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春的气息,总在清明节前浓郁着,酝酿着,焕发着。。。。
清明节,在过完喧嚣热闹酒盏的春节假期,春的气息紧接而至。是春风对生命的呼唤引起的思绪抑或固定时间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每每清明时节我总是比春节更令我向往回家的路。
可是,这次回家的行程安排,自己在键盘上敲击了半个小时,依然无法下单。事情的变化,令我无所适从,亲情已经在悄悄得发生了变化!
家乡人均来自浙江的某一小村,解放后生计缘故,一大伙人相伴千里迢迢南迁至建州。当踏入建州市南边时,看到这依山伴水,土壤肥沃并择地安定下来。这里在儿时的记忆中是山清水秀,绿叶葱葱,蓝蓝的天,翠绿的水。四季分明,一大片看不到头的田地,养育着三代人。印象中,男人们到田里耕作,女人家们就在河边洗衣;一清早,就看到一排在河畔上洗衣的女人。有慈祥的老妪、刚结婚满脸笑意的外地新娘,还有在一旁嬉戏吵闹的孩童。每每夏季,建溪河就成了我们孩子们的乐园。在河边钓鱼、潜水摸螺丝。孩子们不管年龄大小,都会扑到清澈见底的河里嬉戏、学游泳、打水仗,欢乐无比。夕阳西下,霞光折射在碧绿的河面上,嬉戏声,打闹声,欢呼声,构成一幅祥和金灿灿的卷面,令人难以忘怀。
大家保留老家的风俗习惯,听着闽南音,说着不入闽北的苍南话;大家互帮互助,共饮一汪水,同耕一方地。大人孩子们常在仲夏的夜晚,一齐在没有围栏的平台上铺开草席一字排开躺着,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数着天上满眼的星星,述说着老家传奇故事。常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和谐欢乐的场景。
那时候的我们是快乐的,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着200-300号家族成员的大家庭。大家似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一样亲。村里彼此都熟悉,孩子们常吃百家饭,偶尔还睡在伙伴家。那时的我们没有隔阂,有的只是疼爱与包容。
我很想念比我年长的哥哥姐姐们,特怀念儿时的伙伴们及爷爷奶奶们。他们的慈爱、团结、勤奋深深影响着我。在我小小的心理就埋下很美好的愿望:要在这办个最好的学校,让我们的弟弟妹妹小有所学;办个最好的养老院,让这里的老人们能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我的勤奋与努力源于我对父辈们的爱!他们纯扑的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融入我的血液中。
当自己只身来厦门,无所依无所靠,只有单位及同事。他们也很好,只是会念叨着说:“你这么单纯,真的很担心你会被骗。”只是自己不忘当初的梦想,工作之余还不断学习。每次从厦返乡,村里人就像亲人般的热情招呼。我总是寻找儿时的同伴及姐姐哥哥家,因为想念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有些事无法停留与保存。乡里的老人们慢慢地离开;儿时的伙伴们早已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外来人口逐渐增加,渐渐村里冒出了陌生的脸孔,看到不熟悉的身影,听到想象不到的方言。大门开始要锁门,家乡人不到饭时,很难见到。只有在早晨的6-7点,女人们才有时间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聚在一起,寒暄一方,而后各自忙碌。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一直没觉得日子过得飞快。只是回到家,最开始发现不一样的是“文化馆”换成了小洋楼。第一次变化,有一丝丝的痛惜。
小时候,“文化馆”聚集了父辈们的心血;这里就是大家的娱乐天堂。乒乓球桌,象棋桌,放映厅。乒乓球上悬、下旋,扣球、拉球技术就是在这里玩出来的;马走日,象走田的象棋水平也是从这里进长的。伙伴们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常聚在这里看连续剧;欢笑声时常在耳边响起。
那些参加舞龙比赛的年份,哥哥姐姐矫健的身姿,暖黄的服装,娴熟豪迈的舞技舞出了龙的灵魂,舞出了家乡人气魄。观众阵阵的欢呼声、掌声证明了家乡人的气概。返程路上下起了小雪雨,我们这些孩子们小小的身材就躲在哥哥们大衣下,甚是温暖。
在我们眼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陆续回家总寻找伙伴们的身影,得到的回复大多回浙江发展了。再见当年教我扣球的伙伴时,诧异了,相视而笑,“你也耳旁两鬓有丝丝的发白”。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突然一天,听到来自我们孩儿辈的说话声:“妈妈,为什么姑姑每次回来,出去都叫你载上载下的”。听到来自孩子的声音,我内心微微一颤。这是我从未想过的事。
内心的一颤,颤抖的是我压根儿没想到这样做会引起家人孩子的不满与抱怨。我曾经学骑过,两次栽倒。所以每次回来,都让弟弟载我。我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自小到大,彼此均未计较过什么。家里有任何要求,只要彼此能做得到的,大家都从未迟疑过,从未皱眉过。
感觉我们失去了也未传承好父辈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气氛融洽的氛围和优秀品质。钢筋水泥的浇筑了新的住所,比儿时的我们享有更丰富更舒适的物质环境,却缺失了我们那一代所拥有的欢乐与充实。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每每回家,总是“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总是醉归。我们没有让下一辈感受到这种亲情的温暖与力量。他们如何去体会和感受并理解我们这一辈人的情感呢?
错么错,羞么羞!希望自己从这开始,一定做好榜样,像父辈们那样,给予下一代温暖与力量!以此不负父辈们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