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父亲节都是舶来的节日,算是“洋节”,咱们传统的节日,往往注重一个普天同庆,单独为某个人设置一个节日,大约也就端午了,而端午里的屈原,更像是一个精神寄托。佛教里有母亲节,旨在母亲的受难日,唤起世人感恩之心,但想到佛教本身也是外客,便不作此数。
国人含蓄,不擅表达情感,与父、与母、与妻、与子女,莫不如此,我们从不把对家人的爱意挂在嘴上,顶了天便是拍着肩膀头子说一句“你很好,很不错”。我们对亲人的情谊都化在一日三餐的陪伴里,融在平平淡淡的一个电话里,许多年前,或许还会嵌在一封家书里。
虽然同样是洋节,母亲节却早几年便已被国人接受,许是我们更容易接受女性的感情表达里更为细腻的一面,如果真要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相较于多年父权赋予父亲这个角色的冷漠形象,对柔情似水的母亲说一句“我爱你”好像更容易一些。直到近几年,父亲节也被人们提到了台面上。在此之前,我们很少谈及父亲,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父亲,似乎只是供养一个家庭生存的依靠,是一根梁柱,是一面承重墙,沉默而稳重,寡言又敦厚。
世上有许多赞美母亲的作品,歌曲、影视、油画、诗词文章,至于父亲,多年以前,只在语文教科书里有一篇朱自清写给其父的《背影》,可惜专家说朱老先生违背交通规则,建议从教材里移除,以适应更为文明的当今社会。后来又有一首歌曲叫作“父亲写的散文诗”,终于将无数中国家庭里那沉默寡言如春蚕一般奉献一生的父亲提到了光鲜亮丽的台前,但更多的父亲,他们并不曾写下诗篇,他们亦不曾写过日记,他们甚至有许多人并不识字,但他们是一样伟大的父亲。
我父亲也不写日记,他记账,自我记事起,每年年初,他会从小卖部买回一本厚厚的笔记簿,每天吃过晚饭,全家看电视的时候,他会坐在桌子旁仔细回想,将这一天的收入与支出全部记下来,大到卖粮食的收入,小到买盒火柴的支出,详尽有条,等我注意到这些的时候,家中柜子里已经有厚厚的一沓笔记本。
时至今日,父亲依旧保留着记账的习惯,他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过日子,心里有一笔账是不够的,手上也要有一笔账,这样才踏实。
很可惜,我没有学会父亲的这个好习惯,以至于平日里总是丢三落四。可见,言传身教也不都是有效果的。
马上到父亲节了,如今不必写书信,少了许多仪式感,却也多了许多的便利,提前拨个视频电话过去,照例,询问家中近况,地里的收成。父亲说最近天旱,忙着给桃树浇水,爷爷奶奶身体尚好,也不需挂念,又问我近来工作如何。
我想,中国人与父辈的感情交流,大约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如既往的在这日常嘘寒问暖当中,不过这也并没什么不好,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比四季三餐里家人的挂念和陪伴更重要呢?虽然我们的父亲都不会写散文诗,但他们和我们一样将自己深沉的爱意藏在心底,化成生活里的一点一滴,这未尝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