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偏好到底是什么东西,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内在还是外在影响了它?
首先偏好他必须要有“偏”,什么意思?就是说会有许多不同的爱好,比如饮食偏好,说的就是爱吃什么。那么首先我们在正常人上考虑:对于小孩子,正常的小孩子,一个没有吃过糖的小孩子,让他吃一块糖,他觉得很好吃;即使是吃过糖的,把糖放在她的面前,他也会馋得流口水。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到后面发展有人会更偏向于吃辣的,你却有另一批人,喜欢吃清淡的,再或者就像外国人觉得中国皮蛋恶心,国人觉得南美生蛆恶心。基于从小时候到长大后,第二重逻辑来看,似乎告子所说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说,我们把整个找到一个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可以推论出另一个结论,可以,满足孟子的逻辑,那么就可以。现在我们有一个前提:孩子喜欢吃糖,随后我们又有另一个现象:各地具有不同的饮食偏好,那么有没有什么联系?都是让自己吃的舒服,吃的习惯。换句话说,假如把这个小孩子放到另一个地方去适应一段时间,那么他会赶上另一个方向的饮食偏好,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你饮食总是为了自己吃得更舒服。要不然为什么你会选择去吃它呢?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来看道德偏好,道德偏好,究竟是怎样的变化?从古代女子三从四德到现代的自由,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但同时都是人们的道德偏好。这个其实和饮食偏好,有一点非常相似,因为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对于女生来说,当然自己就是如何更好,如何过的更好,如何生活的更好。这样就延伸出了两个方向,从丈夫和独立。这个与饮食不同的是,道德偏好,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并没有饮食那样的固定性,也就是说道德可能会有更多的方面。比如说你问小孩子:你更喜欢玩滑滑梯,还是跷跷板?就像这样一样,纯属是一个个人的喜好,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就像有的人,比如说孟子他感觉好战打仗绝对不好,但是却有另一种人会认为,我如果可以用武力一时来换取长期平安,那么没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本质一样吗?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心中其实都是为了做的更好,只是手段的不一样,我们不能从那些征讨四方的国军中,比如说汉武帝看出道德心,这也就印证了道德偏好内心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同
基于这两点,道德偏好,饮食偏好,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在后天的演化过程中有了分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