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本组的小伙伴再读了一次《偏见》,领读的人是我。这其中的曲折,只能用着急来形容。不过,最终,我还是完成了任务。不管好坏。
再读偏见,对偏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来说,对学生更不能存有偏见,彭祥的案例就应该是最好的见证。彭祥是126班的一个孩子,第一次认识他是他读二年级时,从他的班主任嘴巴中了解到的,第二次认识他是他偷了他妈妈100元钱,被他妈妈在门口打,那天我刚好值日。从他妈妈的嘴巴里我又认识了一次彭祥。而这两次,都是不好的评价,于是,在我的大脑里对彭祥便有了好与坏的区分。到这一两年,他们班的班主任对他更是头痛,几次找到德育处或者校长,甚至每学期都要拒收。所以,我对彭祥又有了第三次的认识。这孩子绝对不是好孩子的范畴之内。对这个孩子贴上了“爱惹是生非”“不友好”“坏孩子”等等的标签。看到他,我都会摇脑袋的。不过上周的事件,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