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工具:总结经验,反思/复盘

我喜欢观察四岁的女儿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于是有了一些好玩的发现。

女儿很小就知道了简单的交通规则:绿灯走,红灯停,黄灯要减速。她不仅记得,而且非常遵守规则,甚至严格要求所有家人遵守规则。爷爷奶奶闯红灯,她会大声制止。如果看到其他人闯红灯,她会睁大眼睛不解地问:“为什么那个奶奶要闯红灯?”。她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破坏规则。至于潜规则,她就更加不解了。

有一次,我们经常经过的那个路口交通管制,正常情况下,只要是绿灯就可以走,但因为管制,绿灯也没法走,她自然又问妈妈:“为什么绿灯也不能走?”

还有一次经过路口,眼看着要下大雨,但我们都没带伞,正好是红灯,那个路口的红灯等待时间特别长,等到一半时,豆大的雨点已经打在我们身上,我环顾了一下路况,马路上车辆很少,我估摸着按照平时冲刺的速度,不会有车辆赶来,就算有车辆快驶过来,红灯也差不多要变黄了,基于脑海中这一连串的模糊运算,我在闯红灯与淋雨之间做了一个自认为相对明智的选择,带着小姑娘开始冲刺。

过了马路,姑娘大为不解,也很生气:“妈妈,你刚才闯红灯了!”女儿的问题基于她对规则的认知,也启发了我的思考。

由于女儿才四岁,她对事物的认知局限于大人平时所教授的事实和她有限的感知,比如简单的交通规则。她还没有经历足够多的事物,去充实这个简单的规则。她的思维方式是非黑即白的,规则就是规则,没有灰色空间,没有缓冲地带,没有潜规则,类似于计算机对if语句的执行。机器不会从经验中学习,只会按照代码和程序以及确定的事实或符号学习,而人脑可以从离散的事实,直觉和经验中学习,然后做出调整和判断。

大人的经历更多,既知道明规则,也因为经历过交通管制,经历过深夜闯红灯而安然无恙,经历过交通灯坏了等各种各样的情形和体验,所以形成了许多规则之外的见识,常识,体验,或者潜规则。我在雨中闯红灯就是调用了大量过去的经验做的利弊权衡和决定。

人们常说见多识广,见识和经验是知识的获取来源,生活本身就是老师。面对懵懂天真的孩子,不可以简单以一句小孩不要多管闲事打发,要尽量告诉他们生活的多面性,但也要权衡可操作性,比如雨中闯红灯的事情,就暂时没法跟四岁的孩子解释,因为他们还小,无法在脑海中做一连串的模糊运算,告诉他们反而起误导作用。

人们调用经验是一个自发行为,虽然说小孩子没有充足的生活体验,但并不等于说婴幼儿无法调用经验,只不过婴幼儿,甚至是大人,很多时候只是在做无意识地调用,没有把它上升到有意识去做的层面。当我们做类比和隐喻时,我们就是在利用经验,我们用熟悉的经验去解释陌生的事物。我就曾经问女儿:“你有多爱妈妈?”小姑娘把双臂张开,张得老长,告诉我,她爱我有这么长这么长。对四岁的孩子来说,“爱”是抽象的,而张开的双臂是熟悉的,她的经验告诉她,把双臂张开可以伸很长,可以表达爱的深沉。可见,不管人的经验多少,都会自发性地调取经验。

甚至还有比小孩和婴幼儿更早调取经验的——那就是基因。有些经验甚至已经刻入了人和动物的基因。比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会出现条件反射,把全身的毛竖起来,使自己看上去体型更大些,吓退敌人。人类虽然没了全身的毛,但还有头发,并且保留了这个条件反射,毛骨悚然就是这个意思。人类之所以养成了阴雨天爱睡觉的基因,也是基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实践经验,睡觉就不用出去采果子,就可以避开风雷电闪。女人怀孕后特别嗜睡,也是祖祖辈辈在岁月更迭的长河中形成的自然选择,为了使孕妇养精蓄锐,孕育生命。

经验是学习,知识,行动,决策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可谓不重要。

经验是成人重要的学习资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有了经验的加持更牢靠,没有经验支持的知识是纸上谈兵。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因为书生只会空谈,缺乏实干经验。曾国藩对知识分子的评价是“好大言也”。历来书生误国的例子不少,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有“公车上书”的康有为。书生虽然有一套大而空的理论,但缺乏实战经验,眼高手低。其实在现代社会分工中,也有一些人擅长理论构建,但不会落地,不接地气,咨询公司就有这毛病。

