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成长的自己,看见成长的孩子
2016-08-01 六月老师 宝宝食谱日记
点击宝宝食谱日记关注我哟
21:00—23:00推送。投稿、合作加微信:gxy_1109
文:六月老师
导读
宝宝天生认为自己有无限潜力,你只需强化和保留他们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好。别忘了,你也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因为你是孩子的榜样。
学霸的绝望
为什么要和大家聊聊“成长型思维”?
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个名校学生自杀的新闻,短暂地占据热门新闻头条,然后被淡忘在人们的唏嘘中。自杀的MIT才女郭衡在遗书中说“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她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优秀百倍的同学,她已经没有能立足的东西。
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怎么看都是人中龙凤、金字塔顶的人物,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作为一个尝试过短暂的“学霸”感受的人,我能够理解这种绝望。小学中高年级的时候,我基本上靠考前突击就能拿到班里第一或者第二名 —— 好成绩似乎来得毫不费力。因为成绩好,就经常被人夸聪明。夸来夸去,心中就飘飘然,虽然隐约觉得虚,但看到成绩和排名时也不会想那么多了。当然,如果不在前三名我就能趴在桌上哭得昏天黑地……
上初中之后,我的成绩不再像以前那么突出。特别是英语,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常常只有6、70分。多次考试失利之后我崩溃了,走向另一个极端 —— 完全否定自己,在长达一两年的时间里很认真的怀疑自己智力低下。很多次幻想过有机器猫的记忆面包或者有魔力的小药丸,吃下去就能立即见效,整本书过目不忘。
后来我初中的英语老师看不过我英文成绩太差,某天给我一本厚厚的练习题,要求我一周内做完它。当时我很不屑 —— 我那么笨做题能有什么用啊!但是师命难违。果然如我所料,就算咬着牙每天早上5点爬起来做题,对答案的时候,错误率都高得惨不忍睹。自暴自弃地订正了错题,讪讪地想着“然并卵”,把练习册还给老师。在接下来的测验中,我的英文成绩竟然上了90分。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个奇迹般的时刻。我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那种感觉:“原来如果我够努力的话,我也能够有好的成绩!”
我也第一次开始思考:是不是做事的成果不完全与智商相关?
直到我去波士顿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才第一次听说了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徳韦克(Carol Dweck)教授关于僵固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概念。
德韦克教授列举了具有不同思维的人的典型思路。
僵固型思维的人
1.不惜一切代价地让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来很聪明,避免挑战。他们心想:“在完成功课时,最重要的是我必须让其他人觉得我很擅长这个。”也有可能会说:“(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不会啊。”
行动风格:如果一件事情不能让我看起来很棒,那我就不去做了。看起来棒最重要!
2.天分和品质生而有之,后天的努力是件坏事。“说实话,当我努力学习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很聪明。”
行动风格:回避努力;就算努力了,也无法坦诚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努力得来的。
3. 遇到困难时,僵固思维的人隐藏错误,掩饰不足,因为“如果我一开始没有这个能力,我就是没有。”
行动风格:推托责任,甚至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自欺欺人。比如考试的时候作弊, 选择不做某件事情。
成长型思维的人
1. 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我来说,学到东西比拿到最高分更重要!”成功? 我都没有去考虑它,我就是对这个很感兴趣,所以努力钻研而已。
2. 努力努力再努力,反复刻意练习才是王道!“付出一定有回报。在某件事情上我越认真,我就能做得更好。”他们认为,就算是天才也得努力才能做好!
3. 遇到困难时:错误和失败是宝贵的财富,帮我看到我可以成长的地方。
德韦克教授 的“not yet”解释非常经典:“我不是不行,我只是暂时还没做得那么好而已”。
而且他们非常感谢他人指出他们的不足,也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建议和反馈。
这两者最基本的区别,在我看来其实唯有一个信念的区别:你是否相信, 智力、能力、品质等是可以被改变的?僵固型思维认为这些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成长型思维相信这些是可塑的,人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插图来自爱贝睿育儿群:福州-陌陌)
小学时的我,把自己的一切成就归因于天分,自我膨胀得厉害;中学初期的我,因为成绩差而丧失了所有的自信,全面否定了自己——这都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维。老把自己跟别人比来比去,看不到成长的自己 —— 这就好像一个大坑。还好我虚假自尊的气球爆裂得早,让我有机会换个思维模式看待自己不够理想的状态,从坑里一点一点爬出来。如果不是因为英文练习册带来的觉察,我是不是现在也是自杀或者抑郁无力地生活着呢?
