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曾说:
我觉得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媒体,改编时常常从里子到面子都得换掉,以片子好看为主。
如果它是本烂小说,何必要忠于原著。
如果是本好小说,其字里行间之妙,岂能以声影代之。
从小说到电影,必然是一个改头换面的过程。
老晃作为一个既写小说,也做编剧的人。
他也说:“小说作为小说它已经成立,把它改成电影,它更多是为这部电影提供服务,而不是反过来……简单讲,就是应该让小说的归小说,电影的归电影。”
曹保平导演对《涉过愤怒的海》这篇小说做了很大的改动。
首先,小说中最激烈的争斗发生在老金和李苗苗父亲李烈之间,但电影中则改成了老金和李苗苗的母亲景岚之间。
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儿子,电影通过建立这两对关系,更进一步探讨原生家庭问题。
其次,小说中没有女儿金厉娜视角下的叙事,但电影则划出篇幅,展开了女儿金厉娜的故事,讲到了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在日本过着怎样的生活。
编剧之一的焦华静在接受播客“展开讲讲”采访时提到,她在看小说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被杀了。
但故事里却没人在谈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不能接受这一点,她因此决定要在电影中用心地描绘她。
关于娜娜为何被杀,小说中直指李苗苗,但电影则更完整地展示出娜娜为何会喜欢上李苗苗。
曹保平用“边缘性人格障碍”概括金厉娜的性格,“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以长期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主要特征。
它的原因尚无定论,但曹保平在电影中直指金厉娜长期缺爱的家庭环境,这使得老金背负的罪责更重了。
电影直接把小说的结局改了,小说中金厉娜被李苗苗所杀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但电影始终没有确认这一事实,直到最后揭示,金厉娜并非李苗苗所杀,她死于自杀。
她小时候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会爬进柜子,躲在里面,最后她也是自己爬进了一个柜子,然后捅了自己十七刀。
这一改动让最大的矛头指向了老金,他本是一个为女复仇的人,但最后一刻他成为对女儿最大的加害者。
他的复仇也因此变得虚伪起来,如曹保平在《人物》杂志的采访中所说,老金的复仇,并不源自他有多爱这个女儿,他把女儿看作一种财产,他只是在为自己的私人财产被剥夺而愤怒。
电影中饰演老金的演员黄渤对此有一句更直接的话,他说:“娜娜中的17刀,第一刀是老金捅的。”
由此,电影的主题彻底聚焦在了“原生家庭之痛”上。
这其实是曹保平探讨多次的主题了,他在2013年的电影《狗十三》同样是探讨这个主题。
他在“GQ报道”的采访中说: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在不同的家庭,深浅度不一样,有的原生家庭会伤害到骨子里,让你的一生都变得糟糕。
但有的原生家庭伤害,不一定会完全毁掉你的一生,但他会间接地影响你的人际交往和处事原则,以及性格底色。
曹保平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不愿意触碰,我们会习惯性地遗忘或遮盖,但他想用电影彻底揭开藏在很多人身上的这一道伤疤,因为只有揭开了,才有痊愈的可能。
这便是从小说到电影的一整个过程。
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各有各的表达重心,重心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叙事策略的不同,小说里花了很多篇幅讲述的情节,电影里可能一幅画面就带过了,小说里完全不起眼的一句话,在电影中却有可能扩充为最终的主题。
所以电影对小说的改编,不能简单理解为是用画面翻译文字,导演娄烨有一个很精彩的表述。
他说,“改编是导演和原作者之间的对话”,有时候对话碰撞得越激烈,电影也就越好看。
在电影中,老金在得知娜娜是自杀后,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他无法逃脱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罪责。
电影由此让人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家庭、面对成长、面对爱。
原作者老晃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说:亲子关系既然它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理起来还是有基本的共性。
就两条:第一条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别人;
第二条是,在第一条上你千万不要骗自己。
说到底就两个词:尊重、理解。
曹保平导演也在“GQ报道”的采访中说:
(父母)需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有独立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个体去对待,我们传统观念总是说,他还小不懂事,啥都不知道呢。
我觉得要早一点把他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我们往往是在成年离开家庭之后,才开始慢慢有一点平等的机会,这会造成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很早就需要了。
《涉过愤怒的海》是一篇类型小说。
所谓类型小说,它与纯文学或严肃文学小说相对,它更为通俗,它的人物性格强烈且直接,基本上人物一亮相,你就知道这个人大致是一个怎样的人。
此外它情节性很强,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人物置身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不停地要想办法和做抉择,而读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不停被调动,忍不住要一直看下去。
我们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等,它们都是类型小说下的不同类型。
《涉过愤怒的海》显然是一篇犯罪小说,作者老晃的写作画面感和场景感很强,仿佛故事就在你眼前上演。
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他追求文字带来的视听想象力,追求节奏和氛围,喜欢琢磨怎么吸引和感染,甚至是“诱导”读者,这都进一步加强了他小说的可看性。
类型小说的主题往往不会太复杂,它更看重情感的宣泄,但《涉过愤怒的海》显然不满足于此,它在主题上也有一番追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母为子女复仇的故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伸张正义的故事,作者老晃在采访中说,他试图让这个故事从复仇延伸到更多的议题上去,于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原生家庭问题,看到了权力的问题,也看到了贫富差距的问题。
小说标题“涉过愤怒的海”中的“愤怒”,它是对女儿被杀的愤怒,但同时它也包含对财富、权力、命运,以及对自身的愤怒。
老金在小说中有一句话,或许正是这篇小说的题眼,他说:“愤怒会照出你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