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专委会青年学组组长 吴一波先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王兵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吴艳华教授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涛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张娟教授
江苏苏州市中医院皮肤科 代昌波医生
每到夏天,有的人手掌、手指,会反复起小米粒大小的透明小水泡,一般过个几天后水泡消退,开始蜕皮,除了有碍观瞻,还特别的痒,很是苦恼啊,专家提醒,这很有可能是湿气过重。关于湿气,经常有人问关于“湿气重有哪些禁忌?”及“湿气重如何调理?”之类的问题,鼎峰中医药健康借这个机会简单聊聊关于老百姓口中“湿气”这个话题。
1
什么是湿气?为什么说它是万恶之邪?
湿气其实非常好理解,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湿气”就是身体里水液、营养,因过剩或运行失常所产生的一种物质。
通常来说,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由于湿气很容易渗透,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湿邪通常会与别的邪气一同作用于机体。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短期可令人感到不适,长期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疾病,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对身体有很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因此湿气有万恶之邪之称。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
2
湿气产生的原因
湿气的产生,比较常见的有四种原因。
第一种,由于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大家想吃嘛就买嘛,能吃肉就不吃菜,这种长期高热量油腻的饮食习惯,超出了脾胃所能承受的范围。久而久之,这些无法被吸收的食物,在脾胃中越堆越多,逐渐就化为痰湿。
第二种,现在人们普遍缺乏运动,肌肉得不到锻炼。而脾主肌肉四肢,身体的慵懒,会令脾气懈怠。因此,长期慵懒使脾胃功能下降,而脾又主管食物吸收和水液代谢,久而久之,食物积存和废水积存,就会生湿。
再加上缺少运动的人,气血流动缓慢,水液代谢效率就低,废水很容易积存下来化为湿。
最容易令人忽视的就是久坐不动。《黄帝内经》中说“久坐伤肉”,其实伤的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
第三种,很多女性好食寒凉食物,衣物能少穿就不多穿,但这种长期的不良习惯易伤阳气,从而影响水液代谢 ,产生湿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消耗了太多能量,导致身体代谢效率减缓,积存的水液化为湿。
还有洗头后用毛巾捂着,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如果洗完头用毛巾捂着,很容易感受湿邪。另外,还有很多人会进食生冷食物来解暑,或者吹空调,这些坏习惯都会加重人体湿气。
第四种跟生活习惯无关。在环境非常潮湿的地方生活,比如南方大部分地区,身体不能抵御湿气侵袭,湿气就会存留在体内。
所以四川、湖南等省份,特别喜欢吃辣椒,一顿火锅下来,舒筋活血去湿,但北方人多吃两顿就受不了了,就是因为北方太干燥。
3
湿气重有哪些危害?
湿邪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湿性重浊。一个是“重”,湿邪很容易困住我们的肌体,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就是这个意思;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这个“浊”字则反映了湿邪流通不畅的特点,它使人体气血不能正常流通,很容易与各种邪气混合起来,是各种邪气的载体。
湿邪的第二个特点是: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湿病多黏着,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
湿邪的第三个特点为: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面色淡白,精力不济,胸脘痞闷。
一般被湿邪困住的人,阳气都不会太旺盛,往往少气懒言、精力不好、思睡、怕冷;蒙蔽清窍(“清窍”指头部七窍:眼孔、鼻孔、耳孔、口)表现为头晕沉、头重如被物裹、总有疲惫感;阻遏气机表现为胃胀胃痛;湿困脾胃表现为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恶心欲吐;留滞肌肤可出现肢体酸痛、酸胀、沉重;上犯头目则头晕困重;下注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注大肠则腹泻、腹痛,舌苔白厚腻……此外还会产生各种小毛病,如肥胖、出油及许多疑难杂症。
4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湿气
那么,如何知道自身体内有没有湿气,可从以下方面判断。
1.起床时的状态。早晨起床时候身体困重,感觉头有东西裹着,或觉得身上有东西包着,感到沉重、慵懒、无力。中医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小腿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2. 早上刷牙恶心。起床后刷牙喜欢呕吐下才舒服、感觉嗓子里边总是有东西似的。丝丝拉拉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点。吐不出来。这个症状也说明体内有湿气。
3.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长期便溏,或大便成形、但大便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大便正常,一张手纸就可擦干净,但体内有湿的人,要3~5张才能擦净;如果大便不畅且不成形,说明湿气很重。
4.舌苔。“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的身体状况。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5.看食欲。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好像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也是脾湿的征候。
因此,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须将外湿拒之体外,同时还需强健体魄,防止湿自内生。
5
如何祛除“湿气”?
湿气对机体有诸多不利影响,应当在日常习惯、饮食习惯中逐步改善体湿的状况。
关于祛除“湿气”,可以从药膳方面进行调养,可以适量服用赤小豆薏仁茶,基本做法是将赤小豆、薏米仁、芡实、 马齿苋、淡竹叶、槐米、绿茶、苋菜、薏仁茶、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等食材进行调配。其中,赤小豆、薏米仁都是祛湿消肿利尿的食材,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芡实健脾固肾,马齿苋等主要针对湿气重引起的长痘、口干口苦进行调理。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多效合一,可以更好调理湿气。另外,薏米赤小豆粥也可以祛肿利尿,起到对身体祛除湿气的一个很好的效果。
除药膳外,运动出汗也可以很好的祛除湿气。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长此以往,对身体非常有益。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中药手段进行调理,比如艾薰理疗,即把艾草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一般来说,建议在中医院进行。
早上吃些姜糖、适当午睡、戒烟戒酒、饮食清淡适量,也是对于祛邪除湿有着很好的作用的“良方”。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在工作学习等环境中,应尽量主动避免潮湿环境。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少食甜腻食物;避开生冷食物;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并少饮酒;不要直接睡地板;要随时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再附两个小方:
参苓白术丸/参苓白术散:由健脾药+去湿药组成,这是最典型的健脾去湿方,因为脾管着水湿的代谢嘛,边补脾边去湿,就能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苓桂术甘汤:此方在健脾去湿的基础上,增加温阳药,这是虚寒体质有湿的人专用去湿方。
下面给你推荐一个营养专家分享的健脾祛湿美味:取胡萝卜100克,茯苓、扁豆各30克,陈皮3克,瘦肉200克(2~3人量)。将以上食材清洗干净后切块,其中茯苓、扁豆稍加浸泡。在锅内放入清水1500毫升,先放胡萝卜、茯苓、扁豆、陈皮和瘦肉,大火滚沸后改用中小火煲约1小时,出锅前调味即可。
不过,没有湿气的人,绝对不要吃去湿药,而且也不存在“我吃点能预防以后生湿”这种情况。
因为,中药的药性是“有病病受之,无病体受之”,没有湿气的人,喝了去湿药,就会损伤正常的津液,一定要注意啊。
对于症状严重的可以找专业的中医辨证分析,然后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还有些日常需要注意的饮食作息:
1、少食辛辣食物,如烧烤、麻辣烫之类;
2、少食冷饮;
3、少食甜品;
4、适当体育运动;
5、避免熬夜;
6、保持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