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些阶段,循环的历程始于充满想象、缺少经验的浪漫期,接着是混乱的权力争夺期,然后是更了解彼此的整合期,再到愿意共同投入活动的承诺期,然后是充满创意的共同创造期……
浪漫->权力争夺->稳定(整合)->承诺->共同创造,焕祥和卓基两位老师(好基友),以亲身经历,体验并升华了亲密关系的5个阶段。
《懂得爱》,本书可谓两位老师的心血所在,除了详述5个阶段的概念,针对一些常见但易于混淆的概念,老师们也给出了详细且深入的对比分析。
比如“内疚”和“羞愧”,比如“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冷漠”和“平静”,比如“稳定”和“整合”,比如“同理”和“同情”,比如“希望”和“信心”,比如“信任别人”和“信任自己对别人的评估”……,差之毫厘的描述,但谬以千里的不同理解,不断刷新着我“陈旧”的认知,让我茅塞大开。(如果你想了解,但没空详看全书,可以翻阅本文最后的摘录)
读书中,伴随对关系不同阶段的理解深入,我一直尝试着“觉察”自己在不同“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回想曾经的、可能的错误,并希望找到一种“破局”的方法。
或许,这个命题太大,我翻遍摘录的关键点,并没有找到一句“原文”能准确表述我好似已经获取的知识点。
既然如此,我就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理解的收获,整理一二,供有心之人聊以参详。
行文之前,为避免误解,借由老师的原话,强调两点:
1. “我们所谓'亲密',是指彼此深入了解对方,互相袒露自己。……,诚实地袒露自己也包括可以坦率地有所保留。”所以,这个“亲密”不同于我们概念中经常理解的“亲密”。
2.“亲密关系这五个阶段适用于所有关系:夫妻、情人、亲子、手足、其他家庭关系、商业伙伴、朋友,……,一个人面对不同的生活面向,有可能处于不同的关系阶段,……,同一份关系中的人可能各自处在不同的阶段,……”。以焕祥和卓基两位老师为例,就是两位同性的好基友,发展并实现了真实的“亲密关系”。
基于以上两点,再向下看,就能坦坦荡荡了。
写在前面
浪漫->权力争夺->稳定(整合)->承诺->共同创造,亲密关系的5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种关系,无论你想或是不想,它总会到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就能消失不见。
但是后面三种,却需要我们在“觉察”、“承认”、“接纳”之后,“跳脱僵化的习惯”,主动干预,才有机会实现。不然,因为“争夺”的存在,关系的双方,多半会走向“亲密”的反向——“冷漠”或“分离”。换句话说,就是“不欢而散”。
所以,我想表达的内容就在这后三个阶段之中——如何想、如何做,才能突破并收获“亲密关系的成长”?
Part 1、识别控制,克制控制
在关系的最初阶段(浪漫期),“人通常不了解彼此,而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形象来建立关系……”
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对象,因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形象而各有不同。初始接受一人,一定是TA的某些特质或某些行为方式,契合了自己对完美对象的幻想,所以我们才心动不已,并为之奋不顾身。
但是,一叶障目,冰山之下的形貌,不一定都像水面之上,那么“光彩夺目”。伴随关系深入,我们会发现,原来TA并不是完人,也有我们期望但TA做不到、甚至我们不认同的点滴存在。
这时候,完美心态开始做宠,我们都希望对方按照自己期望的行为行事。由此,一场“改造”与“被改造”、“理想”与“现实”的“权力争夺”大战,不可避免地悄悄展开。这里,焕祥与卓基,两位老师为这场战斗赋予了一个更为准确的名字——“控制”。
“控制”会限制个体亲密和爱的能力。亲密关系中,一旦“控制”,关系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亲密的反向。
成功者有之,有人甘心被“控制”,乐见其成,也是一种好事。但是,真是如此,“控制”可能就不再是“控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天作之合,哪有控制之说。但是,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更多的还是由此心生的“隔离”,“控制”不得,“头痛、背痛、沮丧和其他身心问题”自然接踵而来。
“期望=愤恨的前身”,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如此描述。“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投射”、一种“物化”,一种可以让“控制”滋生其中的完美体。
由此可见,避免“愤恨”、避免“相离”,我们最先要做到的就应该是,觉察“控制对方”的意图,克制“强人所难”的冲动,无论这种冲动是对内的(自己)还是对外的(亲密关系的对象)。
要知道,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你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Part 2、发现自己,为自己负责
亲密关系的成长,有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向自己承诺”,无论发生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守关系的底线,“留在关系之中,并积极寻找突破”。
因为,唯有“留下”,我们才有机会在关系中发现自我,发现各自的不同,并寻求共同创造的契机。
