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沧海可耕田(欢迎关注)
1
刘墉先生是知名的美籍华人作家,常以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来反映生活的大道理。他在《把话说到心窝里》这本书里,曾讲过一个身边发生的关于化解矛盾的小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想要在新居后院建一间工具房,于是决定自己手工搭建的,自己买的现成的材料,然后有自己琢磨着拼装,十分费事。
可还没等朋友把那间屋子盖起来,就被他的邻居看见了,邻居隔着墙告诉他,乱盖房子是违法的,要去告他。
朋友听了之后十分气愤,较了真,跑到建管处去咨询,结果被告知建造十乘以十尺之内的房子是合法的,超过了就违法。朋友回去量了一下建到一半的房子,发现是十乘以十二尺的,已经违法了,便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了,盖成了合格的尺寸。
房子建成后,朋友跑去告诉刘墉,说要去告诉自己的邻居,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自己搭建的是合法的,欢迎邻居去告,让他们去出丑。
刘墉听了之后,却劝他的朋友不要这样做,不如换个方式,对邻居说多亏了他们提醒,自己的房子才没有违法,要不然违法了,就得被拆除,就白盖了。
朋友斟酌再三,觉得很有道理,照办了。结果,本来一触即发的矛盾非但没有出现,反而两家人成为了好朋友。
刘墉先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矛盾的产生,源于一时冲动,冷静下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会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
2
沟通中,双方都有情绪,难免会发生摩擦和矛盾。这些摩擦和矛盾,起初就像是星星之火,至于如何发展,是被消灭在萌芽阶段,还是蔓延到燎原之势,取决于下一步如何沟通。
其实一个人有情绪再正常不过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在沟通中合理的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当我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怒气冲天,面临爆发的时候,大部分人的选择是暂时隐忍,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可心胸毕竟没有那么大,最终结果往往是怒气一下子爆发出来,让人猝不及防,沟通也就崩溃了。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在沟通中,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情绪,不要否认自己的情绪。要及时察觉自己内心的小情绪,并小幅度的释放出来,给对方一个信号,如此一来,双方的沟通就变得透明、可预测,潜在的矛盾也就更容易迎刃而解。毕竟,谁都会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互相坦白地表现出来,反而显得很真诚,进而更好的相互体谅,相互理解,沟通起来也就更加坦诚了。
3
值得格外注意的是,沟通永远都是双向的,是两个乃至多个人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好了,沟通就万无一失了。我们不仅要学会控制并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还要妥善地应对别人可能出现的情绪。如果我们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一旦别人的情绪爆发了,我们便会束手无策,乱了方寸,很可能本来已经消下去的火气再次点燃,起到“火上浇油”的反作用。
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在沟通中因为话不投机,或者误会,大发脾气,更不用说是关系稍疏远的人了。当对方发脾气时,我们常常会犯3个错误:
第一个是添油加醋,跟着对方发脾气;
第二个是沉默不语,眼睁睁看着对方陷入抓狂的地步;
第三个是废话连篇,诸如“先冷静下”,“先平复一下心情”之类的看似关心实则毫无意义的话。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也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对方的情绪,我们必须参悟“感同身受”这个词,把握好“中庸”这个度,不偏不倚。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做到感同身受,考虑对方的真实想法,进行疏导,让对方明白,我们是可以真正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感受的,恰似水银泻地一般,把对方的脾气消解。很少有人能够在发脾气时保持理性,因此我们的疏导,并不是一味的顺着对方所说,一味附和,而是要冷静地重复一遍让对方的事情,让对方明白自己是理解他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对方因为我们这一方做错了事而发脾气,这时,我们可以复述一遍这件事的经过,表明我们确有错误,然后再进行劝解。
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陷入对方的处境无法自拔,不能过于“感同身受”,结果让自己也掉入坑里,帮着对方一块发牢骚。这无异于帮倒忙,非但不会让对方消气,反而让自己也生一肚子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对方的脾气进行心理隔绝,不要被对方的困境所影响到。
这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话语和牢骚中,分析对方反复提及、强调的内容,,寻找高频率词汇,并找到令对方发脾气的原因点,在心里把自己的感性与这一点隔离起来,就可以冷静地对待。比如对方在抱怨中反复提到“公平”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确定对方的发火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公平,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先把自身不公平的经历和理解隔绝起来,避免让对方触动自己,引起火气,再对症下药,有目的地疏导对方。
4
我们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和处理,并妥善地应对对方的情绪,加以引导和疏解,才可能把矛盾消灭在襁褓之中,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样的人,谁不愿意与其交流呢?
我是沧海可耕田
一直坚持走心
一直坚持与众不同
喜欢的话,就点个️,加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