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丘
前段时间,笔者去参观了一个文娱公司。当我走进一间办公室,看到一群人在一起讨论,墙上贴满了标签。
事后了解到,原来他们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他们的团队把网文大神看作为一个强大的“IP”,他们则是这个“IP”的辅助团队。
团队的每个人每天都要定量想出一些好的内容,在关键时候也会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写出来的内容都要贴在墙上。最后谁的贴纸内容被采用了,谁就有提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制造网文的“生产流水线”团队。
团队里的成员每天都很“辛苦”,他们都要阅读足够多的相关网文,尽力想办法抖机灵,以迎合读者的感官欲望。
他们追求提升读者体验,其间也会用到很多高科技: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热点内容抓取……目的就是为了尽力讨得所有读者的欢心,也为“IP”赢得更多的读者。
有读者在了解这种情况之后,惊呆了:
我说我看的网文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原来是团队做的。
也有人在惊叹的同时会说: 这样的作品只能取得三分钟热度。
其实不一定每一部网文都是如此诞生的,因为请得起团队的网文大咖肯定是有绝对实力的。而且“IP”需要够硬,经验需要丰富,财力需要雄厚。以上这些要素也是网文大神靠自己的本事打拼出来的。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做为网文读者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需要一时爽?还是真正在追求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呢?
有个人,叫大冰,写了一些书。他声称自己只是写手而不是作家,倒是很谦虚。
他的作品都是很合大众口味的,前些年的很多文艺青年都爱看他的书。笔者也喜欢看,因为书中的故事确实很吸引人。
后来有人说,这是高级心灵鸡汤,是迎合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半真半假的“漂亮故事”。
其实,无论是写手还是作家,我们无法完全决定他们来写什么。我也相信,真正好的内容不会是完全迎合读者的。
另外,文学作品的价值性很难界定,小说里的内容,不论是 真 善 美,还是 黄 暴 赌 毒,它们都是被作者写出来的;无论是反映现实,还是做反面教材,它们都是已经被写出来了,而造成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则要看其社会环境和读者本身。
主席说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但事实是一个作品再好,还是有人说“好!”,然后去看他喜闻乐见的娱乐搞笑的文艺作品。
像贾平凹、莫言、阎连科的作品,很多人都说好,但“大众喜闻乐见”吗?还真不一定。
所以,好的作品喜闻乐见与否,不能只靠创作者。
这就像每天躺着很舒服,但我们能一直躺下去吗?怪床太舒服?
我们也应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产品像这些被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小说一样呢?我们深陷其中了吗?
我们都是完完整整整的人,如果环境影响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应当提升自己,然后努力去改变环境。如果不能,那就独善其身。
I will run, I will climb, I will so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