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北京北、南海南,辗转2000多公里,两万余字的游记;在外玩了七天,回家又写了七天,现在连九天的发文都已经结束了。向来回首处,犹忆在他乡。
哪怕记下再多的字,也不可能承载每一个瞬间的感受,《海南七日行之流水账》已经非常水了,仍流不到记忆的每一处角落。
特作此篇,略为拾遗。
本来就是准备当日记留起来的,后来还是发了出去,没想到收获了不少赞许与肯定,甚至能让人心动得想要行动,看来此文除了水,还是有些营养的,深感欣慰。
先说一些注意事项吧
去海边玩,第一记得带泳衣,第二必须重视防晒。泳衣的话,现在有卖那种带披肩的,很实用,既漂亮又有防晒功能。防晒霜还是必不可少的,要是真晒伤了,提前备好芦荟胶,我就是事前事后都没做好的反面典型。
其实海南的温度和天津相差无几,但是还是感觉海南更热一些,而除了温度之外,还有一个一直被我忽略的因素——紫外线强度。常年呆在北纬40以上的我对这个不敏感,但紫外线这个东西除了能杀菌,对晒黑这件事也是颇为得力的,不容小觑。
遇到过两拨重庆四川的人,都说来海南是避暑的,看来这热也是要对比的,一山更有一山高。
在沙滩上玩的话,草帽墨镜是标配,去海里玩的话,最好还是都摘了吧,否则大海会替你保管的,而且是永久。
出去玩,必要的攻略还是要做的,否则会浪费大把宝贵的时间,难得出去一趟都希望能尽量多看些特色是吧。不过还有一句话,就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出门在外,谁能保证没个突发事件呢。所以大方向按着计划走,出现小插曲也能随遇而安,保持一个好心情是最重要的。
这次最大的收获便是体验了南国风光、风土、风情
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今天,连地球都可以称之为“村”,我们的视野变宽了、生活半径变短了。
举个明显的例子,吃在外地,想找几家特色美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么就是全国可见的连锁店,要么就是各地方的菜系,总之,在家时基本都见过,就算不是同名同姓,也绝对大同小异。
以前听人说过,海南是东四省,意思就是这里被东北人占领了。具体没有统计,不过满大街东北菜的出镜率还是蛮高的,另外有个导游也是东北的,瞬间就和三四个东北游客唠成一团。
若说有什么是不一样的,那便是更为地道的做法和只有本土才有的生长环境。同样一道粤菜,广东人和天津人的口味肯定还是不一样的,虽然粤菜馆可以开遍全国各地,但我想口味多少会入乡随俗,以更好地迎合当地人的喜好。至于吃饭时的习惯,就更是五花八门了。游记播出后,经热心当地小伙伴介绍,我终于了解了那个大碗的用途——用来盛洗餐具的水。
我想,此行见到最难以复制的该是水果了。因着独特的光热条件和热带气候才得以生长的品种强行移植到北方也是难以存活的,若是靠着运输也能尝鲜,但一早便晓得,这么长的运输期,摘下来的果实都还略显青涩。即便如此,还是有无数品种都是初次谋面。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游记本身很难跳脱出来写太多其他东西,比如——旅行本身
我们不谈那些单纯为了“晒”的人,还是有很多人享受着在路上的快感,根本停不下来。以前的我并不能完全体会,而今算是初窥门径了。揣测着“在路上”和“宅在家”都是一种习惯,无论哪一种都自有其惯性,让人欲罢不能。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大,这里说不清楚。但我想除了玩本身,肯定更有深意,即便当事人自己没有去总结,这份体验总归是烙印在了心间。
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见不一样的人,感受不一样的城市,体会不一样的生活。这,该是旅行的题中之义,只是每个人感受的程度不同罢了。
可能这一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不会立即带来什么特殊的技能与实用的本领,但这是一种眼界的开阔和阅历的积淀,好像同样一坛酒,看上去都清湛如水没有分别,但谁酿造的年份久,细品之下高下立见。
不是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的好处应该已经家喻户晓,那么这个更胜读书的行万里路,带给人的同样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修养教化。
可能有一些旅行的体验不够美好,可能会抱怨人山人海照出来的照片还不如网上下载的好看。但身临其境和临渊羡鱼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不然人人都抱着本旅游杂志便可坐地日行八万里了吗。不说别的,山巅和海边的风景,是任何相机都收纳不进那份开阔与豪放的。
有机会的话,还是多出去走一走。世界那么大,不想去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