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让理想照进现实》以来,我已经一年多没有写过影评,一是没有遇到想要提笔的冲动,二是总也跳不出谁写谁看、矫情自赏的困局。其实《长津湖》并没有让我冲动,反而是忙碌的国庆假期需要点儿更加充实的理由。所以,这篇影评算是逼着自己完成的命题作文。缺少了冲动的灵感乍现,或许就多了平静的奇思异想,但终究是不想人云亦云。】
任何一个大的历史事件,都有无数生动鲜活的故事组成。然而,我们在记者、编剧笔下,通过某一人物、事件主线所能获得的感受,远远无法见诸众生。有人说《长津湖》片尾没有交代千里、万里的结局有些遗憾,也有人说《长津湖》称得上一部战争史诗大片,但在我的预想中,《长津湖》应该是没有主角的。
3个小时下来,我们会震撼于万里长城的巍峨、冰雪山峦的壮美、敌我厮杀的残酷,也会感动于千里返乡时的一跪(我没有照顾好大哥)、梅生思女时的一答(这个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后代要打)、雷爹濒死时的一言(不要丢下我一个人在这儿)。
虽然用钢七连的战术秀来撑起整个战役难免有些牵强,但这已是电影所能表达的极致,有我们想看的精彩,有我们要懂的历史,也有我们反思的基点,其教育引导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长津湖战役的历史,随着电影的热映被人们重新提起,网上的资料铺天盖地,然而真实的战争远不是历史的表象和故事的堆砌。
一、战争的残酷,只有上帝清楚
战争对经济的重创,靠时间可以恢复;战争对环境的破坏,靠时间可以重建;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却永远都不可能修补。
人作为有情感的高级生命,其个体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战争中达到极致,而且没有之最,只有更加。好比诺曼底战役的D-day,无论身处犹他海滩的约翰,还是朱诺海滩上的乔恩,他们的无助、恐惧、绝望于己而言都是极限,只有上帝知道奥马哈的战斗才更惨烈。(此处似乎需要加个破折线,缀上我的大名)
我们通过镜头呈现的画面,能够体验到情感已算完美,这一点《长津湖》的确做到了。从伍万里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即将被敌人勒死,握着刀却无从下手,眼神里充满的恐惧和无助,到他端着枪射杀北极熊团团长被阻时,眼神里泛出的憋屈与不解,易烊千玺的表现没有让观众失望。老戏骨胡军的最后那句“不要把我自己丢在这儿”,远比“不要管我,继续前进”的台词更加真实动人。特别是吴京“抱着哥哥的半截身子,想用力把肠子塞回去,却怎么也塞不回去”,用讲述的方式呈现,也比画面更有张力。
然而,我们能够感受美军将领向冰雕连敬礼时的悲壮,却永远无法体会一个人在极寒环境下经历失温、血液凝固、呼吸骤减、心跳停止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煎熬。
我们能够感受志愿军战士卫国出征前气壮山河的呐喊,却永远无法体会父母们“亲生骨肉送去上战场”的心酸无奈。战士们成片成片地倒下,背后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坍塌。
我们能够从朝鲜接回一具具志愿军战士的遗骸,却永远无法抚慰一个个漂泊孤独的亡灵。人性的情感被永远定格在极度的恐惧和绝望,这才是人类至暗的深渊。
二、胜负的机缘,只有老天知道
经历战争、研究战争才能敬畏战争、敬畏自然(laotian)。让理查三世丢掉整个英国的波斯沃斯战役,失败的缘由只是一颗马蹄钉。诺曼底战役,天气只给了盟军6月6日一个窗口期,而这一天,恰好隆美尔跑回了德国给夫人过生日,恰好军群参谋长施派德尔组织了一帮人在喝酒,恰好84军一帮参谋在张罗着炮兵上将马克斯的生日,更离谱的是诺曼底和瑟堡半岛的高级指挥官全都离开岗位前往雷恩参加大型图上演习……
当然,任何一场战役战斗,决定胜负的都不只是事后解读的那么简单。历史由胜利者记载,胜利由历史来决定,其中的机缘巧合只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非要从主观上讨论战争制胜的因素,从《长津湖》中也能找到一些答案。抗美援朝在差距悬殊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因为战争从来不只是坚船利炮的较量。
一是强大的决胜意志。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心出国作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不仅仅是对战略局势的考量,更多的是必胜的决心意志。只有意志才使得战士们啃着土豆和强敌作战从未退缩,只有意志才使得杨根思连打到最后一人也要和敌同归于尽,只有意志才使得战士们冻成冰雕也要手握钢枪朝向敌人的方向。
二是军人的职业素养。莫里斯·艾泽曼的《朝鲜战争》中有一句话:“中国军队令人敬畏,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欺骗战术和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长津湖》的战争场面给了很好的诠释,在面对强敌时,我们很好地贯彻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伟大战术思想,老兵身经百战,新兵在战斗中快速成长。片中的百里、千里、万里三兄弟,其实也喻示了胜战基因的永续传承。
