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一帮朋友闲聊,我说到:“我要使劲赚钱买房。”一朋友接到:“我也穷,一结婚欠一屁股债。”
这样的对话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大多数人也都习以为常。但是,这样的逻辑显然是有问题的,不是吗?
在这个对话中,我所说的“赚钱买房”是一个现阶段生活的重心或目标,与贫富关系其实不大。当然,如果有钱呢,可能压力小一点,动力少一点;没钱呢,压力大一点,动力足一点。总归“买房”这个目标才是重点。但朋友说的“穷”明显是指目前的经济状态嘛。
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这样大而化之地去理解别人语言的意义,极少思考别人真正要说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慢慢的我们把想当然变成了事实。
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正常的生活来说可能无足轻重,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影响就深远了。
最近上了很多课,突然发现其实孩子们在语文学习当中的障碍百分之九十都来自于不理解阅读内容的含义。
很多孩子明确表示喜欢阅读,喜欢听很多故事之类,但是对他们读到或者听到了什么内容,他们不能够准确表达出来的。如果再仔细去跟他们分析他们阅读的内容,试着问他们一些相关的问题,就会发现其实他们对文章中很多细节的理解严重走样。他们读出来的世界与文章真实要表达的世界大相径庭。
为什么呢?除了孩子本身理解力不够之外,更多的是受日常生活的影响。语言的学习来自于生活,最后也要被运用于生活。可是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鱼龙混杂的素材库,而他们自己又缺乏甄别筛选的能力。最后体现在课堂上的结果只能是这样让人大跌眼镜。
语文教学是要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我会常常告诉孩子们,把语文学习放在日常。这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其实也不止语文,任何一个学科,离开生活都会是无源之水。只不过语文教学更需要我们日常助力,去创建纯净的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