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中曾写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认为它本身,意义也是十分深刻的。
就拿管仲说:百里奚与鲍叔牙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他们曾一起经商,后来各自培养和辅佐了两位公子,一位是公子纠,一位是公子小白。后来,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内乱,管仲与鲍叔牙各自护卫自己的公子出逃。多年后,齐襄公病逝,两位公子各率自己势力回国争夺皇位,路上,管仲主动去自杀公子小白,不料一箭射的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装死,纠大喜,便一路游山玩水,回国才得知公子小白已经继位,称齐桓公,最后公子纠被杀。
齐桓公记管仲一箭之仇,将管中下狱,受尽折磨,在鲍叔牙的不断求情之下,齐桓公同意择吉日面见管仲,对话投机,当场拜管仲为相,事实证明了管仲的能力,和他在磨难中坚强的意志,他最终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被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等。
无独有偶,像他那样的,孟子也列举了百里奚。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俘获大夫百里奚,将他视为仆人。之后,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奚不堪其辱,逃到南阳,又被楚兵抓获,当作奴隶明码标价地卖,但太老,没人买他。秦穆公得知了百里奚的才能,偷偷派人降低价格——以免楚君的疑心,用五张羊皮,买回了百里奚,任命他为丞相,在任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使秦大治,遂建霸业。死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被称为“五羖大夫”。
除了还有一些提到的舜、傅说、胶鬲、孙叔敖;还有些如孙膑这样的人,也是10分经典的例子。
对于当今的社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概念更融入于我们平民的生活中了,比如到底是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快乐学习”这是很多人都注意的问题。但我更认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要有忧患意识。
《诗经》中写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应该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