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个说法,叫“大学老师很自由,上完课就可以走,真让人羡慕”,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表象,但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革,有没有增加对老师教学质量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质性考核,起码我上学那会儿,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把控还有深度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公共课程!
老师“进教室”“点名”“讲课”“下课”“走人”“学期末”“划重点”“考试”“打个分”“学期结束”,老师授课任务完成、学生拿到学分,双方“其乐融融”。一学期整个一门课程下来,扪心自问,真的能从老师那学到什么东西吗?并没有!
经常翘课的人可能连老师的名字都没记住,更何谈对这门课程的消化和理解!其实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跟老师的负责程度、引导程度有很大关系!
现在毕业好多年,再回想当时走过的路,当时对我们“好”的老师觉着TA真好,很容易的就给了学分,真喜欢TA!当年“折磨”我们的老师感觉TA真讨厌,一遍一遍的让我们改作业!为什么就是不让我们通过,真不喜欢TA。
现在仔细想想,成长最快,学东西最多的恰恰是被“折磨”的最难受的那个阶段,为什么?因为那个老师愿意对你负责,想让你真心学到东西,不想糊弄你!不想不负责任的给你学分!所以如果你的求学过程中有遇到这样的恩师,给TA发个信息吧,谢谢TA!
为人师表,昧良心的钱不能挣
传说一些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并不会讲解所有内容,对知识有所保留,一些核心知识的讲解留在课外的辅导班,学生想拿高分,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报TA的辅导班才行……据说这种现象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小城市尤为显著,一直不太相信这种言论,一直都觉着做教育的人心地都是善良的,直到朋友家的孩子亲身经历了,我才相信,确有此事。
教育从业者更需要一份自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昧良心的钱不能挣!
说到辅导班,市场上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真是鱼龙混杂,辅导机构的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但好多机构教研内容从不更新,“一本讲义打天下”,好多老师凭借自己所谓的“演绎能力”,讲个段子、打个哈哈,把学生讲嗨了,授课任务即算完成,拿课时费走人!
试问在一个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互联网时代,多年前的授课内容真的还能完全匹配当下的市场需求吗!这样的内容真的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但好多学生都是盲目的,并没与好与坏的认知,不能客观的对课程做出评价。这时候真的考验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是继续,还是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做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内容的教研!!! 此刻需要一份价值观!
用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去做教育,以结果为导向
2014年在线教育火了,它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一个老师可以在一个平台同时给千名学生上课,与传统的以教室为单位的学生数量统计相比,在线课堂学生数量的变化是量级的。它还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限制,学生不再是必须飞到哪个地方才能学习一门课程。同时也打破了资源的垄断,让最优质的教育服务不再单单属于富裕群体!
我身处互联网在线教育一线,通过接触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教育真的是个良心活儿。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太多学生根本不能理智的辨识出一个课程的好与坏。
选择线上课程更多的是对品牌、对科目老师给与了一份信任。每当学生微博私信问及“老师你还会上什么课程?”,感到开心的同时,更多的是体会到一份厚重的责任和无比巨大的压力。
因为不想辜负这份信任,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琢磨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怎么把这个课程(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思考、教研、准备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不让学生失望、不耽误学生的时间、就是我最大的诚意!所有的准备只因为学生给与的一份信任!
做教育其实可以尝试要用做产品的心态去打磨。做一款产品,说破大天也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最最根本的就是得考虑我的服务用户真的需要吗?我的服务真的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吗?如果能帮助,那用户的体验真的做到极致了吗?不要欺骗为产品买单的用户,真诚才是最好的套路!
不管是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如果大家都能拿出真正做产品、真正做用户体验的诚意去做教育,都能本着以结果为导向的理念从事教育服务,我想整个教育行业的质量和水平都会提高N个档次!
那时候,承载教育结果的“学生”,将会是“更加先进的生产力”!
原创作者:于小鱼(同步发于微信公众号:鱼儿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