国维这个时代,因为要大量的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给中国人看。典型的代表如张之洞,他就认为哲学讲的种种会给社会带来坏的影响。王国维先生的《哲学辨惑》就是根据张之洞的这种比较有偏差的理解而作,目的就是为了澄清哲学是什么。王国维先生的意思:因为日本把自然科学称作理学,所以就把“费禄琐非亚”翻译成了哲学。

8、所以19世纪末的时候,中国的学人就有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就是要仿照西方哲学史这样一个题材和方式来编写中国自己的哲学史。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大略就是这么诞生的。

(二)作为学科的哲学史

1、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哲学史,最早是由谢无量先生在1914年出版的一本书叫《中国哲学史》中奠定的,这是国人编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但它的内核还是像学案体。1918年,胡适先生编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部书可能被很多人视为国人编写的、真正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因为它用的是西方的科学观、西方逻辑学的方式去梳理中国的旧文化。

2、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有一段经典的话(贴在群里的图片)。墨子的“经上下”就是经常讲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这六篇后来也被称作是《墨经》或《墨辩》。就说这六篇,胡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人重视它们,因为没有人能够读懂。一直到近几十年之中(胡适先生说离他的近几十年),有些人懂了几何算学,才知道《墨辩》当中有几何算学的道理;有人懂光学力学了,又知道《墨辩》中有光学力学的道理;有人懂印度的名学、心理学的道理,才知道这里面有名学、心理学。

3、直到近现代“西学东渐”,国人受到物理学和数学、逻辑学的普及之后,有了科学意识,才读懂了《墨辩》。胡适先生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用西方传授进来的科学思维、科学意识,西方的逻辑学的思想去重新编写中国哲学史,这也是《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特色。

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真的就是中国哲学史吗?从那个时代开始,很多人就提出了质疑,像金岳霖先生,他给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册写的审查报告,就说审查《中国哲学史》上册这本书是不是符合清华丛书的那个要求,那他当然是推荐要把这本书列入清华丛书。金岳霖先生的这个审查报告里面也写了很多话,我把这个核心的部分也贴在群里面,关键的那几句,我都加黑了,就说“‘中国哲学’这个名称就有这个困难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

4、这就是哲学的“名实之辩”,“中国本来就有哲学,我们在讲它的史呢,那是因为国外有哲学史,我们就拿来讲了一个中国哲学史。”这就是金岳霖先生提出的一个质疑。所以金岳霖就说:“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这个书读的时候,难免有一种奇怪的印象,有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市场的美国人,胡先生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成见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成见”这个词在金岳霖先生这里的用法是比较独特的,它指的就是一个哲学史家记录的历程,就说这个哲学史家是怎么理解哲学的,这就是他的成见。金岳霖先生的意思就是说胡适先生的哲学就是美国的哲学,是用美国的哲学来讲中国哲学史。

5、胡适先生的那本书之后,一出来就是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很快就脱销,然后再版。批评的人有很多,赞扬的人有很多,受到启发的人也有很多,冯友兰先生就是读了那本书后深受启发,然后去了美国,回来又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在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基础之上,又做了很多改进,那金岳霖先生写的这个审查报告,以胡适先生做了一个反例,就是说冯友兰先生写的比较合乎情理,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吧。

6、我想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在中国哲学这个学科的建设中应该有一个地位。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才能知道为什么读中国哲学,学习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用冯先生自己的话说,“《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以作为学中国哲学的一个导引”。

三、学习中国哲学的方法

(一)古代典籍

1、中国哲学具体怎么去学呢,它牵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如果脱离了中国历史上那些经典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就没办法讲啊。所以学习中国哲学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就是要阅读中国历史上那些经典著作。但是经典著作很多,怎样才能列一个比较简明的书单,作为入门的读物呢,我就按《中国哲学简史》的线索找了一份书单,就是简史当中提到的“原典”。