针对自我发现,不同的书中有过不同的定义,我比较认同的是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的时候,你才能得到选择的力量……,一旦我确定了意向,决定要完全为自己生活中的事负责,我就能得到平静和清明的心智,做出对每个人都好的选择。对问题百分之百地负责能让你得到力量,跳脱三角监牢,跨入自由的天地。”
“寻求自我”是一种行动,“找到自我”是一种结果,结果牵引行动。克里斯多福.孟有关“自我”的定义,在结果的确定上(识别属于自己的事情)和人性的逻辑上(为自己负责)都有比较清晰的导向,所以我很认同。
有此洞见,“一旦自信能完全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就能以不责备、不要求对方改变的方式分享”,就有机会收获亲密关系的成长。
不过,从本书中的逻辑看,焕祥和卓基两位老师的叙述,都是基于一个典型的假设——作为关系的双方,两人都愿意并积极投入亲密关系的改善。
只是,真实的世界不同于假想,可能存在巨大偏差,常见的情况是另一种。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中,克里斯多福.孟有所发现,并给出了提醒。
亲密关系中常常发生的情形是,一方已经尽了一切的努力,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但另一方却袖手旁观。
考虑不同的人在人性上同步的差异,这种偏差,我理解才是真实的。有鉴于此,做真实的自己,才显的更是难能可贵。
因为,只有真实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面临如此落差时,我们才能有坚持的动力。
“当人对自己的完整有信心,愿意流露自己的感受,并与人分享时,就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
所以,不以控制为目的,充分认知自我,并能够100%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有这样前提的真诚分享,亲密关系就有了成长的基石。
Part3、保持好奇,共同探索
觉察“控制”的冒险,找到“自我”的基石,亲密关系基本上就迈入了“稳定期”,关系的双方各自能为自己负责,也不会强求“控制”对方。至少,在表面上,这种“稳定”会显而易见的。
但是,正如焕祥和卓基两位老师所言,“稳定期容易使人误解为停滞的状态”,是一种中性甚至是负向的定义,所以“本书(把稳定期)改称为整合期”。
其实,两位老师说的还是客气了,我自己的理解,稳定确实只是一种中性的描述,但同样的稳定却可能包含着多种多样的不确定,“共同创造”是一种稳定,“貌合神离”也是一种稳定,两者之间的不同,差之千里。
事实上,关系发展的框架中,“共同创造”是理想的、正向的成长,但这只是关系发展的一种可能,更多的可能是另外几种:冷漠、超越,甚至分离。
调查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国人离婚登记人数由268万对增加到415万对,到2021年全国离婚率更是高达40%;从地域上来看,东北三省的离婚率,都超出了65%,吉林省更是达到了71.5%最新高点。
如此高的概率还仅仅是关系中“分离”这一项,如果考虑婚姻中沉默的大多数,真实能进入“共同创造期”的婚姻,应该是凤毛麟角了。
不过,既然选择了“留下”,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共同创造”,“整合”出一个不一样的关系;否则的话,不是平白委屈了自己?当然,如果你另有TA想,则别有不同。
“共同创造”和“冷漠超越”,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在于,关系中的双方,是否还有“共同成长”的意愿。有的话,我们思考的“方法”,才有用武之地;否则,就只能貌合神离地“冷漠”、“超越”,或者干脆“分离”了事。
常有小伙伴分享,内心很想和人打成一片,奈何不知道怎么开始,更不知道如何持续。更多的选择,好像只剩下“尴尬”。
如克里斯多福所言,如果只有一方抱有意愿,长期的不平衡,自然只有尴尬;但是,只要双方都有共同成长的意愿,“保持好奇心”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一点,热恋之中的男女体会最深,恨不能知道对方所有,家境、兴趣、喜好、履历、情史……,保持好奇心,进入整合期,其实也是类似。
“好奇心”能使双方持续地对彼此充满“渴望”。不同的是,在“整合期”,这种“渴望”不再是无意识的、客观表面的“好奇”,而是深层的、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探求。
我想知道你真实的所有,包含那水面之下的90%;我承诺,不会因为它们“丑陋”而对你有所鄙视,也不会因为你我的大不相同,而难以接受。
相互地,我也愿意真诚地分享自己,以满足你的好奇;我无所畏惧,因为,我真诚地相信你,知道你也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我阴暗的一面,并能从中发现相同或相容的信息。
如此,信守我们能同步的界面,分享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接受我们能相容的全部……,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理解,越来越包容,自然越来越亲密。直至有一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那“共同创造”的可能。
写在最后
焕祥和卓基,两位老师把亲密关系的发展,形象地称之为“关系花园”。
“生机盎然的花园一定会有各种颜色、形状和大小的植物或花朵”,也会有隐藏其中各色杂草。认同差异、相互尊重、用心维护,如此才能共同努力,一起积极地寻找关系的突破口,进而实现亲密关系的成长。
话尽于此,如果你还不清楚,那就记住一句简单的话,“任何事只要一经分享就能强化亲密。” 当你不确定时,分享就是了,只要是真诚的、不以控制为目的,就是有益于“亲密”关系的成长的。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谢谢!
