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被冤枉的人何其多,不过李鸿章没有含冤而死,但被后世人千夫所指。不过在我看来,李鸿章这个卖国贼叫得有点勉强,他的铮铮铁骨维护了中国人最后的尊严,留下了新中国的本钱。
1.成就于太平天国,蹉跎于洋务运动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称只做了三件事:镇流寇,办洋务,搞外交。镇流寇指的是剿灭太平军,他率领的淮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太平天国爆发于李鸿章仕途的起步阶段,他独自成立了淮军与曾国潘的湘军东西呼应,太平天国运动也在内讧与外部镇压之下流产,真的太平了。李鸿章平步青云,并发动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洋务运动,这一干就是就是三十多年。北洋舰队是30年洋务运动的财产,却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骇人听闻地被日本全灭。洋务运动耗掉了李鸿章最春秋鼎盛的30年,也耗尽了打清王朝的最后一口气。
2.一介儒生,末世忠臣
搞外交是如今李中堂声名狼藉的原因。马关、辛丑、中俄等著名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订的。大清王朝的摇摇欲坠,与西方和日本的冉冉升起形成鲜明对比,而李鸿章在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闪转腾挪,纵横捭阖,却也顾此失彼,杯水车薪。李鸿章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熏陶,忠于清王朝,甚至有些愚忠,却不似明末洪承畴之流阿谀奉承,投敌叛国,也不像古代儒生那样迂腐无能。在李鸿章的传记中,他亲承自己在接触国外之后才发现西方原来已经如此先进,这位一介儒生力排众议发起了洋务运动。所以我认为李鸿章不只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思想家。虽然他的思想境界没有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但重视教育和科学事业已经超越了时代局限。
3.李鸿章之于新中国三件功
每个王朝都有荣辱兴衰,在落魄的末世必然内外交困,但是能否为下一个朝代保住本钱这件事很重要。从这点来讲,大清远胜大宋和大明,李鸿章功不可没。这三件功便是保有领土、现代化、留洋教育。
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是明朝的4倍,今天中国的政治版图便是继承大清的。这是清朝为新中国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李鸿章的一大贡献。李鸿章对待不平等条约有着硬朗的态度和明确的底线,赔款可以,割地免谈。实在迫于淫贼无奈割地,也是割让边疆荒野,保住了中原和江南等核心财富地区。
洋务运动是我国现代化的头阵,虽然最终功败垂成,却留下了众多的工厂和科技软实力积累。洋务运动是中国的明治维新,只不过洋务运动半途折戟,这才没有成为“同治维新”。倘若洋务运动早20年发动,我觉得也没日本邻居什么事了。
重视教育,方可富国强兵,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李鸿章是满朝文武最早开始虚心承认西方的先进地位的一批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先后送出了3批共45人的留学青年。这些儿童最终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主力军,即便他们回国后已经没什么机会效力清王朝。
4.东方俾斯麦,中国“副皇帝”
俾斯麦是19世纪德国统一战争期间辅佐腓特烈大帝的著名宰相,因为作风硬朗,人送外号“铁相”。而因为外交而扬名世界的李鸿章则被称为东方俾斯麦。这是世人对李鸿章在谈判桌前强硬态度的肯定,也是对“卖国贼”这一无知无畏称呼的反击。
1896年,年近古稀的李鸿章游览了欧洲,一路上他人气旺盛,报纸争相报道,欧洲的民众自发到火车站迎接这位东方老人。有意思的是,西方没有“中堂”这样的词汇,阴差阳错误以为他是国家二把手,所以翻译成了“副皇帝”。最重要的是他会见了正牌的俾斯麦,两人促膝长谈,大谈治国之道,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属于这两个人的时代结束了,紧随而至的是风云变幻的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