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为是“我”在理性地做决策,其实是我的心智模式在替我做决策。
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
我脑子里的思维模型有很多,我怎么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呢?
这时候模式的一个选择和挑选,就成为了你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找到思维模式。
如果你找到的思维模式是正确的,你去练习,当它长到你大脑当中,对你起到极大的好处。
可是,如果你找到的思维模式是错误的,是有害的,当你练习把它长到你的大脑中后,它对你的害处是极大的。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建立可以信赖的思维模型的思维模型。
它能够帮你把大脑中的思维模型清理一下,帮你的头脑,帮你的思维洗个澡,找到你可以信赖的思维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所有的知识和信息。
我们把人类的认知简略的分为两种:
①感性认知:用眼睛对外界产生的经验事实
②理性认知:用大脑对眼睛获得的信息加以处理,形成概念和观念。
与此相对应,我们几乎可以类比认为有两种逻辑形式:
第一种逻辑形式,叫归纳法。
归纳法,是对感性经验的归纳
再高级一点的逻辑形式,叫演绎法。
演绎法,是对理性思维的推理
在现实当中,我们有百分之多少的比例在用归纳法?又有百分之多少的比例在用演绎法呢?
实际上,我们99%的时间都在用归纳法,1%的时间用演绎法。
换句话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即使你没有听过归纳法这个词儿,你对任何事物总结出来的知识点的那个方法,就是归纳法。
从归纳法到演绎法,为什么大家习惯使用归纳法?
因为演绎法所需要消耗的认知能量更高,所以,人们默认使用归纳法。
关于认知黄金法则的第一法则是:
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1)如何使用归纳法形成我们的思维模型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规的用智方式,凭借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
大多数人怎么形成知识的?
大多数人是在工作经验和日常经验的累积中,感觉有了知识,这就是归纳法。
休谟第一个发现了归纳法的谬误:
即使所有前提都正确,结论依然有可能是错误的。
再多的前提,也推不出一个必然为真的结论。
所以归纳法只能得出概率性趋势,而不是必然性知识。
如果是概率性知识,这里面的样本数就必须足够大。
当你的样本数不够大时,你推出这个概率性的结论就不够牢靠。这就是为什么你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偏见的原因。
这是归纳法的问题。但这还不是归纳法最本质的问题。
归纳法最本质的问题是,它有一个致命的BUG:
它需要一个隐含的假设,作为推理成立的那个阶梯。
这个隐含假设就是:
未来和过去一样
或者换句话说,归纳法成立,是建立在连续性假设的基础之上。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里,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阶梯:未来和过去一样)所以,将来太阳会继续从东方升起。
“未来跟过去一样”这是归纳法下面,有一个你不知道可是必然存在的隐含假设,叫连续性假设。
我们日常用归纳法建立知识,所有都知识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就是连续性,而这个连续性是存在于我们脑子当中,并不一定存在于现实当中。
你凭什么说,未来和过去一样呢?
我们几乎每一个推论里面,都有一个隐含性的假设。
作为一个重大的思维技巧,你找到这个推论成立背后的那个隐含假设,把这个隐含的假设像肥皂泡一样给捅破,你就找到了此前逻辑结构的大破绽,你就足以做出属于你的成就。
每一个推论,都有一个隐含假设作为基石,捅破这个大泡泡,是逻辑变革的上乘法门。
休谟就是发现人类知识建立下面,有一个隐含的假设,这个肥皂泡,于是他把它捅破了。
你凭什么认为未来和过去一样呢?
答案是,经验。
我们根据经验知道未来跟过去一样,所以,在我们的经验里,未来总是和过去一样。
可见,连续性假设本身也来自归纳法。
“连续性假设”的归纳法,在我们的经验里,未来总是和过去一样,这是一个循环论证,它所需要的证据就是它需要证明的对象。
归纳法所依赖的“连续性假设”,在逻辑上无法证明。
归纳法谬误:
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并不存在的“连续性假设”之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当中必须依赖连续性假设,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又是非连续性的。
我们最后所有重大问题,全都因为这个悖论而产生重大灾难。
“连续性假设”有可能导致灾难。
那为什么人类需要这个“非逻辑的武断”?