2021/8/1
《懂得爱》经典摘录
序P1,对我而言,宗教必须与真实生活和内心最深处的信念、理想有关,也必须落实在自己的经验中。我相信所以宗教传统的经验来源都是共通的,只是表现是方式不同。所谓成为完整的人、与他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
序P3,信心是在旅程中积极体验自我,是充满信任和好奇的生活方式;信仰是在路途中看见或想象的景色,是旅程中在田野中捡拾的落穗。成为完整之人的核心在于信心,不是信仰。
序P4,当我们能在人为的制度、主张和道德教训中大笑时,就能了解世界内外的事实都不是真相。
P4,我们所谓“亲密”,是指彼此深入了解对方,互相袒露自己。……,诚实地袒露自己也包括可以坦率地有所保留。
P7,要使亲密越来越深入,就必须说出正向和负向的感受。
P10,重要的不是关系的性质,只要任何两个人愿意承诺对彼此诚实、好奇,就可以产生深入的亲密关系。这个原则不但对结婚的伴侣非常重要,也适用于亲子、手足、合伙人、同性朋友以及异性间的柏拉图式情谊。
P11,在关系的初期,双方会迫切渴望能控制对方:我们越能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P12,完整的人在失落时会觉得哀伤,但是没有怨恨。匮乏的人会彼此纠缠,缺少适当的界限,无法成长。
P15,所以(有)正向和负向的感受并不能真实反映对方的价值,而是和自己的选择和评价有关。感受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解释而来的。
P16,共鸣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理心非常人性化,是通过坦诚和脆弱而有的亲密参与。共鸣能使人连接到自己最深的本质。
P16,似乎有某种强制性的规则,使我们注定要先经历分离,以完成个体化历程;先成为个体的自我,才能得到更重要的目标:更广大、更崇高的宇宙之爱。
P20,关系就好像一座可以滋养人、保护人的花园,每个人在其中都能靠自己成长,也能做一个负责的人。人的成长是从被人照顾的依赖状态,迈向更自主的状态,在宇宙之爱的层面与人连接。
P22,在指责、否认、控制、期待、隐瞒、讨好、彼此照顾、劝告、威胁、恐吓、操纵、误导、说谎、哄骗和批评中,常常失去人与人的共鸣,这些都是害怕亲密时的对抗手段。
P23,如果能够停止保护自己或他人,坚定地与某个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就能以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寻获自我。
P23,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人可能是亲密的,而另一方可能并不是以亲密回报。
P25,随着逐渐学会认识别人的世界,并开启自由和创造力的可能性,就能成为真正自主、关怀别人的个体。这种人能接纳他人的差异,所以能与人和谐共处;他们敏感而负责,能学习用个人意志调和自己、他人和社群的需要,不至于产生冲突。
P26,人类的存在处境是孤独而分离的,人活在自身的皮囊之内,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只能了解自己对他人的经验。
P26,安全和控制的错觉会妨碍亲密,一旦把心力用来控制被物化的伴侣形象,就会限制自己亲密和爱的能力。
P28,向另一个人表现亲密与坦诚,有助于人重新认识自己,客服物化的倾向。……,不幸的是,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习惯,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所受的伤害、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我们宁愿当慢性病人,也不愿意被人抛弃、一无所有!
