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呱呱坠地开始,人类便开始了没有终点的学习旅程,对知识的涉猎如快递小哥投递快件一样分门别类,精准无误。而我们的大脑亦如蜂巢一般被填的十拿九稳,胸有成竹。
然而,我们夜以继日,风雨兼程网罗的这些"精神食粮",有几成已经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个人绩效了呢?假设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东西是100%的话(知),那么这些知道的东西有几成是我们见过的呢(识)?我想在这个环节至少损失掉了50%!知道且见过,又有多少是我们会做的呢(技能)?这个环节损失会更大,大约80%!for example,我拥有侧方停车的所有知识,但是,我却做不到!知道、见过且会做,又有几成是我们愿意去做的(态度)呢?这个环节又会损失掉80%,最后的最后,我们知道的东西真正能够转化成行为(绩效)的仅仅剩下100%*50%*20%*20%=2%,
细思极恐啊!这是一笔多么亏本的买卖啊!投资回报率仅仅是2%,即使投资回报率这么低,我们还在乐此不疲、津津乐道的沉浸其中!是什么蒙蔽了智慧,让我们如此盲从?
如果知识的储备是我们能够成就未来的潜力的话,那么,发自内心的行动就是我们的绩效,显而易见,我们在知识的输入上耗费了太多的能量,而对知识的转化却视而不见,亦或掩耳盗铃。如果知识没有转化成行为,那我们的大脑充其量就是个存储器,正所谓,读万卷书不能将书中所见转化成行为,你就是个U盘,行万里路不能将所见所闻转化成行为,你就是个邮差。内化成行为,形成有效的转化,读过的书才真的是你的。否则,这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知识的输入和转化之间所耗费的资源——时间是稀缺的,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做事成为毋庸置疑的必须。所以,我们应该把黄金一样的时间更多的用在知识的转化上,而不是漫无目的知识的输入上,漫无目的必然导致低效。
或许你会问,难道就不读书了吗?当然不是,书是要读的,要以终为始的涉猎知识,为什么要以终为始呢?因为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一个过滤器——网状激活系统,它负责过滤进入大脑的信息,放行应该进入的,阻挡不该进入的。什么才是应该进入的呢?就是你对自己的大脑宣布了重要性的信息,如果你对大脑说:"我要考研",那么网状激活系统便选择性的注意了考研的信息,把与此相关的信息全部放行!如果你没有宣布这个重要性,你们这些信息就被大脑过滤在外,即使贴在墙上最明显的地方你也无法看到。如果你不相信:请打开手机,迅速处理一下微信的消息,然后把手机关成黑屏,此刻,请告诉我几点了?有90%以上的人无法说出时间,因为刚刚你接到的指令(重要性)是处理微信信息,而不是时间,虽然你刚刚打开手机时,显示了时间,但是因为你没有向你的大脑宣布看时间这样的指令(重要性),所以,时间被屏蔽了。
按照这个原理不难解释为什么要以终为始涉猎知识(包括读书),只有知道自己的要什么的人,或者有目标的人,才能够根据目标打开网状激活系统,才能够让和目标有关的信息进入大脑,否则,即使你在看书的时候这些信息出现了,你也视若无睹。这就是没有漫无目的人一遍一遍的看书,却无长进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做一个智慧型的读书人!
书尤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善,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