贾维斯(Jarvis)认为,“所有的学习始于经验”,学习不仅包括将经验转化为知识,还包括将经验转化为技能和态度;经验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并以一定情境为起点的;经验学习存在一定的可能,但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够导致学习的产生。

卡尔·R.罗杰斯(Carl R. Rogers)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美国学者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经验学习是成人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强调学习者的经验……经验的方法正符合他们(成人学习者)实务的学习取向。因此,经验学习法在成人高等教育上日趋重要”。

(来源:国外成人经验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刘奉越) 

经验也是人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来源。

人的大脑是懒惰的。大脑科学发现,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自动式思维,又称无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反射式思维,又称有意识思维。我们所有的决定都受到自动式思维系统的影响,在很多决定中,自动式思维甚至是唯一的主宰。无意识思维的基本功能就是追寻快乐,避免痛苦,简单说,就是人的大脑不喜欢思考,喜欢走捷径,喜欢凭直觉和经验做决定。

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理性思维几乎没有决策权。单凭感觉判断,理性思维似乎居于中心地位,但科学证据表明理性思维往往坐在后排(蜥蜴脑法则,吉姆·柯明斯)

鉴于经验如此重要,形成经验就非常有必要。可是,经验一定是万能的吗?先看看经验的定义。

经验,顾名思义,就是经历和体验,就是你在某时某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 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但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论。

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还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

理性主义者就对经验持批判态度。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

经验的确不是真理,并不能一味套用。刻舟求剑就是一个经验被滥用的故事。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自然找不到剑。

这个楚国人调用了他在陆地上做标记的经验——也许他曾经把猎物埋在某棵树下,在树上做标记,提醒自己,看到树上的标记就知道猎物埋在哪里。但是做标记的经验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树和猎物的位置是相对静止的。条件发生变化,再套用这个经验就不奏效了。

一个经验模型拥有特定的变量和假设,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改变任何一个变量和假设,经验模型的稳定性就会改变。现实中,经验模型的变量和假设不断变化,所以经验不总是稳定的,陷入经验主义只会起误导作用。

比如某人在旅游旺季的上下班高峰期坐了一趟上海二号线地铁,于是得出上海二号线很拥挤的体验,但这个经验模型绝对正确适用吗?换一个时间参数,比如夜间的二号线就一点也不拥挤。年轻的时候登山,觉得那山一点也不高,轻松自如;年老了再去爬,却怎么也爬不到头。同样的事情,因为时间变量有变,产生了不同的体验。

经历的事物虽然是客观的,但经历的主体是人,经验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同一个观点,放在具有不同经验背景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解读。

周国平认为:“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这个观点对哲学家或者理想主义者来说,是不容置疑的。可是,你让马云只追求过程试试?他是商人,商人的要务是盈利,他在乎的是最终的结果,虽然过程也很重要,不能为了赚钱而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必须要对结果负责。他的创业经验告诉他:失败的结果很惨,找不到投资人,发不出工资,企业要破产。

经验的非理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接受广泛的实践检验,才能变成有价值的知识。经验模型中的变量和假设得到验证的次数越多,经验越稳定,越有价值。比如婚姻中的七年之痒,换了一个国家,换了一个时代,依然成立,这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经验,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常识是经验的归属之一。比如人们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一个常识;打雷时不要站在大树下也是常识。

还有一些更加稳定的经验模型升级成了科学知识和理论,甚至智慧,比如“能量守恒”是物理学知识,“吃亏是福”是大智慧。

有一些经验模型对小范围的个人和群体适用,于是升级为个人的隐形知识,直觉,见解,技能,诀窍。知识管理领域把这种经验称为“隐形知识”,而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内隐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经验模型,因为稳定性不够高,换了一个参数或假设就变得不稳定,只能称之为一次性经验,不能复用,或者必须经过反思,加工,让其变得更加稳定后才能使用。还有一些一次性经验本身就是失败的实践,更不能复用,必须加以反思。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经验是后面几种。常识,科学知识和智慧是广义的经验,已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不需要我们另费工夫去反思,直接调用就行。我们需要管理的是隐形知识,直觉,见解,技能,诀窍,一次性经验和失败的经验。为什么?

首先,经验不稳定,直觉不可靠。

人们能不能一辈子靠直觉工作,从不反思,从不建立经验模型,也从不在实践中检验?某些工种也许可以,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工作者,如果仅靠直觉和经验行事,恐怕不太现实。试想,医生可以只凭直觉诊断吗?价值投资者可以仅凭直觉做出投资选择吗?企业家可以凭直觉管理企业吗?律师可以凭直觉打官司吗?

