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参加学校比赛选拔,结果落选了,气的痛哭流涕,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一样的努力,别人能做到的,自己怎么就做不到?”作为父母该如何开导呢?
让孩子知道“输得起”比“赢得起”更重要。我问了孩子一个问题,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赢得起”,另一种叫“输得起”,你认为哪种人更厉害?孩子思索了半天,说后者更厉害。是啊,失败才是生活常态。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人人都喜欢赢,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都不喜欢输,都很难接受失败的挫折。而比赛中,失败者才是大多数,不管多少人比赛,冠军只有一个。而那些没有得到“冠军”的“失败者”们,一样值得拥有竞技的乐趣,可以享受生命的精彩。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打仗”或者“备战”,成功者的高光时刻只是某一个瞬间,失败者的砥砺前行才是常态。所以,对孩子的开导,就应该从做个“输得起”的人开始。
让孩子学会享受比赛,不再过度关注结果。孩子过分重视输赢,很多时候是由于父母过度关注结果,夸大了结果的重要性。比如家长不停地对孩子说:“看人家多厉害,你得多向人家学习。”孩子听了心里就会不舒服,下一次也试图通过“必须赢”来获得周围人的关注。要让孩子明白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经验或者感受,比最终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更重要。这样,孩子以后做任何事就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更注重体验的乐趣。这样一来,孩子之所以能“输得起”,是因为他已经从“输赢”之外获得了更有价值的东西。
通过比赛,孩子还是收获了很多,例如:首次参加比赛,增强了上场的勇气;体验了流程,更深入了解了比赛规则;看到了一些隐藏在人群中的“大神”,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体会到了比赛的“公平”和“残酷”,这就是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己的感受,通过一件事,集中体会了什么叫“欣喜”、“期待”、“刺激”、“沮丧”、“不解”、“受伤”等。
沟通中发现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一定要先消化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控制好的时候,给他的一切开导就是白费功夫,甚至适得其反。先用同理心安抚孩子,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这样的事情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想哭就哭吧,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孩子愿意聊,就陪他聊聊,如果孩子不愿聊,就给他个抱抱。等情绪平复后,及时和孩子进行复盘,尤其要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对症施策。
成长就是去逐渐感受真实世界的过程,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去“期待”、去“刺激”、去“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