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cfa考试并坐了全场,明知不能而直面之,欣喜的是自己抛却了面子型的想逃离和推卸,也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整段的没有手机在旁的时刻。
从手机依赖到返回无手机的时刻,是一种嗑药之后的虚脱感,是注意力被迁移到现实中的短暂断电,没了手机上那些app设置的沉浸模式,回到现实中反而像是全民皆辣之后对清汤寡水的不耐和无感。早上审题、编写的过程中,脑子是负荷运载的,因为没有了那些在网上的激励设置,得实打实地攻克面前的一个个题目。
做题的过程中,暴露了我平时只看书不做题、看书粗糙,细节将就的毛病。佩服于试题的设置,不给我那些胡诌的阐述,而需要对具体问题的细节上的认知,这种认知上的完善度,是经由案例题去一个个抽丝剥茧开来,测试我的理解到了哪个程度,我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到了哪个地步。
- 初始入门的,是一个个概念框架上的大概了解,也就是Quicksheet的主要概念的一般性认知,就cfa3级而言,是投资决策过程的几个流程要素的知道了而已;
- 进而,在这框架之内,需要对每个产品模块,每步流程上的主要概念、操作方法,有个看过之后懂了感受:理解书中的一个个单词所涵盖背后的微积分、概率论的逻辑推演;
- 从感知到识记,把看过了的概念,在合上书本之后,仍能准确的记得。这一步的完成标识,就相当于去开卷考试的那种感觉;
- 练习与应用。做那些哪怕开卷考试也不一定懂得的应用题,把习得的概念运用到现实中去,越坑修正。
当然这几步大概是一个循序渐进、又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可以是同步推进的互补。在没熟识概念就去应用题,当然结果是糟糕的,但得益是回去知道那些点容易在现实中被混淆,需要特别注意,也把这个概念从多个维度理解个透彻,把这个概念与其他模块在现实中的联系,有了新的连接。
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可以用在工作中去,用在具体作品的打磨中。先开个头,熟悉概念,应用回顾,交织融合,互为促进,裹挟向前。
若要提炼一些关键得到,今天的我需要注意的是:
- 忌模棱两可,需要细节的辨识;
- 不能光看了觉得理解,还要应用到实际;
- 在不那么熟悉的时候,也先做题实践,直面当下的粗糙不堪状态,那越是不堪处,越是之后的完善补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