其次,好的经验需要传承;失败的经验需要扶正。重复的事情不应该重复做,同一个错误不能犯第二次。

怎么管理经验?可以借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论,做总结和反思。

企业知识管理思想认为,组织的员工在不能接触到前辈走过的弯路和总结的经验的情况下,无法提升学习曲线,这个道理对个人也适用,批判性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内驱力。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对生活的素材的解读形成洞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反思是什么?反思是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是从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中学习,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总结和反思作为管理经验的一个方法, 其本身也需要方法和理论来加持。首先说说总结和反思的好处。

第一,    总结和反思有助于隐形知识显性化。相较于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显性知识而言,个人的经验、直觉、感悟、价值观等隐形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为了把隐形知识外显化,人们需要借用类比,隐喻,把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把内隐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这个过程能帮助人们厘清原本似懂非懂的地方,打通知识阻塞,加深理解。在把内隐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信息流失——知道许多,但能讲出来的却不多,尽管如此,这个转化依然有意义。因为经验和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时过境迁,你以为你还记得,其实已经忘记,书面文字可以起到激发和唤起作用。

第二,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目的是思考事物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用“为什么”倒逼“怎么做”。

1992年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香港,大批香港市民及游客到兰桂坊庆祝。不比上海外滩,香港兰桂坊没有开阔的视野,狭长的人行道被挤在两旁的高楼之间。当晚,这里被布置成了跨年的舞台,布置了巨型气球,还有电视台直播现场盛况。而在当时的现场,香港警方派驻了118名警员在场维持秩序,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多达2万名香港市民和游客。随着倒数临近,兰桂坊开始失控:1月1日零时10分,有人首先跌倒,随后,人群如骨牌般相继倒下,跌倒处另一侧的威灵顿街同时不断有人群涌入,人群开始互相践踏,大量伤者倒卧在道路两旁,游人的个人物品则散落一地。这就是香港兰桂坊踩踏事件。

事后,港府做了深刻检讨,警方低估控制秩序的难度,并做出了系列改正:警方针对参与大型活动的人数进行评估,执行必要的人流限制措施、加强市民注意大型活动安全的宣传、大型活动安排医疗人员及民安队支援等。从那以后,香港再也没有发生类似踩踏事故,港府对大型户外活动的管控经验更加丰富。

可惜的是,虽然香港做了总结与反思,上海则显然没有。2015年1月1日,上海外滩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历史总是如出一辙,可惜没有如果。

第三,反思是对经验模型进行校正。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反思得越及时,反馈得越及时,改进就越迅速。反思类似于刻意练习中的及时反馈,通过自我的反思与对照,知道自己那里做的好那里比较差,才能有意识的去提升和训练。

拿我自己举例,我常常反思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什么?因为我大学专业是英语,然后我又来到了上海,所以我最终在外企做白领。那为什么我又走上了元学习的研究之路呢?是因为我偶然看了一本关于元认知的书吗?还是因为我喜欢学习?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假设,每一个假设都需要在不同变量和条件下验证,然后一一排除,比如,喜欢学习这个假设就不成立,因为我并非什么都喜欢学,换了一个学习对象,这个假设就不成立。反思得越多,排除的越多,更容易得出一个稳定的假设。经过一一排除,我认为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而且我热衷于让所有人都变成会学习的人,这是我的内在驱动力。

一旦得到这个反馈,我就更加清楚未来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以及怎么坚持走这条路——这就是反思的力量。

至于反思的方法,我的心得是用黄金思维圈思考,用文字表达,然后定期翻阅和回顾。反思的对象是一切生活和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兴奋点。什么让我难受,我反思什么;什么让我兴奋,我反思什么;什么让我痛苦,我反思什么。

我有一个工作文件,专门收录我的反思。每条反思包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感受,交代背景;然后分析事情的本质,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写完了文字并不是反思的结束,后续要做的事情有两个:

第一,    把反思得来的假设用于实践,用实践证明这个基于反思的假设是否可靠;

第二,    定期翻阅。一是激活自己的回忆;另外也是加入时间的变量后,再次验证该假设是否可靠。时间是最大的变量,去年的反思换到今年不一定适用。

长期坚持下来,我们能够调用的稳定经验模型越来越多,对事物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刻,我们的学习效率,行动效率和决策效率都会进入更高的层次,而且往往事半功倍。

本篇关于经验与反思的文字本身也是一个针对“如何学习经验”的反思,是一个新的经验模型。文章里的观点是否正确,全在于能否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果今后发现有不对的地方,我会再次反思,并修改相关观点,让它变得更加稳定可靠,使更多的人有所收获。

会学习的人,一定会主动形成经验,主动总结经验,主动调用经验,反思经验,管理经验。学生要做学习反思,成人要做工作和职场反思,反思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具有高级认知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