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博客上看到有一条评论说你的文章找不到一个成语,还敢写文章,可笑至极。出于尊重我也笑了,只不过笑因不同,我笑的是写该评论的人有点愚蠢,玩博客的我想该都是初中生以上的年纪,可是竟连一点儿自我判断能力都没有,该是“水军”的可能性极大。并且为了凸显作者文学功底的不踏实在评论是还不忘带上个“可笑至极”的成语加大驳斥的力度,好比我在笑你作文不及格的同时顺带告诉你我的作文有叉叉分,显然是可笑至极的。
如果一篇文章或是一本小说乃至一部文学作品你用其中成语或名言所占的比例来评判文章的好与坏的话,那我只能说,兄弟,你被应试教育害得不浅。
首先,先肯定成语的加入,确实是可多些滋味,但决不可作为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甚至不可成为嘲笑他人文章的缘由。追溯根源,的确是应试教育中应试作文所给予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根基。多用成语写文章也并非难事,把思路理顺咯,写得慢点,想想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成语可以嵌入的,下笔前多翻翻“成语大典”。照评论者的观点,写文章得用成语,反之,测长度得用公式,在给你一根绳子,一把尺子,要你测一口鱼缸的圆口子,你是用尺子先量出半径,再用2πR算出周长,还是用绳子直接绕口子一圈,再取下来量一下长度方便呢?你要是说前者容易些,那你倒是找出鱼缸口子的中心点来。到后来你会发现学校的东西,出来后多数是用不着的。切勿让课本里的东西将你的常识给埋没了。
其次文章的形式很多种导致文章看点有很多种,有的以剧情吸引人,有点以言语作为卖点,有些时评,作者仅需把所要表达的东西讲得让读者看得懂便可。哪里有文章里非得有成语名句的说法,哪里有文学作品里不得出现一句口头用语的规定。这也波及到影视作品里去。要以这种思想灌入到文艺片里去,对话该是这样的.
备胎A:她可谓秀色可餐。
备胎B:言之有理。
思春者A: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思春者B:感同身受。
同桌A:余以为老师乃人民公敌,众矢之的。
同桌B:汝所言极是。
以上所言除了引用他人的“可笑至极”以及意想出来的对话用了些成语外,其他地方没有任何用词用句。但读者你看得懂吗?懂。这不就好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