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孙武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人。宋襄公或许有些人不熟悉,但是孙武子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他又叫孙武、孙子。他们虽然都是生长于春秋,但是相隔年月较长,实际上真人是不可能PK的。而又用PK,是因为他们代表的行为方式可以博弈。
今天要讲战略思想,而思想最好的表达是行动,我先简单的说一下二人的事迹。
一、其人其事
1、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被《史记》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与楚国作战的故事最广为人知。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军讨伐郑国,在泓水与前来救郑的楚兵相遇,双方打了一仗。
不就是两诸侯的动刀戈吗,春秋战国不少见啊?有人可能会这样问。的确,诸侯交兵不少见,但像宋襄公这样的打仗,确实少见。当时的形势是楚兵强、宋军弱,不过楚兵的不利条件是要渡过河去作战。
兵法讲“过半而击之”,宋襄公可捡到天下掉的馅饼啦,待楚兵半数军力渡过河时,集中兵力,一鼓作气攻击登陆部队,胜算极大。奇葩就在这里,宋襄公不听人劝告,坚持让楚军全部渡过河,并且等对方在岸边把军阵摆好。
结果很显然,强大的楚军一举击溃宋军。宋襄公在此战役中还受了伤,第二年伤重身死,后葬于襄陵。今人往往觉得难以理解,一个愚蠢的举止导致败局。然而,当时的人却对宋襄公称赞不已,司马迁还把他列为春秋霸主之一。
很多人不理解,先当做一个疑问放在这里,下文会有回答。
2、孙武子
还是用孙子这个称呼吧,大家还是比较熟悉这个。他生卒年限为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省)人,后人称之“兵圣”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的军事战略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被中外人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在军事上被冠以“圣”字,可见孙子打过许多胜仗、好仗。这里仅举一列进行说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西破强楚,指的是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大战。
此战中,孙子随吴王阖闾一起出征,率领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远程进攻战。在对楚作战中,孙子指挥吴军采取灵活机动、迂回奔袭、后退疲敌、深远追击等战法而取胜。
二、宋襄公的战略思想——荣誉至上
宋襄公生活在一个礼乐尚存的岁月里,周朝的礼节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发挥着重要的道义约束作用。大家的荣誉感、羞耻心尚存,比如在战场上就要进行双方都按照双方认同的规则、有一定的仪式进行对杀,以此决定胜负。
耍乖用阴招是受到世人唾弃的小人之举。因此,宋襄公明知实力不如别人,还是礼让三分,等对方安顿好了,才发动一场必输的战争。战局是输了,但是在道义上是赢了,得到世人的崇敬。认为他愚蠢如猪,是后人用功利心去评价他。
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Livy)阐述传统罗马人也认为,作战时不应该“采取伏击和夜间行动,也不会在假装逃跑之后给粗心之敌来个回马枪”。也许有时候“计谋比勇气更实惠”,但相对于“耍手段和凭运气”,只有“一场公平正义的战争中展开光明正大的白刃战”才能真正挫败敌人的意志。
三、孙武子的战略思想——计谋魅力
孙子的影响力在于对基本战略方法的认识和把握,《孙子兵法》提出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伟大的战略家必须要懂得用计谋,挫败敌人的战略意图是“上兵”,次之为“伐交”,再次之为“伐兵”,逼不得已才去进攻敌人的国土。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计谋的精髓就在于让敌人出乎不意,不知道你有没有能力,不知道你到底准不准打仗,也不知道你到底要打哪里。
当然,用计谋是有前提限制的。要对敌方行动,自己打铁必须身子硬,平时要多训练、才能战时少流血。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你要向敌人示弱,既然是示弱表明自身要强。
孙子的战略思想博大精深,还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犯之以事,勿告以言”“亲而离之”等等,在这就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话,你不妨买一本《孙子兵法》研读。
尽管使用计谋有违背道义,但是计谋仍旧发挥出巨大的吸引力,因为至少计谋会让对抗中的胜利更有保障。
宋襄公PK孙武子,怎么选,支持谁,你们来决定……
按规则和道德行事,无疑是节省人与人之间交往成本的最好方式,大家因为存在这份可掌控的预判和沟通交流的信任,也就能在心理上实现平衡。否则,就容易出现吃暗亏、遭挖坑、不公正的感觉。
以计谋用于行事,无论成败如何,这种耍手腕的方式,总让人不爽。既然是用上计谋,说明事情结果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对己方有利的过程中会出现风险难以把控、运气稍瞬即逝的情况,因此才会被如此谨慎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