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许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你认为有理吗?
我认为只是一句玩笑话!
它看似很有道理,也有许多人相信这句话。韩寒说这句话那时获得了许多人的点赞,大概都过得不好吧,一句话戳中了大家的痛点。可这句话也成为了许多人开脱的理由,于是大家都认为“鸡汤”有毒,不能再看再听了;更可怕的是我们把许多“道理”也混为一谈,都认为是有毒的东西,再也不能相信了。于是乎出现了一个神逻辑:“因为知道那么多道理,所以没有过好这一生”。
可是带点“理性”去想想,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道理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差,到底是道理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不可否认,每个人对道理的理解都有异同,还有一种人被我们忽略了,那些知道许多道理但过的好的人,你怎么去解释呢?或许这只是一小戳人,但这就是摆着我们面前的反例,因此可能真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人”有什么问题呢?
因为大多数人甘于平凡,甘于普通,他们总是习惯“自圆其说”,当然每个人都会自圆其说,但那一小戳人又发现了自我的欺骗,能从中想办法脱身;无法脱身的沉沦其中,苦闷的生活也要意淫出美好,但社会中的大部分劳动是普通的,需要这样的人去填补空缺,但是机器人来了,而且异常凶猛,靠这样过日子的普通人该作何应对呢。
从学习的角度,我们都知道“学以致用”,你是否只知道学,而忘记了用呢。学了那么多知识,明白那么多道理,仅仅只是知道而已,其实没神马用。我们要学习某个知识,第一步学理论,这也仅仅是知道了“有用”,要让这个道理真正的对我“有用”,必须进入第二步“用起来”,也就是实践看它是否行得通。
要知道,很多人学知识仅仅只是“知道”了而已,即走完第一步就没有后面了,难怪揽道理于一身,还怪没有施展之地。再者时间一久早抛到了九霄云外,也许还留有一丝记忆,对你而言有用吗?顶多多了一点谈资罢了。
见过许多人精于此道,乐于谈论,集皮毛于一身,上天入地是无所不谈,但这样的人其实内心寂寞空虚的是多数吧。一位老者说:“年轻人要多听少说”,现在逐渐明白在学习阶段,不狂妄,谦虚就是最好的老师。
知道了些“道理”,在用的过程中少不了有疑问,此时安静地做一个倾听对象,恰合时宜的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有交流就有了思想碰撞,谈话有了深度就有了广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不失格,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你总想高谈阔论、展现自己、彰显自身的才华,多数时候却弄得一身骚。许多场合话多是大忌,凭什么你成了主角,把别人当成了配饰,所以压制住内心那股躁动,把漂浮在表面的知识让它沉到谷底,我们能收获更多,否则恰恰验证了知道那么多,其实没什么用。
另外我们要知道一个道理有没有用,当然要用过才知道。倘若有用我们已经赚翻了;没用,排除人的问题后那就是不适合。任何道理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使用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无论这个“道理”再怎么有用,假若你只是“知道”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从知道到“有用”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要跨越过去必来自于“经验”,经验从何而来来?它要反复尝试和修正而得来。“有用的经验”相当于这条鸿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一旦我们通过这座桥它带来的可能是10倍,100倍的回报。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轻而易得的。
从投资的角度看,明白那么多道理而忽视它,你的损失成本非常大。你想想假若用起来,不适合你损失了什么?但是行得通收益巨大,也就是投资回报比高。对于那些相信道理,把它“用起来”还用得好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一句玩笑话吧!韩寒说这句话就是为了迎合大部分“过不好这一生”的人群而已,你还当真的话!要反省反省了。
我们学习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攀比,攀比关乎心态,心态不对一比较就出问题。与自己差的人比容易自满,缺乏动力;与自己强的人比有人会激发动力,但更多的是自卑,或陷于焦虑开始盲目的追赶,学习却注重“活学活用”,因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人更加焦虑。
学习过程眼睛总盯着别人,总想着比个高下,其实那没有一点意义。重点关注别人,忽视了自己,丢失了重心。我认为只需要与自己比就足够了,你认真想想真正的对手是谁?不就是昨天的自己。要知道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比今天有进步,这样的进步才是有帮助有意义的。
但是在我的身边有许多的人都容易忽视微小的进步,如果用一辈子的眼光去看待,它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如果每一天比前一天进步0.02与哪些原地踏步,或逆流而退的人,他们的差距是巨大的。
即使你给自己打个对折进步也是让人惊叹的,看看下图你还会觉得慢吗?
那些深知这个道理的人,不仅只是“知道”而已,他们不放过任何提升实力与精进自己的机会,通过5年,10年的积累,就会与普通人拉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与壁垒,所以任何道理有它存在的意义,不要盲目跟风排斥,把道理用起来还“行得通”,才会带给你收获和意义。
任何不能给你带来持续与积累的知识,终将昙花一现,如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