人类大脑有一个最小作用力原则,因为我们的大脑运算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节省大脑运算空间,所以,我们假设“未来不会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推论。
我们依靠我们的大脑去做推论,而我们的大脑有先天的结构性缺陷,它只能建立在连续性假设之上。
认知心理学家提出——
“认知吝啬鬼”原则
①认知的时候,默认用眼睛,能不用脑就不用脑
②用脑的时候,默认连续性(不变化)
你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理性,你用直觉,用眼睛就可以了。
但是你防止被别人忽悠的时候,一定要用理性。
我们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个先天的结构性缺陷所带来的。芒格称它为——
一致性原理
人们大脑当中必须保持一致性,所以,人类会由于天生避免不一致的倾向而犯认知错误。
这是人类产生问题的一个本质性原因。
确定性依赖陷阱
决策论当中有一个确定性决策原则。
·通过考试,我去度假
·没通过考试,我也去度假
·如果我不知道我通过没通过考试,我就不去度假
人类决策的时候,一定会习惯性依赖于某件事确定发生的基础之上,无论好,还是不好,如果这件事情不确定,人类大脑就会失灵。
我们所有的决策要建立在确定的连续性基础之上,这就是归纳法的陷阱。
可怕的、无法消除的……连续性假设。
归纳法的局限性
我们在一个认知通道里面,归纳法是通道之内的内容的归纳。
但是等到这个通道本身发生变化的时候,归纳法当即失效。
你在某一个领域内的知识越多,你根据知识归纳的那个学习越把你封锁在其中。
大多数人是把经验的积累,认为是学习方式,而高手的学习不是经验的累积,而是经验背后的模型。
·在同一逻辑通道之内知识的累积,归纳法有效;
·从一个通道到另一个通道,归纳法立即失效。
CEO做战略的第一问题应该是:
你所在的通道本身是否已经或者即将发生变化?
对于一个创业者,能够发现新的通道,新的逻辑结构,新的逻辑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创业者是靠经验累积,创业家是从经验中去找到那个模型。
这就是我们用理性的方式,去寻找和建立新的逻辑通道,我们把它叫做演绎法。
中国人天然习惯于具象的归纳法,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演绎法,这是进到科学革命之后,我们一落千丈的原因。
归纳法是对感性经验的归纳。
而演绎法是对理性逻辑的演绎。
演绎法是基于理性进行推论的最主要的逻辑方式。也就是说,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那个逻辑模型就是靠演绎法。
它有一个极具价值的特点:可以从已知模型推出新模型。也就是说,从已经被证明的道理当中出发,去推出新的道理。这就是演绎法,也被称为“必然的导出”。
如果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这就是演绎法的好处,就是从已知假设当中可以推出新的假设出来。
归纳法的问题是,即使前提正确也不能保证结论正确。
而演绎法是,如果前提正确,那么结论一定正确。
·同一通道之内的增长,连续性,归纳法最有效率
·转换到另一通道,非连续性的时候,必须用演绎法
所以,同一通道之内的经验的增加,归纳法最有效率;而高手是需要找到新的通道,在非连续性的时候,用演绎法。
归纳法是同一个通道之内知识的积累;
而演绎法是建立新的通道,建立新的逻辑模型。
怎么找逻辑模型就是演绎法。
归纳法基于经验,是对内容的归纳;而演绎法基于理性,是对模型的推理。
当我们说哲科思维,就是假设与证明。演绎法,就是对新逻辑模型的“假设”。
但是演绎法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演绎法的前提来自于归纳法,演绎法同样无效。
什么叫演绎法?
就是找到一个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去做事情或者推导出新的道理?
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的是归纳法。比如,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或者从别人的经验里面,找到一个道理。
而高手是先有原则,然后让原则来指导自己做事情。
归纳法的问题是:对最近的偶然现象过度重视,然后是自圆其说。
演绎法的问题是:你凭什么相信你的道理必然为真?
当你把你的经验建立在几个道理之上,可是如果时代变化了,你原本相信的下面的基石错了怎么办?
所以演绎法的大问题是:你相信的那个道理如果错了怎么办呢?
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使用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
可是如果我们的前提来自归纳法,那么是无效的。所以,我们的前提一定不能来自归纳法。
如果我们的前提不能来自归纳法,我怎么能保证我的前提有效呢?
