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相关资料
1.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从《诗经》到宋词,从清纯羞涩到凄苦悲凉,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从别后,忆邂逅,几次魂梦与君同”。其中,令我最敬佩的爱情故事是“乐府双璧”中的《孔雀东南飞》。
它是汉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始见于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坐》。《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辞》后,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多取首句为题,作《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主要讲了汉末时期,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爱情的故事。
女主人公刘兰芝虽算不上什么豪门显贵,但说她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女子却一点也不为过。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已经称得上是一名才女了。此外,别人家的女子一天能织布一匹已经难得,而兰芝嫁到焦仲卿家,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夙兴夜寐,日日劳作,尽最大努力地去做好一个妻子,同时也是儿媳的本分。但焦母却无理取闹,在儿子面前说儿媳的坏话,并要他休掉兰芝。仲卿固然不愿意,但在母亲的呵斥下,以及在当时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他不得不遵从母亲的意愿,将妻子遣回娘家。 而此时此刻的兰芝,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没有埋怨任何人,只是收拾好衣物,不拿走一毫一厘。穿戴整齐,恭敬地同焦母和小姑一一拜别,还不忘瞩托小姑照顾好婆婆。(即使她经常遭受焦母的挖苦,但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对待焦母)
当然,“还必相迎取”的理想很美满,“不迎而自归”的现实确实是很骨感。就当时来看,已出嫁的女子在没有娘家迎接,而是被夫家遣回家,是一件很令家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兰芝的家人固然也是如此,刚回到家,扑面而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质问,是不解。面对接踵而来的求亲,兰芝坚决反对,但刘母立场很不明确,而兰芝的哥哥为了及时洗去羞耻,便逼迫兰芝同意改嫁。
兰芝势单力薄,不得已先答应了,但她心中早已有了另一个“伟大”的决定,在成亲的前一天晚上,兰芝满怀悉思,出门痛哭。忽然听到了马的哀鸣声—她知道,是丈夫的马。便赶快跑去迎接,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贺卿得高迁”的误会。兰芝便激愤地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兰芝成婚那天,牛马嘶叫,似乎是对焦刘的惋惜。在“菴菴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之时。兰芝毫不犹豫地跳入清水池,她的生命同她的爱情一样逝去了。焦仲卿听说了之后,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也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后来,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两个人被合葬在华山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的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飞出一对飞鸟(们称是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这是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当然,令我敬佩的不只是这些丰富曲折的情节,还有细针密线的结构,富于个性的语言,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结构严谨,以焦,刘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分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是刘兰芝,焦仲卿夫妻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求情不允,兰芝被休,兄长逼嫁,太守求婚,以死抗争等情节组成。另一条是焦,刘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卧室话别,各有打算;路口分手,共结盟誓;兰芝改嫁,仲卿误会;兰芝赴水,仲卿悬树;化作鸳鸯,爱情升华等情节组成。
此外,这首诗中,仲卿与兰芝的对话,仲卿与焦母的对话,兰芝与其兄的对话,都真切地展现出各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面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但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但从他说的“誓不相隔卿”和“誓天不相负”中。又能看到他的直言不讳,态度明朗。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也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对焦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家长代表,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知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虽着墨不多,但单从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和“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就可以看到他盛气凌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丑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就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一副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面孔跃然纸上。
这首诗更是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孔雀的美丽比喻兰芝的美丽,以孔雀飞时的徘徊比喻兰芝作出决绝之举时心中的犹豫彷徨和缠绵悱恻,“十三能织素……心中常悲苦,”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按时间顺序,以纵的铺陈,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足下蹑丝履……精妙世无双。”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这浓厚的装束不但体现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眷恋之情,而且含有极强的自尊自重之意。既然一定要离开,又何像一条丧家之犬,灰溜溜地走,而应走得光彩,走得体面。同时,这些排比句的使用,无形地增强了文章的语音气势,提高了表达效果,而且还把作者对刘兰芝的赞美,同情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写太守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显示了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使太守家的喜和焦刘的悲形成鲜明的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此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她那白皙的皮肤,红红的嘴唇,给人一种人见人爱、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并且,文中还两次以磐石和蒲苇进行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个比喻生动、传神地体现了焦刘二人对爱情的坚定不移、至死不渝。
《孔雀东南飞》以冷峻的观察力,深厚的同情心和力透纸背的描写,为读者叙述了一出夫妻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的罪恶,歌颂焦刘夫妇的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婚姻自由与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2.女子当自强,才智散芳香
在高中教材中,描写古代女子形象的诗词曲赋等作品不在少数,《木兰诗》中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立下战功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诗经.氓》中的那个忠厚淳朴,沉醉爱情,最终遭到遗弃而变得坚强的女子;《孔雀东南飞》中,勤劳朴实能干、知书达理,为忠贞爱情,捍卫尊严而自尽的刘兰芝......这些经典形象,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总能受到启迪和感悟。我思索着:到底做一个怎样的女性?
