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辅食是婴幼儿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这个阶段家长给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营养吸收和肠胃功能。6至18-24个月龄的阶段是非常脆弱的时期,许多婴儿从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营养不良,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高流行率。本章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婴幼儿辅食喂养误区,帮助家长更清晰地了解辅食添加的要点,正确规避喂养误区。
误区一:婴儿的第一口辅食,自制米糊可替代成品米粉。
科学解读: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尤其在5岁前,对铁的需求日益增长,如果无法补充足量的铁,容易诱发缺铁性贫血症。6个月以内的婴儿需要的铁是0.3mg/d,主要是依靠胎儿期肝脏储存的铁来维持体内铁的需要;6个月到1岁的婴儿,对铁的需要量高达10mg/d,亟需从辅食中获得满足成长需要的铁。而大米中铁的含量较低,为0.9mg/100g。如果单纯以自制米糊来喂养婴儿,就无法为婴儿有效补充足量的铁。
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强调,婴儿最先添加的辅食应该是富含铁的高能量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肉泥等。美国儿科学会也指出,婴儿米粉和肉泥是婴儿1岁前甚至是更大时候补充铁元素的主要来源。其中婴儿米粉容易被消化吸收,推荐选择单一品种的谷物米粉,因为这些谷物引发过敏的可能性低,给婴儿喂食时不容易引发过敏症状。
误区二:可以在婴儿辅食中加盐等调味品,丰富食物口味。
科学解读:婴儿辅食应该保持淡口味,即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婴儿吃淡口味的食物,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接受不同天然食物的口味,减少挑食、偏食的风险;另一方面能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1岁内的婴儿基本能从天然食物中获得钠,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如1个鸡蛋含钠71mg,新鲜瘦猪肉含钠65mg/100g,新鲜海虾含钠119mg/100g,加上从母乳中也能获得钠,能达到7-12月龄婴儿钠的适宜摄入量350mg/d,因此,1岁内不建议给婴儿添加盐等调味品,13-24月龄幼儿可以开始少量尝试淡口味的家庭食物,钠的摄入量将明显增加。
误区三:婴儿越迟吃辅食,越能预防食物过敏。
科学解读:中国营养学会指出,4月龄前过早添加辅食容易引起婴儿过敏,延迟易过敏食物添加不能预防婴儿食物过敏的发生。我国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预防和阻断食物过敏可以减少特应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证实,给不到4个月的婴儿添加辅食,会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但延迟添加鸡蛋、鱼、坚果、豆类、大麦、海鲜等易过敏的食物,并不能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的发生,甚至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
为了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在添加时间上,婴儿不满4个月,消化系统未完善,不宜添加辅食;在辅食种类上,最好选择单一品种的谷物米粉;在喂养方式上,给婴儿尝试新的食物,如果1-2天内如果没有出现呕吐、腹泻、湿疹等不良反应,可继续添加新的食物,否则要及时停止喂养,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小量开始尝试。
误区四:婴幼儿不爱喝水,可以用果汁等饮品代替。
科学解读: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6个月以下婴儿喝果汁,因为果汁不能给这个阶段的婴儿提供营养物质。在6个月以后,婴儿可以喝一定量的果汁,但是果汁并不能提供超过新鲜水果的营养物质。如果让婴幼儿养成喝果汁而不喝水的习惯,可能会导致婴幼儿长大后只愿意喝甜味饮料,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对于1-6岁的婴幼儿来说,每天的果汁饮用量应限制在120-180ml。
婴幼儿生长迅速,组织细胞增长时需要蓄积水分,但肾功能未发育完全,浓缩尿的能力较差,排尿量相对较多,对水的需要也相对较多。6个月到1岁的婴儿,水的推荐量是900ml;1-2岁的幼儿,每天水的总摄入量应为1300ml。7个月的婴儿开始吃辅食,从糊状食物到固体食物都含有丰富的水,加上至少600ml/d的母乳或配方奶,经计算可知每天能获得900ml的水。1岁以上的婴幼儿可以适当增加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误区五:添加辅食后就不需要再吃奶制品。
科学解读:应让婴幼儿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奶粉、液态奶、酸奶、奶酪等。7-9个月的婴儿每天需保持600ml的奶量,10-12个月婴儿每天奶量应为600ml,13-24个月的幼儿应每天维持500ml奶量。
1岁以内的婴儿所需的奶类应该由母乳或者配方奶粉提供,1-2岁的幼儿应喝全脂牛奶或脂肪含量为2%的牛奶,2岁后可以喝脱脂牛奶或者脂肪含量为1%的牛奶。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幼儿应该从小养成饮用牛奶、早餐吃奶酪、酸奶的习惯,增加优质钙、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