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关于教育,专家们已有完整的教育理论,有深层的教育探讨。今天,我只想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来说说我所看到的教育现实,以及我认为的一些教育误区。
一、 家庭教育的误区。
1.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情结。有的父母自己很优秀,认为孩子理所当然要比自己更优秀;有的父母自己这一辈子不得志,把所有的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指望打个翻身仗。
如果孩子的确很优秀,学习不吃力而且愿意学,那家长的做法无可厚非。可现实中,很多孩子被父母沉重的期望压得透不过气来。有的孩子想要好好学成为父母的骄傲,可是他们不论怎么努力,总也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标准。这种情形下,孩子会对自己失望,感觉沮丧,进而丧失自信乃至厌恶学习;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不坏,虽然继续坚持,可父母看到的是他们的平庸而不是坚持。
很多父母都忘记了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怎样的心态。优秀的父母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当年勇”来说事,适当的说说起到激励作用,说多了就使孩子压抑甚至厌倦。不如愿的父母不要“父债子偿”,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能够出人头地最好,像你一样还是平庸的人也不要长吁短叹。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他们觉得压力很大。如果压力不能转化为动力,或者压力大于动力,孩子的心理平衡就会倾斜,严重的会扭曲。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准确的期望值。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情商等有正确的了解后,再给自己的孩子一个适当的期望值。“麻雀变凤凰”的概率近乎零,强迫“麻雀”变“凤凰”,只能得到一只傻“麻雀”或疯狂的“麻雀”。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做一个快乐的“麻雀”!
2. 要求和指责多于交流和欣赏。父母对孩子应该有明确具体而且持之以恒的要求,但要求不要太繁琐;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错指责,必须建立在促其改正的基础上。如果让孩子能够接受你的要求和指责,就离不开交流和欣赏。而且交流和欣赏应该多于要求与指责。
多和孩子交流,让他明白你对他的要求和指责是善意的合理的。
有的人认为这是废话,哪有父母不是善意的?害自己的孩子不成?其实不然,有时候孩子的心里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父母要求多,是为难自己、不喜欢自己。所以做父母的和孩子沟通要耐心:要求你这样做是因为什么,指责你是因为你哪一点做得不好。等到孩子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他的过错后 ,进而建议他如何做。有的父母会用命令与征服的方式,短期效果可能明显,时间长了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到后来就压不住了,后果反而更严重。
欣赏是另一种有效的方式。
我们的很多父母不习惯欣赏孩子,或者是欣赏的方式不对。我们从小被教育谦虚是美德,所以在外人面前不好意思夸自己的孩子,有炫耀之嫌;在自己家里不敢夸孩子,怕他翘尾巴。我们即使欣赏自己的孩子,也会放在心里或者表露在一些细节上。被父母欣赏会使孩子更自信,在学校表现更积极主动。将来,自信会使他比别人更能抓住机会。
展示你对孩子的欣赏吧!用语言说出来,用喜悦的表情、用爱抚的动作、用激励的眼神,使他们感知父母的欣赏。当然,欣赏要针对具体的方面,例如他今天主动做了一些家务,就要欣赏他的懂事和责任感;他考试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进步很大,就要欣赏他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欣赏也要有度,不要什么都夸,应该做的不夸,做好了才值得欣赏。
二、 学校教育的误区。
1. 忽视学生的个性,过多强调共性。
目前的学校教育很多是“一刀切的成品化生产”,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特质。我们对学生的个性关注度不够,有时候甚至是压抑。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单一化,缺少创新思维;也造成了人才种类的单一化,发明类、艺术类人才及一些特殊人才偏少。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过分强调应试教育造成的,学校教育要加强关注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是古训,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些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
2. 教育的功利化明显。
重教学轻育人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现象,究其原因是被考分所逼。重教学是对的,因为要培养人才;但育人也要齐头并进,不能做“老二”。育人的意义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育才重要,育合格的人也重要。教育应该是“化育万物”的春雨,高大的树木、低矮的灌木、小花小草都应该同享雨露。有些孩子不能成才,但不能忽视他们成“人”的权利。这件事很重要,一方面它关系到很多家庭的希望和利益,另一方面它关系到未来的犯罪几率。不是怂人听闻,培养合格的人就是减少社会犯罪率。
3. 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不够。
团队的力量能激发个人的力量,是因为团队的荣誉关系到每个团队个体。举行学校运动会时,那些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合力最大,总是拔得头筹。而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往往是学习气氛浓厚的班级,所以有必要培养集体荣誉感。而现在学校里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少,学生能够从中体会集体荣誉感的机会极少。这种教育的欠缺或不足,不利于今后团队精神的培养。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学校和老师不断反思,发现错误加以改正;不断学习,探索方法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