女性更应学会勇敢坚强。《氓》中女青年年轻貌美,起初被花言巧语的男子蒙骗,痴情善软硬兼施的男子,稀里糊涂中嫁出自己。几年后,当她花容渐衰,男人流氓品性暴露,家暴时常发生,最后一纸休书将她打发回家。精神受到侮辱,痛定思痛中她开始反思,勇敢地面对,终于变得坚强。
而花木兰替父从军,果断的选择。在从军前夕,自己去市场买了必需品,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战场上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成为女英雄。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论功行赏,木兰却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还女儿身,回故乡侍奉爹娘。谁说女子不如男,建功立业十二转。巾帼不能让须眉,千古经典咏流传。
女性做事要有理性判断。轰动一时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一女子与司机发生矛盾,由辱骂升级为殴打公交司机,导致汽车失控,全车15人命丧江中。任性与偏执,让她失去理性,做出了耸人听闻“壮举”,成为社会舆论中心,留下千古骂名。所以,社会中的女孩子更要理性看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不要贪图于一时痛快、任性妄为——“我是女性我怕谁?”愤怒任性,导致丧失了生命与亲人的幸福,被永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
女性要学会保护人格。女性,有尊严地活着才是幸福。《氓》中女子出嫁后,身体受到虐待,精神受到侮辱,自尊心受损伤,最后不得已才离开男人。但她能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不卑不亢,行动果决,投水自尽,用生命捍卫誓言。虽然以死抗争不足取,但总比屈辱地活要有尊严。
虽然每个女人的性格不同,但面人格受到侮辱时,要勇敢站出来,敢于斗争,正确权利,善待自己,摆脱束缚,砥砺前行。
勤劳朴实善良是共性。在古典文学中,表现女性不仅是外在美,还有内在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还有琵琶女,陌上桑的秦罗敷等,她们德才兼备,气质才华不仅不输给当红的明星大腕,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无论什么时代,女孩都要提升内在修养,同时要有一技之长,打造生存利器,经济独立,人格才能独立,才是真正的人格魅力。
正值青春,有令人赞扬的品格,令人钦佩的三观,令自己满意的才华,这些都是在青春中练就的。当芳华已逝,魅力依旧永存。
3.(事件回顾)汉末建安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人的爱情悲剧,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不受婆婆喜欢,被休回家,而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抗争无效,相约共赴黄泉。两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让世人哀伤感叹,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最终诞生了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当时的人们对这对年轻人的遭遇非常同情,人们纷纷谴责蛮横无理的焦母,不满懦弱有余阳刚不足的焦仲卿,尤其怜惜甚至赞赏聪慧美丽而又刚烈多情的刘兰芝。人们纷纷设想,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答案当然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这是因为,时代赋予了焦仲卿母亲家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力。
汉代以孝治天下,皇帝率先垂范,帝王的谥号以孝为先,例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整个社会崇尚孝道,汉文帝刘恒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帝王懿行必影响民间,百善孝为先,更不用说焦仲卿是家中独子,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焦仲卿兄妹养大,为焦仲卿娶妻。这样的母亲往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焦仲卿背上不孝的罪名必将被世人唾弃。
其次,随着礼教兴起,妇女身上枷锁越来越重,地位越来越低。
虽然刘兰芝的悲剧是个例,但在当时,已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性,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当时对女人的戒律很多,随便哪条都可以将女子逐出家门。从诗中看,刘兰芝虽然德才容工倶为上乘,与焦仲卿两情相谐,与小姑亲爱有加,却不讨婆婆欢心,是中了婆媳千年冤家的魔咒,还是几年没能替焦家添个一儿半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焦母不高兴:“我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生生拆散了一对恩爱鸳鸯!
