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放学后,很多孩子都会在园中玩耍,逗留好一会。这时候,妈妈奶奶们三五扎堆,大多都聊着孩子。
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有妈妈或奶奶说:我们家孩子性格内向,喜欢自己玩,不喜欢跟小朋友玩。
然后其他的人都围来七嘴八舌支招:
哎呀,那要赶紧给改过来,不然长大了没朋友。
小孩子小时候内向,长大也内向。我们家老大就这样。
可能没跟其他小朋友混熟吧,带点零食让他跟别的小朋友分享,慢慢就有朋友了。
听到他们的对话,我内心苦笑,由于孩子不主动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我也焦虑过。
为此,我还专门带他到公园,到小朋友多的地方,鼓励他加入他们。有时候也会让儿子带玩具,去分享给那些小朋友玩。
而小朋友各玩各的,最后各奔东西,各找各妈。根本不会理会一旁想加入他们游戏中的儿子。儿子还委屈地说,他怎么不带我玩!他并没因此交上朋友。
二.幼儿的平行游戏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帕登,曾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把儿童的游戏分为6个阶段,后有人给总结精减到4个。
独自游戏阶段 平行游戏阶段 联合游戏阶段 合作游戏阶段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在2到3岁。正处于平行游戏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和其他儿童同时游戏,但在游戏中,各玩各的,互不影响,互不侵犯,有时会相互模仿,但是没有合作行为。
而此时,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埋头玩自己的,认为孩子不合群,内向,就鼓励孩子分享,一起玩,鼓励孩子去找朋友。这样不但打扰了孩子专注力,长久以来,也会打乱了孩子内在的秩序。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是一步一个脚印。而非拔苗就能助长。
三.幼儿独处时自演自说可能是好事
闺蜜和我说他家乐乐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对着玩具说话,一度怀疑孩子得了自闭症。曾经还想带孩子去医生那看一看,我赶紧阻止了她。
儿子在两三岁时,也经常自言自语。一玩起来,特别投入。自导自演,扮演各种电视或生活角色。我仔细听听,他大多说的都是生活中经历的,或是在绘本中听到的内容。这样反复的表演自己经历的事情,其实是在消化和理解自己的经历,从而变成自己的经验。
孩子一人分几个角色,一对一答。一遍遍的预演,逐渐强化和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可以激发孩子想象力,而且可以提高语言能力。
另外,孩子的这种角色预演,也可以降低他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例如,儿子害怕打雷,他经常在家扮演雷公公和小雨滴。他也会扮演医生和小朋友打针互动的过程。有一次我听见他在扮演小朋友,和将要打针的医生说,阿姨,请你用小针。当带他去医院抽血时,他也说的是同样的话。
当他把场景和对话一遍遍的演练,预习着,掌控着局面,下次再面对此情此景,就会淡定许多,恐惧的心理也会降低很多。
三.过早的同伴导向会减弱父母的导向
我们都知道,孩子出生的前几年,是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很难亲起来。
《浩澜转》里的赢政,在8岁之前都是由母亲在赵国抚养教育。后来父亲当政,把他们母子接到秦国,小赢政和父亲的关系就一直不好,平时更是剑拔弩张。这主要是因为父子俩前几年没有建立亲密的关系。
而如果父母过早的把孩子推向社会,推向朋友,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疏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同伴导向”。
指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群体。他们为了融入群体,得到群体的认同,他就会模仿群体内的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还不能分辨一些东西,他们模仿学习的可能是负面的,错误的东西,所以就产生了同伴导向的消极作用。
而消弱同伴导向的消极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强化父母导向的正面作用。
卢梭曾说,父母的责任,是充当孩子和社会的缓冲器。所以,不要过早的把孩子推向朋友的怀抱。
那么面对孩子的社交,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1.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若想孩子长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在孩子小时候要和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邻居家有位女孩,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对她关心很少,女孩渐渐长大,由于她不知道如何和周围人交往互动。所以性格孤僻,总是形单影只,没有朋友。
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也有一项研究发现: 和父母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成年后也很难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
孩子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成年后和社会的关系。
2.尊重孩子的社交发展规律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每个孩子在社交这件事上有早有晚。父母无需心急焦虑。
纪录片《零零后》里有名小姑娘叫一一,两三岁时就表现出独特的性格。她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和任何人玩。老师担心她会变得孤僻,就劝说她多参与小伙伴中,多交朋友。
可是她说:我不喜欢交朋友,我就喜欢自己玩,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
而一一的妈妈,并没有焦虑指责她,也没有怂恿她去交朋友,只是在背后尊重和理解她。
到了初中,一一有了自己的朋友。可她还是依然喜欢独处,就像一一老师说的那样,她喜欢一个人坐在那里,打发自己的时光,能够很好的去愉悦自己。
你看,孩子交朋友这件事,他可以自己做主,无需大人催促和鼓励。有自己想法的孩子,能够独处一隅,认真做着自己事情的孩子,还怕未来不发光吗?
3.不鼓励孩子用物质去换友谊
在小区里,有一位小男孩,每一次出门都会带不少零食和玩具。当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时,常常用渴望的眼神望向旁边的妈妈:妈妈,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妈妈说,你把玩具分享给他们,他们就带你玩了。小男孩就把玩具一个个地递给他们,然后满怀欣喜的想加入他们。
这不是所谓的分享,而是一种讨好。讨好换来的友谊很卑微,也不会长久。
金钱物质若换来了友谊,也是暂时的,塑料友情,虚幻的。只有真心对真心,才能有真友谊。
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况且,父母给小孩子灌输用物质换得一段关系的概念,只能让孩子灵性渐渐泯灭。
4.培养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张韶涵曾在吐槽大会上说了一句话,让很多人转粉,大呼女神。她说:”不是我朋友少,是我对朋友的定义不一样,虽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给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她曾被家人和朋友欺骗背叛,被媒体诟病,曾经跌入谷底的人,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满腔的才华,重新翻盘。只有内心足够强大,足够优秀的人,才能说出这些话。
张韶的事件告诉我们,当足够优秀,朋友就不是必需品。人生的路上,把对朋友的寻寻觅觅,变成对真知的不断探索,来丰富自己的内心。
孩子优秀了,还怕没朋友吗?正如高适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文首发今日头条,获得青云计划。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