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生来就具有成长型思维
「请问六月老师:我家宝宝快七个月了,有点掌握往前爬的技能了,自己爬时不时会爬着去够在他前方的玩具。我有时会把玩具稍微拿远一点,他也会继续往前爬去拿,连续一次两次还行,第三次再拿远点他就会放弃了,而我就会从言语和肢体动作上鼓励宝宝来争取这个玩具。我就想知道,培养小孩的成长型思维的理念适用这种方法吗?或者对不到一岁的小孩,讨论培养他的成长型思维会否言之过早?会有负面影响产生吗?谢谢!——凤仪」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大家还能回忆起来,你们家宝宝是怎么学会行走的吗?
我上周刚去学习了“婴儿动作分析”,扮作刚出生的小宝宝在地板上摸爬滚了好几天。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所有的人,天生地具有成长型思维。
没有小宝宝会去思考和质疑自己:“我能不能学会走路?”
他们只是对这个世界很好奇,所以每天努力练习转头伸脖子,继而是练习翻身,继而练习支撑和手脚的配合,继而练习爬,继而练习扶墙站起来,然后开始自己移动 ——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 “我想能够更自由,我想去看看这个新奇的世界”,由此开始了无数次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
“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新西兰0-5岁的国家幼儿教育大纲 Te Whariki 中这么描述儿童。你相信吗?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
再回头看凤仪的方法,她的鼓励和陪伴能让孩子尝试再久一点,增加孩子的心理韧性,真是个很有办法的妈妈呀!(至于这个挑战的度在哪里,请家长们注意观察孩子,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孩子的僵固型思维来自环境,来自你我
大家是不是也观察到,孩子慢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思维变得比较僵固了呢? 上周我跟班上的孩子玩拼图,不同的小朋友就有不同的思维倾向。 有的小朋友拿到之后会很认真的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有的小朋友一看就说:太难了,我不想玩……
孩子为什么会从天生的成长型思维变得僵固起来?我们来看看德韦克教授2013年的一个研究。
德韦克教授和其他研究者们在芝加哥寻找了53个家庭,并在孩子1~3岁的成长过程中,每年都拍摄三次家庭中大人与孩子们日常沟通的情况,记录了大人们常常和孩子们使用的语言。研究者将家长们的语言分为三类:
1.强调孩子的努力、策略或者行动。比如,“你已经尽自己的努力了,数得很棒!”
2.表扬孩子固化的、积极的品质。比如“你真是个聪明的女孩。”“你很擅长做这个!”
3.其他的表扬:所有其他类型的反馈。如“你做到了”,“很好”等。
他们5年后再次回访这些孩子(6~8岁),然后测试了他们对于挑战型任务与简单任务的偏好、在遇到挫折时所能想到的策略,以及是否相信智能和人格是可以发展的信念。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在1~3岁时受到家长很多“过程鼓励”(process praise)的孩子们,在5年后也表现出更突出的倾向去拥抱挑战、有更多的策略来面对失败,也更容易有“智能和人格”是可以改变的意识。
孩子受到表扬的次数以及其他两种表扬则跟孩子的积极反应没有联系。
参考文献:Parent Praise to 1-3 year olds Predicts Children's Motivational Fremework 5 Years Later. (2013) by Carol Dweck, Elizabeth Gunderson.
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智状况
德韦克教授的研究表明,就算在很小的时候,父母跟孩子们互动说话的方式,也在影响孩子的心智状况。
德韦克教授这样描述其中的心路历程:
那些大人或者孩子们听到“你很聪明”时会想,你认为我很聪明,很有天分——这是你喜欢我、看重我的原因。我最好别做那些不能证明这个结论的事情。因此,他们开始进入僵固型思维。他们会在未来采取更安全的策略,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成长。
而关注策略,则让他们愿意拉伸自己,挑战更难的任务,进行刻意练习。这是我们常常对儿童运动员或者成人运动员说的那些话,关联的是成长的过程。这样他们会想:如果我不选择面对挑战,那么我就不会成长。
因此我们要尽早让孩子们相信:“只要我努力,我就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思维模式能够被塑造
这个实验还说明,思维模式是能够被塑造的,可以往成长型思维塑造,也可以往僵固型思维塑造。我们的目标与其说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不如说是尽可能强化和保留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倾向。
大脑的生理结构也印证了这点。实验和研究发现,大脑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可以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式锻炼。这意味着脑神经连接好似肌肉,用的越多,神经回路就越发达。而且新的习惯或者是思维方式所引发的神经回路会取代老的神经回路。
怎样强化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那么我们如何强化和保留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倾向呢?