P30,由于亲密意味着分享自我,因此自我觉察不足的人,与人亲近的能力也很有限。
P30,人通常不了解彼此,而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形象来建立关系,……,在角色与期待的投射背后,逐渐了解对方是一个的事实,这是亲密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P31,真诚关怀别人时,即使会因此感到痛苦,也不会忽视对方的感受或经验。……,关怀别人是接纳自己和别人,照顾别人则是企图控制别人和别人的经验。
P35,真实的人是与人同在的,可以与人亲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或原则,所以能与人有真诚的对话。……,亲密关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双方都同在而不空虚,所有其他组合都会产生控制和隐瞒,而限制了亲密。
P36,负责、尊重的沟通是发展亲密的关键,……,每一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思想、偏见、态度、感受、反应和欲望负责。……,当人开始为自己负责时,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P38,增进接纳彼此差异的能力,在生活中保留这种张力,对任何关系都是有益的。
P38,许多关系因为陷入谁对谁错的正义战场而破裂,其实只是不同意彼此,并没有谁对谁错。当人修正这种幼稚的行为,学习尊重和接纳不同的看法,不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彼此就能和谐共处。
P39,生理上,内疚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无用,身体能量紧绷、受到压缩。羞愧则会开启身体的能量,是自己充满温暖、开阔的感觉,觉得无处躲藏。内疚会关闭与否认自己,不利于亲密;羞愧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向别人真诚地袒露自己,这正是亲密的基础。
P44,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受!不要用对措的观点来看不流露情绪的人,这种态度容易引发更多防卫。
P46,一旦我自信能完全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就能以不责备、不要求对方改变的方式分享。
P47,在亲密关系中,重要的是让彼此知道感受的意义,以避免误解。更重要的是分享这些感受的原因,可以增进亲密感和彼此的了解。
P49,必须牢牢记住,表达愤怒时必须设定范围和保障安全,并要强调分享愤怒(受鼓励的)和发泄暴力(禁止的)的差异。
049,可以分享嫉妒时的受伤感觉,但不要求对方改变行为。
P50,就像嫉妒一样,表达自怜而毫不控制对方的经验,具有治愈作用。由于自怜常常连接控制,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你想好好自怜一番时,暂时离开对方,独自享受这种绝美的感受。
P51,亲密是彼此分享感受,因此亲密会产生亲近感。
P51,冷漠的人和世界没有真实的接触,处在能量低的状态,缺乏兴趣和关怀,……,所以是爱的对立面。这种人冷淡,缺乏热情和情绪,不远投入,疏离而不建立关系,不愿为关系而努力。
P52,没有令人厌烦的人,只有感到厌烦的人。……,在某些情形下,厌烦其实是一种防卫方式,避免自己太过投入,……,在亲密关系中,厌烦有可能只是隐藏对亲密的害怕。厌烦包含的情绪能量越大,就越可能是一种防卫。
P53,所有更难受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一副巨大的风景,……,当你攀爬喜悦的高山时,也记住沙漠就在不远处,好在你滑落到沙漠时,不会觉得绝望。请带着指南针和远景与你同行!
P54,经营一份关系就好比照料一座花园,一旦我们不再彼此物化,让关系变得人性化时,双方就会愿意分享,愿意呈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并各自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在这种氛围中,两人都能得到成长。
P55,我比较相信客体关系理论家的看法,认为真我在出生时只有一种可能性,与其他人互动时才开始发展。
P57,“献出你自己,但不要放弃自我。”,建立界限时,首先要能完全为自己、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在此没有责备他人的立场。然后就能看到眼前的所有选择,一旦选择后,就准备接受其结果。在自我与他人的界面间所做的选择,就创造出界限;请记住,这种选择可能“好”,也可能“不好”。
P58,父母若想鼓励孩子发展成一个“人”,就必须能一直看见小孩的观点。……,规条是控制行为的捷径,但会让人筑起心墙,使人物化;相反的,界限则能强化人的发展。
P58,在政治中,人不受到重视,在人性中,则关心人。
P60,在亲密关系中,可以同意彼此有这些感受(性兴奋,自我物化),并让对方知道,只要不以此控制对方就好!
