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的层次和误区
- 交流可以分为:信息、情绪、价值观三个层次。普通人只交流信息,亲密关系在三个方面都需要,特别是情绪感受的交流。
- 交流的误区
- 听不出话外音
- 难以捕捉、接受对方的情感
- 难以捕捉自己内心的情感
- 分不清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 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 把解决问题简单化
二、关于情绪
- 积极的情绪(如快乐、自豪等)和消极的情绪(如沮丧、害怕等)对人都是有好处的。
- 认识情绪的误区:
- 情绪是帮不了忙的,只能添乱,不要理会情绪,才不会情绪化
- 关注消极情绪会让它更加剧烈和持久
- 时间是解决消极情绪的唯一办法
- 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调整能力差性格不好的表现
- 只要孩子愿意就能将消极情绪变为积极情绪
- 不好的情绪会导致不好的行为,所以,为了减少不好的行为就要减少不好的情绪
-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着情绪的产生,他们会自然学会管理这些情绪
三、亲子交流
当父母不仅能看到孩子行为,也能深入体察造成行为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层面的原因,父母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行为,并能更有效地和孩子交流。
- 亲子交流的目的:
- 关系。亲子关系,不是朋友关系。
- 示范。孩子学着父母的交流方法。
- 能力。培养能力(独立自信宽容),而不是解决问题。
- 亲密关系里的交流:以情绪为切入点,为此我们要习惯认识情绪、接受情绪。特别需要在情绪和感受上跟孩子进行交流。
- 有效交流的好处
- 对孩子的话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 能更多地更自觉地听到这些话后面的含义
- 更少地否定孩子的感受
- 无效交流的表现
- 我们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我们没有给出对方想要的东西
- 你以为你了解了所有的信息
- 你的目标是说服对方
四、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
(一)首先是倾听。
倾听的目标是了解、得到信息。
- 如何倾听可以让交流继续、深入下去?用以下三种反馈来让讲述者打开心扉。
- 认同。认同他的感受,即共情。
- 陈述。陈述他讲的经历。
- 提问。表明你在认真倾听。
- 倾听的误区。
- “我不想听你说什么”
- “我觉得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 “我比你厉害”
- 没有觉察当下
倾听的主要方式是共情。
如何共情呢?要用反射式倾听!比如:
“你看起……”
“你听起来……”
“你好像感到……”
“哦”共情不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
- 以为共情能包治百病
- 假共情:如果为了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那共情很容易成为一种手段
- 不能很好地共情,问题不在孩子的情绪,而在自己的情绪
- 许多父母在孩子感到悲伤、失望时手足无措
- 读不懂自己的情绪
- 读不懂孩子的情绪
- 受情绪的控制
- 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 害怕认同孩子的情绪会加剧情绪
- 分清情绪和观点(认识自己有个过程)
- 共情的作用
- 关系。可以让相互之间理解、关怀、亲密、爱。
- 独立。给孩子机会感受、思考,将责任留给孩子,这是自我发展的一部分。教育首先要肯定内在生长的力量,才能促进这种力量,加大这种力量。
- 情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特定感受,可以使你获得关于自我以及如何在特定情境下进步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其次是表达。
如何表达呢?用“我”信息!
平静地描述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或说得不好的话 + 描述这些行为和话语给自己带来的不好感觉(注意用“我”开头的句子) + 孩子这样做或这样说会给自己造成什么影响
比如:你在打电话,孩子在旁边打闹、大声说话。可以说:你在旁边打闹、说话,我感觉很烦躁,我都没法听到电话里的声音了。表达清晰的需求
- “我信息”
- 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只是结论
- 避免用下判断的词
- 用形象的说法
- 请对方复述你的话
- 用道歉来承担责任
- 减少评判,有勇气表达自己,理解对方
- 给出信息
- 给他们想要的:
- 理解、被认可、感受自己的存在、与他人的联结
- 信息
- 清晰的需求
- 尊重
五、认识自己
通过思考、交流让我们和孩子都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许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当他们感到憎恨时,被告知说那只是不喜欢而已;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又被告诉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教育建议他们要微笑着勇敢面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被劝诫在不开心的时候要强作欢颜。
在以上的这些矫饰中我们真正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说实话。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孩子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对孩子来说,知道他们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当他确确实实知道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