这时候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的这个演绎法结论的前提,来自于一个更高链条的三段论的结论。
如果更高链条推出一个结论,你把这个结论作为你的前提,你于是就保证了你的前提是正确的了。
那你怎么能保证更高一级链条的那个三段论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那就必须保证更高链条的前提,必须来自于更更高链条三段论的一个结论,它就正确了。
如果不来自于归纳法,你只能一个一个三段论的推演,当然这个不能无限倒推,必须最终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这个自确定的元起点必须天然的真实,作为推理的基石,如果某个自确定的元起点是真实的,你把它作为前提,用演绎法去推,那么结论就是正确的。
你把这个结论又作为一个前提去推,推出一个结论来,它就又是正确的,就是这个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的归纳有问题,倒逼我们唯一正确的推理,就是这样一个推理,而这个推理里必须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
找到人类知识最早的那个基石出来,然后在它上面盖房子,你心里就踏实了。
这个自确定的元起点就叫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逻辑推理里面,最底层最底层的那块大石头,找到那块大石头,你在这个基础之上来推理你后面的结论,你就会特别的踏实,这个就是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边,存在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基本的命题或者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这个东西就叫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属于哲科思维,绝对不是具象的归纳思维、记忆思维所能够比拟的,所有用具象来讲第一性原理全都是错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第一性原理,它也是康德所提出的先天规定性,在数学里边它相当于公理,在物理学和其他学科里边,它相当于被已经证明出来的那些科学道理,叫第一性原理。所以第一性原理是跨学科的一个词汇。
基于它能推演出其他道理的东西就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背后的哲学基石:
①理念论
②简一律
③第一因
1、柏拉图理念论
这个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决定着世界的运转。
第一性原理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
世界的背后是不变的理念
基于这个不变的理念,推演出所有,所以第一性原理就是事物的本体、本质、本性,是事物背后的某种支配理念,而不是现象层面流变的物质。
所以,第一性原理既然是理念论,是原理,它一定是个抽象的概念,它一定是没有参杂物质的纯粹形式,把一切具体的现象抽离出来,得到一个抽象的总结,只有一个纯抽象的总结,才能用到所有具象里边去。
所谓哲科思维,就是一旦在这个逻辑上,把一个共通的抽象概念给打通之后,跟它所有相关的具象问题,立刻全部化解。
F=ma
在牛顿发现F=ma之前,全世界对力的运用是具象的,但是牛顿发现了这个抽象的F=ma之后,与此相关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掉了,然后西方才有了科学革命,有了工业革命,这叫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乔布斯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产品至上”,这是在现象层面的多因素比较。“简洁”理念才是乔布斯的第一性原理。
“原理”一定是抽象的一个概念,它一定是事物背后的某个理念,它源于古希腊人对本质论的追求,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如果没有这个哲学思维,你就得不出第一性原理了。
2、简一律
第一性原理,为什么是“一”?
简一律是人类高级逻辑的四个逻辑的第一逻辑。
它在物理学里表达为最小作用原理。
它在思维里表达为思维经济原则,思维经济原则的极致就是简一律。
王东岳在《物演通论》里说:
“任何真正理性化的思维系统,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之上,你可以把任何复杂的系统简约为一个极简约的概念,而且越高深的概念一定越简约。”
这跟我们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任何事物你追本溯源的话,世界的来源一定是简单的,简单就是坚实和美。可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复杂化(比如收拾好的桌子会越来越乱)。在具象的层面上,一定会有一个不由自主地复杂化,你在做加法。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四个字解释了三十七亿年生物进化,这是多么简约的美。
你对任何一个知识的掌握,如果不能追溯到一,就永远是现象层面上人为的分堆而已,只有找到那个一,就是击穿了现象,找到下面的根本,永远找到那个一,这就是简一律。
简一律就是追究终极,现象层面下面是什么,下面的下面是什么?只有找到那个不变的一,你才可以说,在这个学科这个领域里面,你找到了那个理论的可以信赖的思维模型。
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就是这个学科里面的一,找到了拿才叫这个学科你可信赖的模型。
如果不能找到那个一,永远是在现象层面上的分堆而已。你经验多了就可以分堆,分堆再少没有意义。
简一律不是在现象层面上做减法(横向)
而是破除现象深入本质里面做除法(纵向)
这么多因素里边,你去掉一个因素,这叫作减法。而去掉上面的直接找到下面的那个根,叫除法。
聪明人做减法,智慧人做除法。
简一律是做除法,破除现象往里挖。
第一性原理必须符合简一率。凡是不符合简一率的就不是第一性原理。
3、第一因
第一性原理为什么是“第一”?
宇宙中的第一因就是“奇点”。
第一因必须是动力因。找到动力因之后,上面所有的问题全都找到了,你就不需要解决现象上的问题,你找到下面的第一因就可以了。
找到第一性原理,就像是找到支配事物运动的发动机,第一性原理是自变量,其他是因变量,找到自变量,其他因变量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亚马逊:把所有的资源全部用在不变的事物上,而不浪费在流量上。
我们会有一个流量思维,我们会对流量感兴趣,我们会花钱买流量,而不是把钱花在事物背后那个不变的量上。
芒格说: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古老的守则,它分两步:
①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一性原理)
②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花一点时间,独处一下,想一想你做的这个事,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就叫第一性原理。
本文是李善友混沌大学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