P63,鸟需巢,蜘蛛要网,人需要友谊。威廉,布莱克
P63,人试图在关系中满足深层的动机,这是与他人连接的基本驱力。寻找他人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限制,克服婴儿式恐惧。
P64,关系的发展有5个阶段,分别是浪漫期、权利争夺期、稳定期、承诺期和共同创造期,这种分类最早初见于苏珊.坎贝尔的《伴侣的旅程》。……,由于稳定期容易使人误解为停滞的状态,所以本书改称为“整合期”。
P66,在关系花园在,双方会从物化转向对自我与他人的认识。初期阶段(浪漫期和权利争夺期)的特征是充满能量(热情、着迷、性兴奋和愤怒),后期阶段则较平静、满足。初期阶段的伴侣对彼此的了解不多,越来越亲密的特征是越来越了解自我和他人。随着了解增加,亲密的可能性也增加;在袒露、脆弱、好奇与承诺中,双方就能建立成熟稳定的关系。
P66,(关系的)这五个阶段适用于所有关系:夫妻、情人、亲子、手足、其他家庭关系、商业伙伴、朋友。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些阶段,循环的历程始于充满想象、缺少经验的浪漫期,接着是混乱的权力争夺期,然后是更了解彼此的整合期,再到愿意共同投入活动的承诺期,然后是充满创意的共同创造期。……,一个人面对不同的生活面向,有可能处于不同的关系阶段,……,同一份关系中的人可能各自处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承认这些差异,不加以防卫,并欣赏双方的观点,关系就能持续成长。
P69,人要先通过态度,然后运用努力,才能界定自己的位置。关系中的伴侣越了解自己,就越能增进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在彼此的交流与分享中,走过不同的阶段。
P79,如何关系的最初阶段都是出自于想象,在这种浪漫期中,彼此并不了解。……,由于不了解彼此,所以一开始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投射的形象上:对彼此的物化。……,任何关系在开始时,通常都没有建立人对人的关系,而是和彼此的形象建立关系。
P74,人在关系中选择具有特定特质的人,以符合内在的形象。……,他们相信自己能和这个理想人物建立关系,借此解决生活中的缺憾与不安全感。
P75,浪漫期是企图处理无法生存的恐惧,所以浪漫期的背后是绝望感。
P76,希望不同于信心。信心是自我肯定,接纳如实的人生;希望则是对自我和现状的不满足,想依赖别人或外在事件来改变。
P77,浪漫期没有什么不对,其实这是充满能量的阶段,有高度的想象,充满不确定和可能性。这个阶段通常具有极大的热枕和活力,……,(能)激发人做出新的事情。
P78,在所有的关系中,只要有足够的相处时间和经验,就会开始看见对方的本质。
P80,伴侣如果一直在一起,隐微的控制方式就会逐渐变成重复的冲突模式,有时会毫无保留地宣战。……,争夺权力的伴侣其实没有对话,而是全心攻击和防卫,当防卫过强时,就不可能产生亲密。
P81,权力争夺包含对他人和自己的期望。……,期望本书其实无关对错,也没有破坏性,事实上,通过双方同意的期望,能使关系扎实地成长。当一方试图用期望来控制或支配另一方时,才会造成问题。
P82,权力争夺期的主题包括支配、顺服和控制,所以双方的歧见可以用性来表现。……,这个阶段的性游戏之前常常有争吵打闹和言归于好,冲突的痛苦和性能量的愉悦能保持平衡。
P83,试图控制自己或对方,却无法成功时,常常出现头痛、背痛、沮丧和其他身心问题。
P83,(寻求亲密)在权利争夺期,伴侣间必须承诺留在冲突之中,而不是退缩、离弃,或试图击败对方。……,争吵似乎会造成破坏,但如果双方能不坚持控制对方,就可以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对方。这种对抗可以激发彼此审视自我和他人的讲话观念。事实上,如果没有破坏,就会形成僵化的态度和活动。
P84,一旦能面对自己“理所当然”的感觉,并加以处理时,就能放下坚持,展现好奇心,而得以进入接下来的阶段,这时就可能出现亲密和真诚点分享。
P85,“冷漠”会被误认为是整合期,表面看起来两者是相同的,其实相当不同。整合期会充满接纳和生命力,而冷漠是认命、没有活力。……,冷漠的人不会制造问题,所以不太注意自己,……,他们看似理想的配偶,却在彼此间筑起心墙,……,没有和谐应有点相互尊重与接纳。
P85,冷漠是爱与意志的退缩,爱与意志“已不重要”,已不再执行承诺。——罗洛.梅
P86,脱离冷漠的死寂生活的方法就是重新进入权力争夺期,因为冷漠的人心不同在,需要重新返回现场,一旦点燃权力争夺,就会重新发现冷漠状态所没有的同在。
P88,在虐待的关系中,伴侣一再跨越既定的界限(例如暴力或重复出现的上瘾行为),这时分离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决定的过程能无怨无恨,常常让人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新的关系中有更深的自我觉察,而不是盲目寻找新的浪漫期来缓和痛苦。
P90,夫妻的性关系会逐渐缺少动力,许多夫妻在这时分房而睡,并认为一定出了什么问题。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伴侣经历浪漫期的错觉和迷失,再度过权利争夺期的风暴之后,常常发现两人的关系更有弹性也更稳定,对彼此也有某种程度的了解,能进行新的冒险:使亲密感越来越深的旅程。
P91,接纳现状的夫妻会开始相互分享,常常发现彼此其实有非常温暖、亲近的感觉,虽然能量已经降低,却开始真正的亲密!