2、《中国哲学简史》当中提到的原典,首先是《尚书·洪范》,《尚书》是比较难读的,可以先读《洪范》这一篇,因为这一篇讲到了中国的五行思想,很重要。《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书必读。

3、《墨子》与《墨经》(之前提到)。《墨经》六篇讲的是后期墨家的思想,早期墨家的事情,可以集中去读《尚同》、《兼爱》等几篇,主要讲墨子自己的政治学说。

4、先秦诸子中还有荀子与韩非子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书都很长,可从主要的几篇去读。《荀子》比较重要的几篇:《王制》、《富国》、《天论》、《性恶》,最著名的就是《性恶》篇,大家一提荀子的思想就说他是持“性恶”的。《韩非子》主要去读《安危》、《定法》、《五蠹》,《五蠹》是非常重要的。

从历史发生的角度讲,好多学者都相信《易传》的形成要晚于这些思想,《周易》、《易经》、《易传》,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易传》一共有七种十篇,但是这个法式的形成是一个陆陆续续的过程,不是由一人一时完成。这七种十篇《易传》的面貌,很多人相信它是到战国中晚期,甚至到汉初才全部澄清。《易传》不用全部都去读,还是很难的,特别像《彖传》,不结合经文是没有办法读懂的。《易传》推荐大家先读《系辞传》和《说卦传》,这是两篇经典的哲学论文。

5、《礼记》当中的《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组成的“四书”都是必读的。除了这两篇,《礼记》还有两篇很重要的文献,就是《乐记》、《礼用》,好多人说“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其实这句话是《乐记》当中的原话,都是早期儒家的一个重要见解。

6、为什么《庄子·天下》篇要单独拿出来呢,因为它应该不是庄子作的,它大概也是战国中晚期的学者作的。这篇文章可以和《论六家要旨》合起来看,都是对先秦史学时代的一个概括。大家讲儒家怎样,道家怎样,名、墨又怎样,这种讲法的源头即可追溯到《庄子·天下》篇和《论六家要旨》。《吕氏春秋·月令》讲的就是一个古代的历法,其与古代的哲学思想往往会合。

7、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这些著作是魏晋玄学的代表,这个可以稍晚一点读,因为郭象的《庄子注》,部头还是很大,要先读了《庄子》,有一定的基础,才能读懂郭象的注。《简史》里还提到汉代思想,有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扬雄的《法言》、《太玄》等,我觉得这几本书太难了,故没有列在这个书单当中。

8、然后是宋明理学时代,前面提到在介绍西方哲学的时候,为了让中国人能够容易理解就说与宋明理学相接近。理学是中国古代体系最庞大、最有思辩精神的一种学术现象,推荐大家读两本理学时代的代表作,一个是《近思录》,主要记录北宋五子的思想;《传习录》主要记录王阳明和学生之间的语录,还有阳明自己的一些书信。这是了解宋明理学很重要的两部著作——《近思录》和《传习录》。

(二)逻辑与直觉

1、核心的中国哲学原典,我就介绍完了,但是我们直接去读原典,又不太现实,毕竟部头那么大呢。所以先学习《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以有一个导引,学了之后了解了每个时期的核心哲学问题是哪几个,他又是因为什么样的背景而提出这些哲学问题。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这个导引能够独立地去学习原典。

2、凡事有一个阶梯嘛,这是陆九渊、王阳明他们最喜欢讲的一个问题,叫“为学入手处”,刚开始学习从哪里开始学,学习《中国哲学简史》,它有什么特点,要怎么学。我觉得《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哲学的方法,有一个概括,这个概括是一体之两面:一个是逻辑概括,一个是直觉概括。逻辑的方法,之前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用过的一种方法,当然很成功。

