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
——【明】史坚《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距离苏州、杭州各60公里,距上海106公里。地处苏浙沪“金三角”之地。乌镇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美誉。
乌镇距离我工作和生活的上海仅有百公里之遥,但是去过周庄和西塘的我总觉得如今的所谓的这些古镇早已经不再有先前的那分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谐,现代的各种科学技术夹杂着机器的轰鸣早已经让本来古朴宁静的小镇变得满是铜臭味,而这股铜臭味又因为古镇狭窄拥挤的街道流通不畅而变得更加难闻和潮腐。比肩接踵的游客给宁静的水乡小镇带来的是都市的喧嚣,原先居住的乡民早已将自己世代居住的老宅租赁给商家开起各种咖啡茶歇及各种纪念品小店。我们很难再看到小镇的居民在清晨还还有露珠味道的空气中开始一天生活的情景。先前去过的古镇大抵如此,正是这样的失望让我一直对去乌镇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乌镇这次,确实给了我惊喜。
四月的江浙早已过了春天万物复苏季节的朝气,太阳一出来,皮肤和不算厚重的外套间就有了夏天才会有的一股燥热。抽出一个周末,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乌镇。出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就能看到乌镇的不同。下午到达乌镇,下着蒙蒙细雨,这样的天气才是古镇的最佳打开方式。一路到西栅,乌镇整体的建筑风格基本沿袭水乡古镇青砖白墙,还有南方老房子特有的防火墙。一路上我们看到的建筑没有高楼,虽然有很多后来新建的建筑,但是沿街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很有年代感的房子夹杂其中,布仔细看还辨别不出来,可见当地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重视。
我们就住在西栅外的慈云街,一条全是酒店名宿的街道,道路两边鳞次栉比的酒店每家都有自己的装修风格,或现代或古朴,或是现代简约的风格中掺杂着明清家具的元素。再加上很文艺的名称,确实很吸引人,开车经过的时候不自觉地减缓了车速,不停地左顾右盼,每家酒店我都想进去看看,体验一下。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周末,并没有看到特别多背着背包到处游逛的游客,让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开错了地方。把车停在后街,在一家酒店安顿下来。
稍事休息,晚饭的时候我们打着伞出来闲逛,慈云街除了酒店民宿倒是还有几家小饭店,简单的装修,一家几口人经营,简单的家常小菜,老板和家人娴静地聊着天,即便偶尔有人经过他们的门口也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与之前去过古镇的饭店门口张罗顾客用餐的店家完全不同。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食客还算热闹的小店,老板娘热情地迎接话语中还带着些许不自然的尴尬,似乎张罗这家饭店并不是她日常所做的事情。几道家常小菜,口味清淡,用料实在,蔬菜新鲜,价格也不贵。似乎赚钱不是他们饭店的主要目的,而是在用心招待自己来自远方的朋友,老板娘收钱时还有些许羞涩的歉意。饭后在西栅门口闲散几步,与我们迎头而来的是刚从西栅出来的很多念念不舍的游客,而这时,天色已晚,细雨朦胧。回到酒店后,一夜无话。
与前一天不同,第二天的天气格外晴朗。酒店准备的早餐很简单,豆浆白米粥,油条包子窝窝头,加上几个特色小菜。简单的早点,我也特别想用“享用”这个词。
九点前,我们到了西栅门口。游客服务中心排队买票的游客已经排起了长队,服务中心的装修很有特点,木房梁上刮着纸糊的彩色飞龙,似乎在喜迎八方游客。进入闸门后,西栅之旅正式开始。
一进门首先就能看到很多游客等在码头边准备登上之前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乌篷船,我想,从船上看乌镇一定是另外一番景色。穿过木浮桥后过了一座石桥。这时,游客们已经开始各种姿势的摆拍,或是手机自拍杆自拍,或是各种单反捕捉镜头,生怕错过了哪怕一个角落的故事。
门口码头上,两条侧放在场院里的乌篷船,船的底部对着我们这些游客,一位老船工正在修补船底。游客们都好奇地拍着照片,而船工似乎已经习惯了游客的长枪短炮,丝毫没有受到周围这些外来游客的影响,专心地修补着。就像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你叫他,他也听不到,更不会有什么回应的信号。
左边这几扇古老的门似乎很久没有开过了,加上走廊上磨得光亮的青石板和柱子,似乎阻挡了一切来自现代的气息。右边是一家大染坊,扎染的花布还挂在场院里,一家以这种布料为材料做出的各种纪念品的小店里吸引了很多光顾的顾客,而吸引我的则是门口那座牌楼,还有刻在上面“厚德载福”四个字。继续前行,我反而有些不太习惯,道路两边不是嘈杂的商店,取而代之的是一扇扇紧闭的木门,门头的各种客栈的招牌和原先的各种店铺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便时过境迁,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想象乌镇曾今的繁华,而那种画面感,很强。更难能可贵的是,乌镇的街道两边有很多民俗博物馆,各有各的主题,很有意思。
继续往里走,有一些店铺和人家开门了,并没有商业化很浓的工艺品店。卖早点,卖干果的小店很多,还有很多开着门的人家,只能看到里面普通的家具,并不是做买卖的人家,这么好的位置,主人似乎并不打算用来赚钱,戴着老花镜坐在椅子上看报纸的老人家与我们这些东张西望的游客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在欣赏的似乎不是一个个老房子,而是一部立体的乌镇民俗纪录片。两户人家中间隔着通往河边的小码头,让我眼前浮现了瞎子阿炳的妈妈正在河边小码头上换洗他换洗下来的脏衣服,一边还在和对面的阿吗打着招呼。斑驳残破的青砖墙上,新生的墙头草从墙上耷拉下来,就这也是一景。
走到尽头穿过石桥,看到了乌镇的戏台,与座位隔着一条小河,通往戏台的石桥已经断了,空无一物的戏台边上有一颗喇叭花树已经很粗了。眼前的画面是热闹的戏台上有人在唱着社戏,河对岸坐满了看社戏的人,河里还有撑船赶来的人,宁静的小镇在此刻最热闹。
再往前走是乌镇的水上集市,建在水上的木桥两边都是乌镇的手艺人,有撑船卖水果的,有挂着布招吆喝的小贩,卖浑沌的,臭豆腐的,糖画的,手绘的,铜器匠人,木雕匠人等等。在这里徘徊了很久,只是因为,喜欢。
在参观完乌镇的大剧院后从景点出来了。不舍和意犹未尽,时间太短,但已然夕阳西下了。与周庄西塘不同,这里的年轻人不多,年长的游客居多,各位阿姨大妈们穿着布鞋旗袍,撑着油布伞,如果在都市的大街上,你一定会觉得她们是上了年纪的“老妖精”,而在这里,是那么应景。我想,正是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才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无法感受其中厚重的美,反而是这些年长的游客更能享受乌镇。
明天就要继续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继续工作和生活,期待下一次的乌镇东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