P92,进入整合期后,彼此开始互相好奇,想了解对方,开始倾听和询问,而不是防卫。关系越来越深,越来越了解对方和自己,用接纳取代抗拒时,亲密之花就能盛开。
P93,能接受彼此的差异,即使观点非常不同,仍能好好相处,这是逐渐接纳自我和他人的过程。……,认识自己和伴侣的原貌时,就能得到内在力量,不需要做任何改变,会显得更平静、安全,……,(会)变得更依靠自己,不需要靠伴侣的某种表现来解决存在的困境。
P94,整合期的人把重心从外界转回自己身上,越来越依靠自己,对彼此也更敏锐、更能觉察,不再尝试通过浪漫和物化的幻影与表象来客服存在的处境,确信各人的自主性和各自的目标,同时保持对伴侣的敏感度。
P95,经历深层的存在焦虑时,就是进一步肯定信念的时候。“接纳绝望感,这种接纳就是信心,并站在勇敢活下去的分界点.——蒂利希”
P96,诚实是最重要的原则,是深入互动的必要工具。……,分享任何事都能强化亲密感,这是整合期展现诚实的必然结果。
P99,(整合期)他们接纳真实的自我,在过程中冶炼真诚的关系。
P100,彼此承诺以分享、诚实、坦诚的态度来处理任何状况,能使关系保持健康状态。……,千万不要向对方做承诺,因为承诺是针对自己,愿意献身于选定的活动或目标。
P106,如果没有向自己做出明确承诺的时刻,所有想法和杰出的计划都会被扼杀——歌德
P108,以正面的方式运用负面的特质,……原本用来防卫的人格特质,就可以通过创意的运用,促进彼此的关系和共同的计划。借由承认和接纳个性的特征,没有一件事是必然负面的。
P114,“关系花园”的态度是接受混沌,并加以处理,不是控制和压抑混沌,而是欣然接受无法预期的事,视之为新奇与创造力的来源。……,(灵性状态当人面对混沌之中的空虚和不确定性时,会学习用自己的意义开填补空虚。
P121,我们的格言是:任何两个笨蛋都能创造亲密关系。我们认为有些人比别人更容易创造亲密关系。只要双方愿意彼此坦诚、诚实,投入不断的回应和反馈,就能有深入的亲密。
P123,自然的倾向是逐渐亲密,所以人在一起时都倾向逐渐进入亲密,就好像在滑溜的山顶上,如果顺其自然,就必然因为重力而逐渐滑向对方,彼此越来越靠近。
P124,试图控制对方和提出所有权有一项差异,后者是说明自己重视伴侣,承诺投入这个特殊的关系。……,在关系中提出所有权就相当于声明:“我会把时间投注在你身上,我要求你也这么做。”于是建立关系中的基本位置,声明彼此的立场,但不是声明拥有对方的生活。
P125,每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都像是钉入棺材的钉子,使关系受到限制。……,有智慧的人会处理每一个问题,不论过程多么痛苦……。
P126,偏见会让评断者对别人有特定的想法与感受。如果认定自己的偏见是正确的,就无法了解别人的真实人性。
P127,人注定会不断重复具有强制性的模式,除非能更了解自己和自己对伴侣的选择,那时才能自由地与某个不同类型的人建立关系……,在一个关系里没有学会的功课,仍然会在下一个关系中出现。
P128,人永远无法拥有爱的对象,但能拥有自己对别人的爱。
P130,最深刻的关心就是伴侣能放弃彼此的所有权,享受各人自主的关系。他们不受制于义务或要求,能选择要不要在一起。
P131,把一个人放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并承认彼此的期望后,最终还必须做好承受痛苦的心理准备。……,人越亲密,彼此的期望就越高。没有满足期望时,常常造成双方的痛苦和失望。……,两人可以协调期望,在关系中,有一方不符合期望的事实,并不是怨恨或责备的理由,这时可以重新评估期望,决定是否保留期望。……,(可以)降低期望,(这)会减少双方的特殊性。不符合期望的人也可能努力达到期望,以维系期望带来的亲切感。
P132,投入代表彼此如何重视对方:对某个人越不投入,就表示对方越不重要。……,人在关心时就会投入,投入时,如果无法满足期望就会觉得痛苦。投入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不愿面对投入所带来的不舒服。
P113,信任别人会使自己成为依赖环境的人,……,我们不该信任别人,而是要学习信任自己对别人的评估。
P136,在关系中抱持信心的人,会直接面对身边的问题,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一些正向的调整,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有把握处理任何困难。
P137,以自我为中心是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外在,这是个体化过程中自我觉察和各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自私。自私的人耽溺于自我的重要性,无法与人建立对话;以自我为中心、自主的人能对别人非常敏感,有所回应。自私是物化,以自我为中心则产生亲密感。