3、不过同时也引起很大的争议,这个逻辑究竟是国人固有的一个逻辑,还是西方人的逻辑。前面金岳霖先生就说,这是美国人的逻辑,是照着美国人的逻辑去写。

4、前面提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审查报告,一份是金岳霖先生写的,另一份就是陈寅恪先生写的。陈寅恪先生的这个报告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强调要去了解,不能拿今天的想法去笔附。所以陈先生下面就说:“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附会之恶习。”就说讲的是古人的材料,但其实讲的是今人的问题,有时甚至古人的材料都没有理解就拿来讲今人的问题,就叫做穿凿附会。

所以陈寅恪先生很尖锐地指出来,“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谈的是古代哲学的情况,其实谈的是他自身的哲学。陈先生举的最典型的例子就说:“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满清的时候或讲西方人有科学,我们中国人也有,科学在哪里,科学就是在墨家那呢,就是那《墨辩》六篇,这个是太穿凿,讲得几乎没什么道理。这就是陈寅恪先生说的“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依据”,就是太穿凿附会。

5、在刚才那段话里面可以注意下最后一句话,就是这种习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整理国固,大家要知道这是民国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运动,整理国故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胡适先生,国固是什么?就是中国传统那些材料那些思想。他就认为这场陈列在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是一堆已经死掉的材料,要用这个科学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去重新整理他,这个叫整理国故,在这个陈寅恪先生看来这就是没有了解,或者说没有了解之同情或者说同情的基础不是了解。

6、大家知道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卷,还用名学的方法去写,但是下卷没有写,胡适先生在很多场合表达了他对宋明理学的不喜欢。他喜欢清代的汉学,就是考据学派,他推崇戴震,认为考据知识能够考据出来科学,而对整个宋明理学就不是很重视,这导致了他《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下卷就写不出来。具体原因不知道,妄猜测而已。

7、冯友兰先生当然对这些掌故非常熟悉,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是在胡适先生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学生之一,受过胡适先生的启发。在这个基础之上,冯友兰先生又提出没有逻辑的方法,它是逻辑的背面,也就是《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七章里提出的“正的方法”、“负的方法”,正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首先要承认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永久性贡献是逻辑分析的方法,没有这个方法,《中国哲学史》这样的书是写不出来的,不以逻辑分析,无法将它组织成一个系统的材料,也无法实现一个系统的传承。

8、但是东方思想自有它本身的特质,又不能完全用逻辑去分析,所以冯先生提出了“负的方法”,负的方法就是和逻辑分析方法正好相反。逻辑方法是要找出区别,而负的方法试图要消除区别。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英国教授,他就讲东方的思维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是分析的,大概的意思跟冯先生的观点接近。

9、《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有个精神叫“天人合一”,人与宇宙合一,这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但是这个宇宙不是近现代科技文明这个语境下理解的那个科学的宇宙、物理学的宇宙。理解中国哲学里讲的宇宙,它只能是一种统一,它讲的是一一致的概念,就是这种试图消除区别的这么一种境界。这就是冯先生提出的“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区别,我拿这个问题,作为今天讲座的结束。

10、希望大家在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带着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小结的结题“逻辑与直觉”,就是去理解冯先生讲中国古代的素材哪一部分是用逻辑分析去解释,哪一部分是用东方人的这种直觉的思维去解释。冯先生比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显著的地方,就是他兼用逻辑与直觉。感谢大家听这个分享,下面环节,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要讨论的话,然后我们再深入地探讨,谢谢大家。

21:05

提问环节

1.问(历宁):这本书是哪个版本的?

答:《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有两版,一版是涂又光先生译的,稍微文言一点;一版是赵复三先生译的,现在网上基本上都是赵先生的译本,我觉得读哪一版都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两者都可以。而且赵先生这一版的书,有一种是中英文对照,那个比较好,可以同时看一看英文的原版,尤其一些关键的概念,看它那个英文表达是怎样的。

2.问(白马非马已成斑马):向来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人无信仰,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是血亲伦理,是祖宗崇拜,也是一种选择崇拜,是为我所用者,也算是一种实用主义。中国哲学之精神是对于信仰有没有更多的诠释呢,望心技兄明示。

