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引发话题的,比如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有人读出理想和现实的博弈,有人读出艺术和生活的对峙,有人读出人性和道德的背离,有人读出自我和他人的碰撞......毋庸置疑,这本书虽然不厚,却承载了很多的内容,这或许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If you look on the ground in search of a sixpence, you don't look up, and so miss the moon."六便士是英镑中最小的单位,是作者笔下的“现实”,而月亮则是高悬于空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或许,当生活足够富裕,物质足够丰富时,“六便士”和“月亮”的抉择根本不会构成生命的难题,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正如一句话所言——“当梦想照进现实,人生将会怎样?”
你会选择理想,奋不顾身去追逐月亮?但这一路上,你会成为他人眼中的“独行侠”“行动怪人”,甚至会有讥讽、嘲笑、不理解,你一次次叩问着自己的内心:“我是否应该再坚持下去?”看看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不惑之年,突然放弃安逸稳定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绘画梦想,他的坚定、他的义无反顾、他直至生命尽头的淡定和无悔,正是对生命中月亮的仰望和坚守,而你,真得可以做到吗?
你会选择现实,心无旁骛去捡六便士?也不尽然。当生活进入稳定期,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日常主题,繁琐零碎带来的依然是说不清的压力和怨言,太多的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为糊口操劳,当你忙完又一个疲惫的日子,在某个深夜突然想和自己谈谈:“我的生活是否该有所改变?”
当然,这两种选择都是极端。毛姆虽然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但对人物作了艺术处理,几乎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我借此专门了解了这位画家的生平及画作,尤其是他那幅生命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在这幅长达4米的油画作品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他尤其享受自己在塔希提岛的生活,作为一名欧洲人,他却对热带海岛有着狂热和崇拜,他喜欢这里大自然原始的气息和独特的魅力,他用自己的画笔把这里的异国风情记录下来,并最终以艺术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向往,这也是一名画家的使命——用画笔给你美的震撼。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这样的艺术家,但不妨碍我们心中有月亮。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三十岁之前你可以在生活的“冒险区”,可以去尝试,去体验,去追梦,去折腾,进入三十岁就是“而立之年”,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进入“安稳区”,这时候再谈梦想会被认为可笑,更别说四十岁,那可是“不惑之年”,是要迈入“舒适区”的——这种用年龄段划分人生阶段的方式现在看来有些格格不入,纵然岁月催人老,纵然手握保温杯,喝着枸杞茶,但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远方。
无论什么年纪,记得守望心中的月亮,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