P139,强烈追求成功的背后其实隐含自恨和自我怀疑,在这种迫切的追求中,不需要向自己或别人坦诚,这种人把自己视为物,扮演角色以满足强烈的渴望,所以不太可能有亲密感和自我觉察。……,当人逐渐放弃完美的目标,转向自在舒适的自我怜惜时,内在就能放松,开始享受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过程,也逐渐接近自己的本性。
P141,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拥有意义重大的关系的代价就是痛苦。内在的痛苦会开启通往灵魂底层的管道,愿意在别人身上投入意义的人,才能拥有成熟的深入的关系。
P142,如果想使关系的亲密感加深,就必须分享讯息。许多人坚信关系无法承受全然的诚实,可是当讯息被隐瞒时,也会造成彼此的距离。
P143,我们相信,人不可能伤害另一个人的感受;伤害是自己产生的问题,来自个人本身对事件的解释。
P143,诚实的代价常常是痛苦,但分享所有讯息的报偿就是稳定的关系。
P145,这种人(不能拥有浪漫,自觉不幸)会一直不快乐,除非能接受自己要为生活负责的想法,因为没有任何别的人能为他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当人更彻底地了解自己时,通常较能做好心理准备来经历分离和孤独的痛苦;放弃浪漫,进入现实生活。
P146,责备的人其实承受许多压力,为了证明别人有错而变得紧绷、退缩。
P148,底线可以用于亲密,也可以用来控制。亲密感来自分享底线,并设定不符合底线时的后果;控制则是用底线威胁和限制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分享。
P148,资源和贡献有许多形式,基本上有四种资源:金钱、时间、力量、知识。其实知识就是力量,更具体地说,知识是组织的原则,是把力量概念化的模式。
P155,任何做法只要未经对方同意,就是暴力。
P157,“五分钟依赖”的原则,依赖的人学会不要一再寻求依赖,在可以依赖的时候则沉浸其中;被依赖的人学会面对担心被窒息或约束的恐惧,了解这种方式有时间的限制。
P167,解决成瘾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起责任。一旦能为自己的感受与活动负责,就不易会被人操纵。从权力争夺期进入整合期就是成为自身生活的主人,客服依赖的倾向。
P168,当人对自己的完整有信心,愿意流露自己的感受,并与人分享时,就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
P170,(客服控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双方愿意坦承任何控制的企图。健康的幽默感和谦逊是有帮助的,还有自我怜惜与4个A:觉察、承认、接纳(包括自我与他人)和行动,以跳脱僵化的习惯。
P176,父母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教导孩子凡事都有后果,清楚说明某种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在必要时用一致的态度实行事先说明的后果。
P179,每个人生来都有爱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否得以开启或发展则有赖于生活经验,先是在家庭,然后是学校和社会。父母不是把爱给小孩,而是激发小孩爱的能力。
P180,被父母当成主要的对象,对小孩是过于沉重的负担。当小孩被视为最重要的人,就无法发展健康的观点:看见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他旋转。……,(这)会让小孩产生理所当然的感觉,造成薄弱的意志,他们的学习也缺乏自我引导。
P180,每当有人问我们:“父母能为小孩做的最好的是是什么?”我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父母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意思就是,父母应该把彼此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孩子之外仍有自己的兴趣。
P185,浪漫期和权利争夺期连接到人的不完整和对外界的依赖,整合期的人则体验自己的完整,把自己视为整个宇宙的独特表现。
P193,基本上,性冲力的情节就是支配与顺服、虏获和被虏获。
