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尝试了好几次每天千字文,但都没法坚持下去。 并不仅仅是时间问题。事实上,作为一名工科博士生,虽然我每天也会和多数工科科研狗一样抱怨导师的『变态要求』或调侃遥遥无期的毕业时间,但实际上我的时间还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曾经强迫自己写了几篇文章,可最终都尘封在草稿里,从未点击『发布文章』按钮。
文章无趣是我没法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良性循环是习惯养成的基础。对于培养写作习惯来说,『写作 ->修改 ->创作的快乐 -> 新的文章』这个良性循环中,体验创作的快乐无疑是推动下一篇文章诞生的最大动力。 所谓思辨能力的提高、文采的提升与创造的快感相比只不过是练习写作的副产品罢了。我还记得刚开始读博时申请工程院的奖学金时写申请文章时的场景。 在图书馆待了一下午,我用几十张便利贴完成了申请文的框架,然后一气呵成完成了文章。初稿完成时,我在安静的图书馆情不自禁地小声喊出『nice!』,被我的叫声惊到的邻座女生似乎也被我的喜悦感染,向我竖起大拇指。那种喜悦并不是奖学金之类物质刺激带来的,因为那时的我对获奖并不抱希望。类似的喜悦当我在系里的工作室里做出第一张实木桌子,第一次画出稍具形态的钢笔画时也曾重现。那种纯粹的欢愉和成就感源自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欣赏。
可是如今,我再难体会到写作带来的快感了。我的感觉似乎变得迟钝与公式化了。四年的博士训练让我的大脑在推演公式和处理实验数据方面效率奇高,而在写作与器乐学习方面却迟钝无比。当实验室外的草坪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办公室里的学生陆续离开时,我会继续在办公室里独享两三小时的安静写作时光。可是让人沮丧的是,一个多小时过去,屏幕上往往只有几个连不成篇的句子。较之于体验创作带来的快感,我似乎是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渴望流畅写作的理想与句不成篇的现实持续撕扯着我,让我不刚再踏上写作的征程,直到潜意识里渴望写作的我终于跳出来咆哮:
『写写看吧!说不定就跨过去了呢』
2015年我最喜欢的话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如果我只是止步于渴望拥有流畅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一年之后我也只能仍是渴望而已。这次,不管写的怎样,有没有读者,为了不被未来的自己骂作猪队友,坚持写下去吧。
毕竟阳光之下无新事,我的这些问题肯定也被前人遇到过,解决过。如果你有提高写作能力的经验和建议,欢迎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