人们纷纷谴责焦母的蛮横冷酷,反思家长权威对年轻人美好爱情的粗暴干涉。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成为时代的呼声,但随着历史的前进,中国进入政局动荡而文化觉醒的魏晋时代,而婚姻爱情,也随世事变迁,流风余韵到隋唐,又别是一番气象。
第三,强母之下多顺子。人们常说悍母多弱子,但是,别忘了,慈母也可以出顺子。弱子也好,顺子也罢,对母亲的畏惧或感恩,都将使男子在处理母亲与妻子的关系时权衡失据,举措失当。
我们可以看到,焦仲卿反抗母亲的工具很少,一是求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二是威胁,“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但是,强悍的焦母先是斥责:“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后是哄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当这些都无法动摇焦仲卿时,又恼羞成怒、大发雷霆:“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焦仲卿越是抗争,焦母越是恼火,婆媳矛盾导致母子之间的剧烈冲突,事情失去了调和的余地。
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人们耳熟能详。宋代陆游和发妻唐婉伉俪情深,唐婉为陆母不容。陆游先是表面顺从母亲休妻,暗中另筑爱巢,将唐婉暂置其中,后来被陆母发现,再次强拆鸳鸯。最终上演了唐婉另嫁陆游另娶、唐婉心伤早逝陆游婚姻不幸抱憾终生的悲剧。只留两首《钗头凤》,让后世人叹息不平。
讲真,好命女子得一个好婆婆,才保一世安宁。
儒家亚圣孟子有一次回家,猛然入室,妻子事前不知,箕踞而坐,就是叉开两腿坐着(这姿势在当时认为不雅)。就这么一个小小过失,孟子就要休妻,世间一个弱女子,眼看要毁在迂腐的孟老夫子手中。还是孟母(曾三次搬家才把顽劣的孟子教育出来),不亏是深明大义,教训孟子:“你回家妻子知道吗?进屋打招呼了吗?”又说:既然你回家妻子不知,进屋也不先打招呼,那是你失礼在先,怎么能责怪妻子不合礼仪呢?
孟母一番教导,孟子唯唯诺诺,一场休妻风波就此打住。真是“家有良女也愁嫁,但愿亲家似孟母”。
当社会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之后,人们仍然喜欢读这首诗,并且也如当初一样的感慨万千,为之扼腕叹息。而且,年轻人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过程,仍然会遇到相似的困难和考验。
大文豪鲁迅,也得顺从慈母周老夫人的安排,娶了绝不喜欢的旧式女子朱安。不敢违抗母命的大作家只好供养着这个可怜的女人,但又不肯分半分爱怜于她。
大学者胡适,算是新旧道德的典范,借口求学一直拖延婚期,只到把未婚妻江冬秀拖成大龄青年,胡母碍于社会压力,在胡适未归的情况下将江冬秀接入胡家,胡适在外游逛多年,不得已回家拜堂成亲。婚后又眼热兰心慧质小表妹,引得江冬秀手持菜刀以杀子相威胁,这才将恋恋红尘之心收回,学问亦大长,仕途亦畅顺。只可惜国外有红颜知己,国内有纯情小妹,为之“守节情不移”,另有多少傻女子痴情错付,就不得而知了。
要早知道女儿婚后如此艰辛,估计朱安和江冬秀两家早就知难而退了。
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家庭关系却没多大变化。家有好女须慎嫁,选婿先看未来婆。这首诗在当今,养女儿的家长,还是得多读几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