答:谢谢白马兄的提问,这个问题是和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相关联的,白马兄显然是做过功课的。按照冯先生自己的讲法,因为这本书是向美国同学讲的,西方世界即是有一个宗教文化作为背景。他讲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中国没有宗教,中国人就是靠这种血亲伦理来作为解释我们日常人伦关系的基本理念。但是冯先生又讲中国哲学一个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它讲的是伦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入世的,亦有其出世的一面。

不过这个问题具体是不好说的,就是有人认为是血亲伦理,有人认为是祖宗崇拜,有人认为是一种选择崇拜。只是要我们举例子,特别是要举个别的例子,从文献当中找,找出一句话,说这句话证明了中国人就是祖先崇拜,那句话证明了中国人还是有宗教的。如果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完全讲不下去了。要讲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看在哪一个语境下讲。而在我们这个活动里头,我还是围绕《中国哲学简史》去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是没有宗教的,但是哲学是一种更普遍的范畴,它不能叫宗教,但它可以解决宗教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宗教能解决的问题,冯友兰先生用了一个词叫:更高的价值。就是我们世俗生活当中会判断有这样的价值、那样的价值,但是世俗价值不足以维系我们全部的日常活动,它并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精神上的困境,所以需要一种更高的价值来指引。这种更高的价值,有很多的国度、很多的民族,可能是来自于宗教的,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指引就是来自哲学的。当然冯友兰先生他讲的就是来自儒家、来自道家、来自《论语》、《孟子》,来自《老子》、《庄子》,他认为这些书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更高的价值,提供那个层面的一个指引。

3.问(Helena):逻辑主要是运用在中国哲学的哪些方面呢,哪些方面不能用来分析呢,有没有例子呢?

答:我就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吧,如果我们单纯地去讲哲学,那一般就是以西方哲学作为普遍的哲学的泛情,它必然是讲逻辑的。逻辑是什么呢,逻辑就是连接范畴,然后让它形成命题和判断的这样一种体系。我这个界定不是一个定义,不是那么严谨,大概是这样。我读一段汤一介先生的哲学思考,他有一个总结,说:“一个哲学体系必然由一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和由一系列推理组成的体系。也就是说,这一个哲学体系中总有其一套概念,并由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构成若干基本命题,经过推理的作用而有一套理论。”汤一介先生的这段话写在《对中国哲学的哲学思考》这篇文章当中,也是很经典的一篇文章,就是讲怎样才有一套哲学。我们去挑它有哪些核心的概念,核心的那些哲学概念,我们一般就叫它范畴。比方我们讲,程、朱是理学,王阳明是心学,这个“理”、这个“心”,分别就是程、朱他们哲学的最高范畴,和陆、王他们那个哲学的最高范畴。

但是理学又是讲什么的呢,理学它首先对这个世界有一个规范。程颐说“理在气先”,或者朱熹说“理生气”,“气”,可以解释为一个有形象的世界,那“理”作为一个指导性、主宰性的存在,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一”、“二”之前总是有“道”在,“理”相对于“气”来说。那么这两个概念、这两个范畴之间就有一个判断:“理”在“气”之先,“气”是由“理”生的。这就是由概念或者范畴组成的一个判断,或者叫一个命题,“理在气先”,就是一个命题,这个关系就是一种逻辑关系。

比较早的像中国哲学史,就是由胡适先生开创了这么一个范例。大家就去找,每个哲学家有哪些核心的概念、核心的范畴,有哪些重要的命题。然后通过这些范畴、这些命题,能概括他有什么比较重要的哲学思想。胡适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里面就讲:“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是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所以我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胡适先生这段话讲的就非常明白,什么叫中国哲学史,就是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这就是用逻辑的方法去整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材料,他认为这在当时是有开山的作用,这当然也是一个历史事实。冯友兰先生就是在这种启示下,然后再写他的《中国哲学史》,这就是之前提到的,如何用逻辑的方法去整理中国传统思想。

