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日历已经只剩薄薄的一页,挂在那里,显得无比孤单。如果不是担心在打卡总结会上要聊一聊自己的感受,我从未想过给自己做一个年度总结。对于一个从未写过新年计划的人,何谈总结?这种不负责任、过于随性的生活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过往的经历,我的记忆几乎一片空白。
工作已经三年有余,然而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状态却依旧如同一个新人一般,一直以来,我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成长,实现蜕变。诚然,在过去的2017年,我实现了一些成长,然而远不及预期。客观来说,按照这样的成长速度,被淘汰是绕不过去的大概率事件。
“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句话用来形容自己实在是再恰当不过。明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也有很多提升自己的想法,然而每每到了那临门一脚总是以放弃告终。过去几年的状态可以概括成“精神已经在远方神游,然而实际状态却诚实地原地踏步”。这种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反差使我在精神上极度焦虑、自责、沮丧,每天都生活在一种撕裂的痛感中。
我曾试着改变这种危险的消极状态,我试过给自己打鸡血+制定阶段性或时刻性的计划表;我试过用买买买来激励和督促自己学习新的技能;我甚至试过预先交一笔考试报名费,想以此来强迫自己这个低收入的民工能够踏踏实实学点知识,然而结果却变成了“我去年买了一个很贵很贵的包,但是我永远都看不到”(好吧,请允许我为自己的钱包默哀三分钟)。惰性战胜了我对经济拮据的恐惧,这让我大吃一惊,我得承认,这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同时也让我更加恐惧:我对自己这种消极状态的容忍度几乎到了正无穷的地步。
思来想去,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有关(额,我承认有甩锅的嫌疑……),我无意抨击这种体制,而且我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当时的情况下效率最高、且能最大程度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方式。多年以来我都处于一种在他人给我设定好的轨道上行进的状态,虽然一直算是听话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设定的轨道上努力向前奔跑,但这其中有多少是我自愿的动因呢?无论是考上一个好大学的模糊目标,或是父母对学习成绩的期待,亦或是青春期那种不甘人后的小心思,我只是被动地被驱使着。当然,可能也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我最后在学习方面的结果也是勉强及格。高中这种较高学习强度的习惯勉强保持到了本科,上了研究生之后,我这匹野马仿佛终于找到了自由的草原。精神上越来越松懈,行动上越来越拖沓,头脑里尚存的一丝清醒时不时的给自己找找麻烦,偶尔会焦虑一下,然而我却选择用美剧和韩剧来麻痹自己。向上爬很难,也很慢,然而自由落体却可以在瞬间完成。没多久,我的精神世界变成了被烧焦的草场,一片荒凉,思考和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以致于写出这样一篇流水账(我很惭愧)。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是不是一种类似高中时期那种由老师或同学营造的外界监督能够促使我脚踏实地呢?这个时候正好看到了趁早的21天打卡计划(我不是托),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而且也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病根是否真的在于缺少旁人的监督。参加之后我发现,我的猜测是对的。有了一群小伙伴的共同参与,大家互相监督,我发现自己说放弃没那么容易了。“自己立的flag, 跪着也要扶好”,每当我为了完成每天的既定任务点灯熬油的时候,这句话就像皮皮鬼一样在我耳边跳来晃去,赶都赶不走。有几次的打卡都是在凌晨12点左右完成的,虽然当时回到家已经接近深夜,但是想到既定目标还没有完成,只能咬着牙坚持,然后按部就班的拍照、写打卡说明、发图片。21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它带给我的惊喜却是持久的,我不仅发现自己能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做好这么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是有救的!也许这就是我在2017年最大的收获了。
再过一周,2017的日历就要被丢进垃圾桶,我从未如此期待一个新年,因为新年总是意味着我在奔三的路上又向前迈近了一步,然而这一次,我真真切切地盼着2018年的到来,我希望在2018年的此时,我能够拥抱一个更加充实、自信的自己~Hello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