1.尊重和鼓励本能的“成长型思维”体验。把孩子的成长机会还给孩子。(是的,从婴儿的时候开始!)
2.注意我们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德韦克教授说,“我们的语言会告诉学生,我们相信什么,以及我们看重什么。”
我在波士顿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开始之前,收到的第一堆阅读材料的其中一篇,就是“如何赞扬孩子。”
“真棒”“你太聪明了”“你真漂亮/真可爱”任何与个体努力没有关系的、空洞的表扬词,基本上都是我们在教室里使用的禁句…… 我们每天必做的一个功课,就是在教师会议的时候反省自己面对孩子时,有多少次没忍住说了这些话,然后思考在那个情景下可以怎么表达更合适。
这真的很难,我至少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来训练。因为有时候我们觉得要说点什么才不尴尬,算是对孩子们有回应。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
言传:该怎么表扬孩子?
具体而生动的表扬真的不容易,因为“看到才能说出来”。 我们说不出,很多是因为我们看不到。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之前都很不喜欢跟着大家一起跳舞,他妈妈会有些担心他不合群。然后上个月,他开始自愿跟小伙伴们一起站在队伍中了,跟着大家跳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东张西望。我觉得这对他来讲是个不错的尝试,所以拍了个小视频放在家长群中。小男孩的妈妈也注意到了,不过她马上在群里说“我家的宝宝怎么跳得不像别的小朋友那么认真呢?”
其实我很理解妈妈的感受,跟别的孩子比,这个小男孩的确显得在没有那么专注于集体活动。但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是他参与集体活动的一次尝试。我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就很开心;妈妈拿孩子的真实行为与理想中的状态,所以还是很担心。
这不是个例。研究发现,越是僵固型思维严重的人往往完美主义者倾向也是严重,他们聚焦的往往是劣势、是缺陷,常常因此感到无比焦虑,有担心不完的担心,也容易有抑郁倾向。哪怕为了让我们能有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孩子和生活,我们需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到孩子的成长和优势所在。
德韦克教授建议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呢?
1.努力,挣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比如,“哇,虽然暂时你还没有解出这道题,但是你真的尝试了很久!”
2.策略,选择。比如,“哇,你尝试了好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哦!”
3.挑战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事情。比如,“虽然需要一些努力才能做到/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你还是尝试了!”“比起你擅长的事情,你今天选择了需要努力才能做到的工作。你有什么收获呢?”
4.学习,进步。比如,“你之前都不愿意在幼儿园里玩颜料,但是今天尝试用画笔画画了哦!感觉怎么样?好玩吗?”
只有这四个方面还觉得有些不够具体?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教育学家莉莉安•凯兹(Lillian Katz)的“心智倾向”(Dispositions)理论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她认为“心智倾向区别于知识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心理/思维的习惯,或是在不同情境中对经验做出回应的特定方式。”(Katz ,1993)
心智倾向主要有三种:先天的心智倾向(Inborn Dispositions),如好奇心;社会心智倾向(Social Dispositons),如友善、同理心、慷慨、合作、容易被人接纳;以及理性心智倾向(Intellectual Dispositions), 如做出预测和验证预测、问题解决、了解因果关系等等。
心智倾向也有积极心智倾向和负面的心智倾向之分。那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是什么样的呢?除开结果、除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可以看重的优秀特质会有哪些?爱贝睿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头脑风暴出了不少:好奇心、沉稳、勤勉、爱思考、自信、淡定、遇到挫折不放弃并追求根源、诚实、有毅力、积极乐观、共情、正确的自我评估……哇,原来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都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到”他们呢!
孩子需要的,以及表扬所代表的,其实是他们跟照料者的联结。不要再为了表扬而表扬了!
