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小画家还是大名家,能画出的精品总是少数,而时有败笔废稿则是常态。有画家曾总结自己的创作感悟说:精品为偶得,画残了是常事,留下最多的基本是很普通的画作。
还有画家则把自己的画作分为三类,一类是少之又少的精品,算得上有收藏价值,但这种画一般不会轻易给出去;还有一类画较为普通,但也还过得去,算是拿得出手的作品;
最后一类就属于纯粹的应酬之作,连作品也不算,画出来的权当是商品而已,卖掉之后有时候自己都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画的。
可见,对于一个画家而言上品的好画总是难得,而下品之作则屡见不鲜。但是对于收藏者来说谁都只想拿到他们的精品,毕竟败笔之作也没多少收藏的意义。
齐白石虽然贵为一代画神,但在他的一生当中同样是精品少废纸多,据他的学生和子女回忆,齐白石的画室里面有一个柜子专门放精品,有一个柜子则专门放普通的作品;
应酬之作则基本是堆在画案等人挑选,或者一画出来就给前来买画的人拿走了,不会放到柜子里面去。
而那些画残了的废稿最多,这些画实在拿不出手,就全部塞在画案之下,每过一段时间就当成火引子给烧掉了。
所以当时有经验的藏家到齐白石家取画,绝对不会要摆放在画案上的那些画,而是要挑那些柜子里面的好画,当然,要让齐白石打开柜子任你挑画,价格自然也就不能按照通例行事了。
不过呢,有时候拿到那些画残了的废稿,也有可能翻转成最有价值的“神作”。比如齐白石有一幅漏洞百出的画作,如今却是卖出了两千万的天价来。
这幅被齐白石画残了、本应成为废稿的画,却被专家誉为是“神作”,不仅没有因为水平拙劣漏洞百出而被烧掉,反而是成为了收藏者心中最为顶级的艺术品。
这幅“神作”就是齐白石九十三岁那年所作的《福禄图》,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批画作之一。
由于年事已高,尽管当时齐白石的神志仍然清明,双手却已经不太受大脑的控制,手抖不停拿笔不稳,但老人的画兴未减,总是嚷着要画画。
这一天,画兴又起的白石老人又吵着要起身作画,陪在床边的李可染于是扶他起身来到案前,又替他磨墨裁纸准备妥当,把蘸好墨水的毛笔递给了老人。
齐白石勉强接过毛笔,却一直抖个不停,只见他强打精神定了定手中的毛笔,就往宣纸上行墨。
李可染一看,老人原来是打算画“福禄”——也就是画葫芦,马上又给他调了藤黄,不一会又画出了两个大黄葫芦。
但是,因为老人的手实在是抖个没停,画出来的葫芦都走了样儿,而且有的葫芦还画出了个大洞来,等到勾藤蔓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气若游丝的感觉。
李可染不敢吭声提醒,但等落款的时候齐白石却突然顿了一顿,怔怔地望向李可染:“九十几啦?是九十八吧?这个九要拐哪边写?”
原来,老人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岁数,也有些记不清“九”字的写法是哪边有拐了,在李可染的提醒下终于把款落完了,再一看,那个“岁”字写得也有点问题,但李可染也没有再说,赶紧扶着老人躺下来歇着了。
这幅漏洞百出的《福禄图》,放在平时,一定是被齐白石塞到画案底下最终拿去烧掉,但李可染看到老人几乎已近弥留,能画成这样也是难得,于是叫齐家后人把这幅画好好收起来。
不过,也许是齐家人觉得这幅画实在是不成样子,和齐白石留下来的其他画相比,这幅画实在是让人看不上眼,后来可能随便收了一点润笔费就把这幅画给了别人。
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有人把这幅画送到了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又找来了几位艺术评论专家,要他们在拍卖之前给这幅《福禄图》“包装包装”。
于是,这幅漏洞百出的画作就成为了“神作”,专家称这幅画是齐白石最有境界的神来之笔,并且咬定这幅画才是白石老人最后一幅作品,推翻了此前齐家儿女表示老人的绝笔之作是一幅牡丹的说法。
最终,这幅漏洞百出的《福禄图》顺利在拍卖场上创造了两千万的纪录,把这幅画评论为“神作”的专家,成功地把最差的画卖出了最高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