冯友兰先生有本书叫《三松堂自序》,在里面讲到他当年读到胡适先生这个著作的感受说:“这对于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当时我们正陷入毫无边际的经典注疏的大海之中,爬了半年才能望见周公。见了这个手段,觉得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爽。”“蔡元培说:‘你们在这里留学,首先要学的是那个手指头。’那个手指头就是方法。”这就是说从胡适到蔡元培先生,就是讲中国哲学应该怎么治,最重要的就是发明它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

Helena:明白了一些,就是相当于逻辑是研究哲学的方法,但是中国哲学涉及到了一部分西方哲学用到的逻辑,也用到了直觉。逻辑就是先定义一个概念,然后通过构建概念之间的联系,完成需要论证的命题。

4.涛:感谢心技做这么精细的分享……我谈谈我一点粗浅的想法:《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叫简史真的是没错的,确实很简,但是这个简不是简单的简,是大道至简的简,冯友兰先生是真的把中国先哲们的思想悟通了,然后将提炼出来的思想精髓组织成书。把各种思想的特点抓出来之后,为了让读者明白还会把相近的思想、不容易区分理解的思想加以对比。而且他能够把艰深晦涩的理论用平实的语言讲出来,让读者读起来毫不费力,这一点最是难能可贵的,不是之乎者也的掉书袋。

5.心技再说:什么是“负的方法”,这个提法是冯友兰先生的一个创造。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禅宗的一个故事:“俱胝和尚凡有诘问,唯举一指。后有童子因外人问:‘和尚说何法要?’童子亦竖其指。胝闻,遂以刃断其指,童子号哭而去。胝复召之,童子回首,胝却竖起指,童子忽然领悟。”这个就是禅宗《传灯录》、《曹山语录》里讲的,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有人去问这个大和尚,问你这个悟到的禅究竟是怎样,只要有人问,他就举一根手指头。他这个童子也学会了,外人就问:“和尚说何法要?”这个童子也就那么学这个和尚竖那一根指头。和尚知道后,就用刀切掉童子一根指头,童子号哭而去。和尚又把童子喊过来,给他竖这个指头,童子突然就领悟。

禅宗公案里面这种语录是很多的,那这个问题怎么讲,前面有位朋友提到了胡适先生因为不懂佛学或对佛学研究的不精深,所以中国哲学史就写不下去。

冯友兰先生就说这是一个“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问题,用正的方法就是名学的方法,可以讲名家,甚至讲《老子》,好多地方也是能够讲得通。但是讲道家,它还有很多很玄妙的地方,就是“静观”、“玄览”、“归根”、“复命”,当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它都是什么意思。包括讲禅宗的时候,讲佛家的时候,讲这个“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就很难讲。然后冯先生又说,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还是这样的真理,在使用负的方法时必须要通过正的方法。

冯友兰先生认为在达到禅宗的单纯性之前,必须通过哲学的复杂性。是以为一个人在哲学方面的修养,先要经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最后还有一个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境界。他认为这个境界是通过这样一种“不立文字”的直观的方法去领会到,这就叫做“负的方法”。在《中国哲学简史》最后一章,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话,很是意味深长,他就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今天的共读活动就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要发言的朋友们请继续讨论,以上的发言就由我们的编辑们去整理了。下次共读活动我们再会!

21:30

讨论环节

群友的主题留言:

1.图特亚斯坦:听此课,最大的收获就是那个逻辑和直觉的方法。

心技:那个问题还是很重要的,谢谢提示。

2.听风掠过:简史和一些原著,如《庄子》一类的书,先读哪些比较好?

心技:每个书情况都不同,不能这么泛泛说吧。有决心要学进去,具体到《庄子》,可以先读《简史》中关于《庄子》的部分,然后去读《庄子》原文。《庄子》是比较篇幅大的作品,可以先读这几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骈拇》、《至乐》、《在宥》、《天道》、《大宗师》

22:00活动结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