通过与孩子分享我们对他们行为和过程的观察,足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 —— 类似德韦克教授的4条建议和凯兹教授的心智倾向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思路,帮助我们思考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并在看到孩子以及看到孩子的成长的前提下,来组织鼓励的语言。教育者和家长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关于儿童观察和理解的框架。当我们持续使用这些语言和框架,孩子们会意识到尝试的过程、自己的兴趣、努力的态度都值得享受;而且每一段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插图来自爱贝睿育儿群:福州-陌陌)
身教:做成长型父母
中国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方式,有非常简洁而精辟的描述:言传身教。身教和言传至少也是一样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希望你孩子成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你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不时体现成长型思维的大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你可以采用以下的练习步骤:
1.建立信念。相信你是有潜力的个体,无论什么情况,你都可以做出一些努力,让自己持续进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觉察。常常问问自己,我正在使用僵固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3.接纳自我,非评判(non-judgement)。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某件事情上陷入了僵固型思维,你可能会有点恼怒:“我怎么又使用僵固型思维了?”从而又陷入情绪的纠结中。但用成长型思维来看,我们形成一个新的思维习惯需要不断的练习。因此,接受这个事实,仅仅对自己说:“哦,我正在使用僵固型思维”就好了。
如果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成长型思维”,感谢一下自己能够坚持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
4. 思考更优的策略。如果使用成长型思维的话,你看到了什么优势和进步?你怎么说更好?怎么做更好?看到(他人或者自己的)优势和进步,说出来,行动起来!
即便你成为成长型的父母,但孩子生活环境中其他人的思维还是很僵固怎么办?
好多家长会担心,我之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自觉地强化了孩子的僵固型思维,该怎么办?或者是:即便是我在成长型思维方面做得不错,但是抵挡不住爷爷奶奶老师同学还有很多僵固型思维的想法呢!怎么办?
请放轻松:
首先,我们或多或少地在某些事情上会有成长型思维。而且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强调努力,大家都是听着“铁棍磨成针”、“愚公移山”、“凿壁偷光”的典故长大的,这些都将给我们带来影响和力量。
其次,你需要记住: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成长负责,都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是,孩子也是。成人无法控制孩子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但至少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可以成为孩子一个容易接触到的好榜样。
还记得我学习英文的故事吗?就算家长不是时时刻刻表现出成长型思维,孩子们也会从本性、反省和经验中或者某些地方学习成长型思维。
所以保持觉察,专注于进步就好。我们努力做得更好,他们也努力做得更好,不正是成长型思维发挥作用的地方吗?
扩展学习与作业
1.阅读图书:《看见成长的自己》,德韦克教授的著作,思维模式领域的经典;《宝宝也是哲学家》,了解婴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2.观看TED 视频: Grit ,基于成长型思维发展毅力
3.思考一下。你在哪些事情上常常用成长型思维? 你希望发展针对什么事情的成长型思维?从现在开始,你在这些事情上将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为了培养你的孩子或者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你在和她们交流的时候,会怎么做?你打算从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4.试着每天写成长型思维日记吧!格式为:今天我在某件事情上使用了成长型思维,我发觉了谁(自己/孩子/老公/婆婆等)的什么特质。我的感受/觉察是……或者今天我意识到我自己在某件事情上有僵固型思维 如果用成长型思维,我会这么看这件事情 我的感受/觉察是……
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和运用之路,会遇到很多美好,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更多的同行人!如果您和我们一样,在生活和育儿中实践成长型思维、受益于成长型思维,我们特别希望能听到您的故事!您的故事有可能被收录在爱贝睿的“成长型父母”故事集中,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启发和鼓励更多的爸爸妈妈们哦!投稿请发至x@anrenmind.com,标题注明#成长型思维# 。
小结
成长型思维让人愿意迎接挑战、永远向前,僵固型思维使人固步自封、害怕失败。
我们所有的人天生具有成长型思维。孩子的僵固型思维来自环境,来自你我。
尊重和鼓励本能的“成长型思维”体验。把孩子的成长机会还给孩子。
当一个成长型父母,身教与言传同样重要。❖
爱贝睿讲者介绍
六月,爱贝睿育儿项目联合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士,美国波士顿大学早期教育硕士,麻省认证幼儿教师,美国奥尔夫协会认证音乐教师,亲子教练。练太极,爱冥想,参加即兴戏剧排练…“一个跨界又爱玩的幼儿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