三是人民的信仰信念。人民战争思想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这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永远都不会改变。虽然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青年学生患有严重的“恐美症”“崇美症”,但大多数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每个人都把自己看作一道防线,他们或在硝烟战场,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工厂车间,或在厅堂书案。每个人都盼望着能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四是时代的器物基础。说装备水平不是最主要的,那是因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已经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器物基础,我们虽然缺少飞机坦克,但步兵连队已经有了重机枪、狙击手和迫击炮排,如果真像《三体》里地球联合舰队和外星水滴那样的差距,那所有的决胜意志、信仰信念都将变得虚无缥缈。无论钢多气少还是钢少气多,钢都是不可或缺的。
五是有力的后方保障。有人说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痛点,教训深刻。但在当时的环境而言,后方保障算是有力的。在入朝作战不久的1951年1月,周恩来总理就亲自参加了东北军区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我们耳熟能详的“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就是在这次会议提出来的。影片也专门交代了因战事紧急,很多部队没有拿到棉衣;因缺少制空权,后方供应一次次被切断……但最终的胜利必定离不开有力的保障。
三、未来的和平,只有我们守护
有人看完《长津湖》发文:电影结束后干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辉煌,高楼林立,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
我们热爱和平,但不惧怕战争;我们想要和平,就必须做好战胜强敌的准备。
1.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长津湖》开篇有一段对新兵伍万里进行处罚的戏份,做出的“蛋蛋检查”也成了全片为数不多的笑点。其实这个细节,是在告诉我们“令起于兵,师出以律”。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成就今天的伟业,一个重要的制胜密诀就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把优良作风视为生命,把不良习气视作大敌,确保部队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影片中,在面对美军空袭的危急时刻,我们紧而不乱、有序疏散,与美军在新兴里战斗撤离时溃不成军、抱头鼠串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作风纪律的强大优势。2018年,我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回国后我经常说,俄罗斯陆军肯定打不过我们,这种信心就缘于对两支军队作风纪律的对比。
2.必须始终坚持铸魂育人、强筋补气。《长津湖》里段奕宏讲了一句话,“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这就是军人为了荣誉不怕牺牲的气魄。过去,我们“钢少气多”,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今天,我们“钢”多了,“气”要更足。这股“气”,是军魂之元气。当前,我军经受的最大冲击是对信仰的冲击,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习主席强军思想贯注精神,用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滋养灵魂,始终传承忠诚基因,凝聚强大意志。这股“气”,是血性之胆气。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我们始终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必须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时刻保持敢于“敢于亮剑、敢于胜利”的血性品格。这股“气”,是本事之底气,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作战理念不断创新,必须紧贴使命任务和时代要求,不断磨砺打赢本领,才能在强军实践中肩负重任、建功立业。
3.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看到《长津湖》战士们冰天雪地分食土豆的情节,我想到2008年抗震救灾前期,一线官兵因为交通线坍塌,同样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窘迫。那个时代我们的物资已经足够丰富,可还是遇到了那样的困难,官兵们退缩了吗?没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艰苦奋斗不再是被动地勤俭节约、消极地忍受苦难,而是以积极主动的革命性和创造性,保持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不懈拼搏进取,不断开拓前进的奉献精神。去年在铁军时,老大跟我讲他抗震时忍饥挨饿的经历,我充满感慨地告诉他,有我在,以后绝不会让部队遇到那样的困境。新时代,培养官兵们能吃苦、不怕苦,是艰苦奋斗;激励每个岗位恪尽职守,尽最大努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是艰苦奋斗。
70余年斗转星移,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必须发扬抗美援朝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斗争,于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在斗争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