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666天。
我们好多爸爸妈妈都觉得现代人的压力太大了。每天生活得很忙碌,时间很紧张,要照顾的方面太多。但其实有一种人的压力比我们还大,忙碌程度绝对不亚于我们。时间每天都不够用,而且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
那就是孩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小朋友,要吃得好,睡得好,还要长得高,长得壮。这样才能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放心。这不够,还要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文明讲理,勤奋好学。这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才不焦虑。
孩子是不是压力很大?尤其是上了小学之后。甚至于有些家庭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全家都进入了压力状态,一写作业就全家集体崩溃,集体心脏不好。不仅学习压力大,兴趣班可能也不少。那孩子没精打采,对啥都提不起兴趣,啥也不想做。看看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做小孩太辛苦了。
这就像《我不想当小孩》这本绘本中所描述的。当小孩很辛苦,要上学,要踢足球,拉小提琴,上声乐课,带狗狗遛弯,照顾妹妹吃蔬菜。吃蔬菜都是压力事件,那孩子的生活里得有多少压力啊。
爸爸妈妈们可能有点儿不理解了。要说写作业有压力可以理解,我们都曾经有过体会,那为什么踢足球,遛狗,带妹妹玩这些事儿也是压力?那这些事儿应该是好玩儿的事儿啊,那怎么吃好睡好也是压力了呢?这不是每个孩子本来就应该做的事儿吗?
孩子为什么会把这么多事儿都当成压力?一是当本来好玩儿的事儿被赋予了目的性,或者说有了要求,就不好玩儿了。再或者本来好玩儿的事儿,但在那个当下我不想做,那就不好玩儿了。比如踢足球好玩,但是如果我那天就是想打篮球,你非要让我去上足球课,那就不好玩儿了;弹琴好玩,但是如果你要求我一定要考到十级,那就太不好玩儿了;遛狗好玩,但如果遛狗占用了我玩的时间,还必须是遛,那就不好玩儿了;妹妹好玩,但是如果我带妹妹的时候,我必须让着妹妹,还得把我的玩具给她,或者是我必须一直陪着她玩那些幼稚的游戏,那就不好玩儿了。
那么同理,本来吃饭睡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被有了要求,比如必须每顿都把饭吃光,必须每瓶奶都喝完,必须每天躺床上就安静不出声,而且必须马上入睡。那这对孩子来说就很有压力了,本来是很自然的事儿就变得不自然了。
二是对于孩子,尤其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哈。他们最期待和适应的生活方式仍然是:玩,孩子也是在玩中学习的~依然需要在体验中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说低年级的课程形式越接近寓教于乐越好。如果我学习的方式和玩儿相悖,或者如果任务超越了孩子当下年龄的特征,那学习的效果就会很难达成。
比如说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写字的任务量要适度。因为时间久了,孩子手握笔是真的会很累的。再比如说一个和立体图形有关的任务,如果只是在书面上画出来,就要求孩子来回答,低年级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难去做出形象的思考。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真实的物体来做辅助。
那么面对孩子这些压力,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一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放下要求,放下功利心。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更多的是准备。一方面是适应能力上的准备,这部分主要是性格和情感上的准备,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尝试。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给孩子接纳和陪伴,这些都是在帮孩子塑造着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稳定的性格。
另一方面是学习能力上的准备,了解孩子不同阶段成长的需求,比如给孩子机会阅读、涂鸦、玩积木、探索大自然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孩子锻炼自己身体的各种能力,要注意千万不要过早地把小学的学习任务强加给学龄前的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在上学之后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于学习反感。孩子阅读就是在为以后上学看书做准备,孩子涂鸦就是在为以后学习写字做准备,孩子玩积木拼拼图,就是在为将来学习数学做准备。
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各种玩儿中,就在学习着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了。如果孩子自然而然地想要数数,想要认字,那么我们就满足孩子,但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孩子更多。
二是孩子上学之后有了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尽可能陪孩子“玩儿着学习”。
三是可以每周都给孩子留出自由去玩儿的时间,我们要去留意那些假的休息时间。什么是假的休息时间呢?就是说是给孩子放假,但其实还是根本无权自由支配,也休息不着。比如说补习班,兴趣班,或者是我们的安排的“玩”,有的还是在学习。
说到兴趣班,如果孩子享受那就是乐趣。比如画画放松,舞蹈课也可以放松,跆拳道武术可以释放压力,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做得好不好,或者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那兴趣班就会变成压力班。
四是及时关照孩子的情绪,尤其孩子上学以后,每天孩子回家之后,细心观察一下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了解孩子受到了哪些压力的困扰。如果工作忙,那就每隔几天留出和孩子交流的专属时间,不带目的的询问,也不强制孩子回答。只是表达关心和理解,让孩子感觉到无论遇到什么事儿啊,爸爸妈妈都站在我这一边,陪伴和支持着我。
《我不想当小孩》也是和孩子的压力有关。在为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感到共鸣,我们作为父母,也可以学到绘本中隐含的启发。
这本绘本的作者是美国知名作家,插画家,剧作家,作词人乔恩·艾吉。他的作品都充满了幽默,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画风简约温馨,风格独特。曾经五度获得美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奖的著名童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也就是《野兽国》的作者非常欣赏乔恩·艾吉的作品,还收藏了他的画作。这本《我不想当小孩》获得了2008年美国《洛杉矶时报》最受欢迎图画书奖,并且入围了2008年美国亚马逊十大图画书。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8岁的布莱恩觉得当小孩太累了,决定要退休。父母竟然允许了。他们以为孩子是在开玩笑,还给他办了个退休派对,但没想到孩子当真了,跑到退休中心去了。父母倒也没拦着孩子,孩子在充分地体验了退休生活之后,觉得还是当小孩好。并且重新爱上了小孩子的生活。
这里的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当父母允许了孩子,孩子就有了空间。有了外在的空间去体验,也有了内在的空间去思考和感受,自己去体验过了、经历过了,自己主动做出了选择。前后虽然看似没差别,都是上学做小孩,环境和做的事情都相同,但不同的是孩子的内在。前者是被强迫的,不自愿地做小孩,后者是我主动的选择,我认为做小孩很好。我也接受做小孩可能会有的辛苦。同样的事件,孩子看到了不同的一面,过去看到的是辛苦的一面,现在看到的是享受快乐的一面。
那么我们要怎么为孩子读这本绘本呢?
首先读个几遍之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绘本读厚,加入孩子自己的内容。比如当小孩太辛苦了,问孩子当小孩辛苦吗?还会做什么。当讲到布莱恩退休了,不当小孩了,各种潇洒。问问孩子如果他不当小孩想干什么呢。故事的结尾问问孩子当小孩还有哪些特别好的进行方式。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调,语速的不同来表现故事前后布莱恩心态上的区别。同样一件事儿,因为布莱恩有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心情也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氛围。
读完绘本我们可以继续和孩子聊一聊,如果不当小孩,你想做什么,然后找一两件可以做的事儿带孩子去做。或者如果想不到,干脆就按照绘本上说的让孩子睡个饱饱的觉,或者带孩子去看球赛,看孩子喜欢的电影。
总之,找到孩子真正的想做的事儿,把孩子暂时从很累的小孩变成很享受很快乐的小孩。每周都给孩子这样一点时间去充电,然后能量满满继续地做小孩。并且记得我们大人也可以偷偷地借鉴这一点,也给机会自己去做个快乐的小孩,做喜欢的事儿充充电,然后能量满满的继续做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