P203,同形体是指具有相同的形态。性欲的表达可以反映人的整个生活。在性欲中喜欢支配—顺从的人,在生活其他部分也有这些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这么说:“你在性欲中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中必然也是什么样的人。”
P206,爱是一种过程,没有一个可以称为爱的终点,只有旅程、生活中的发展计划,人在其中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在相爱的关系中。爱是互动的一种性质,是某种内心的感受,是可以用外观(爱的“表情”)和行动(爱的“行为”)表现出来。
P207,人不需要先被爱,学会对别人有兴趣时,就会发现自己的感受和反应;……,他们需要……是练习自己的进取和勇气,愿意冒险进入爱的关系。通过爱,可以看见自己的防卫、面具和角色,看见原本看不见的部分。
P209,“爱的阶段:爱是支持,爱是增加力量,爱是启发;爱是重视人;爱是快乐;爱是认识;爱是脆弱和亲密;爱是接纳;爱是分享;爱是共同创造;爱是永恒。”在任何十块,根据不同的成熟度,爱的能力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人会依据自己的个性和环境选择爱的表现方式。
P212,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未解决的婴儿式依赖,但只有在这种依赖成为关系的核心主题时,才会造成问题,因为会使关系受到限制。
P215,成熟的爱会乐于见到挚爱的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充满自己的力量,较不需要依赖别人的同意。
P215,当爱是增加力量时,双方都被视为独立的人,在共有的孤独中,可以彼此拥抱而不互相依赖。于是两个人都能在个体化的过程中茁壮。
P216,通过探索世界和自己,能使好奇心不断发展,俞益增强。生活会提供永无止境的学习可能性,学习和掌握天生的潜力,能使人得到强烈的满足感。……,通过学习,可以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自己。
P217,每一个人成为个体的过程(个体化)就是越来越觉察和认识自己。爱人的人会以关爱的方式提供咨询、经验、鼓励和反馈。
P218,如果给予小孩直接的镜像反映,从守护者的角度,诚实、不夸张地回馈想法和感受,小孩就能以未经扭曲的观点认识自己和世界。
P220,成人的核心问题就是自我价值感。……,具有高度自我价值感的人不会物化自己,而是把自己当作人来重视,……,他们能在紧要关头看清重要的主题:如实看见自己是什么人。他们容易感到脆弱,但不会逃避痛苦的感受,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也不会责备他人。
P221,心中有爱的人会乐于看见别人的快乐,……,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别人并不是快乐的来源,……,两个人彼此相爱时,……,并不是你的爱让伴侣快乐,而是因为双方是各自不同的人,都能成长和主动地发展。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快乐。
P225,当人以脆弱、没有防卫的方式呈现自己时,就是自我袒露,可以与别人有亲密的接触,没有心机、欺骗或操纵,他们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的爱包含极度的脆弱。在这种处境中,可能会觉得焦虑、不确定,但也是与人同在、自我袒露、可以产生真实接触的处境。
P225,少了脆弱,关系就只是角色好习惯行为,并没有真正认识彼此。
P228,任何事只要一经分享就能强化亲密。
P237,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认同多样性,可惜通常是从政治角度,而不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生机盎然的花园一定会有各种颜色、形状和大小的植物或花朵,健康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心中最好能为差异留下空间,这个空间必须借助视野的扩展才能得到。与差异和谐共处能引发我们的好奇心,而不是害怕和评断。只有一再揭露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扩大尊重的眼界。
P239,走进内心深处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真正本质,在彼此的对话中就能更深地认识自己。
P246,爱能真实地看到别人的原貌,而不是理想的形貌,因为爱能瞥见我们活生生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