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是个滴辣不沾的人。那时候的我,吃个夫妻肺片会被辣得胃疼,更别说麻辣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麻辣小龙虾了。此外,从小到大吃惯的淮扬菜系注重原味和食材本身的鲜香,这让我很鄙视通过疼痛来麻痹味觉的辣味菜系。
上大学后,身边天南海北的同学多了,我才发现原来这世上不吃辣的人是少数。由于重油重辣的菜系做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湘菜川菜馆子满地都是,同学小聚也喜欢去吃烧烤或者串串。我不得不开始尝试辣口味。然而面对火锅上的红油和烧烤肉串上的辣椒粉时,我还是必须手端一杯冰水,涮去大部分辣味后才能勉强下咽。辣味从口腔开始燃烧,一路顺着喉咙烧到胃里,我往往都是辣到满脸通红,话都说不出来。
去了香港后,中餐馆相对内地少了很多,室友湖南妹子不忍对湘菜的思念,每天下厨房开火,亲自做出家乡菜的感觉。她擅长各种川湘系家常菜,手撕包菜、干煸四季豆、小炒肉、辣子鸡等等手到擒来,而我往往是在旁一边被爆炒辣椒的气味呛得咳嗽不止,一边被各种香味馋得口水直流。室友嫌我不争气,曾经认真的对我说:“你知道辣度有定量的标准吗?你的吃辣等级是五。”我心想,也不算太差啊。于是我问她:“那你的吃辣等级是多少?” 她淡淡地说:“一百万。”……
好在我也不负她望地进步了。从第一年的只能接受一盘菜里只放一颗干辣椒,到第三年的一盘菜里四五个干辣椒,我在室友的锻炼下吃辣能力越来越高。室友感到很欣慰,不那么鄙视我以及我代表的不吃辣群体了。“这才像话。”她说。
于是,后来我膨胀了,我甚至敢要求烧烤摊师傅或者麻辣烫师傅“多撒点辣”了。
我偶然发现,辣条是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食物。我发现辣条有三大优点:1. 美味,2.耐嚼,3.解压。第三点很重要,是我无数次实践证明过的真理。
我曾经在很多篇记录我在香港生活的文章里提过,读博真的是很苦逼的经历。实验做不出来,论文写不出来,甚至课题项目做不下去,感觉毕业无望前途无望的时候,辣条拯救了我。
那时候我满大街的超市找辣条,奈何香港这小破地方零食偏爱进口,物美价廉的辣条竟然几乎看不到。在烦躁的时候我尤其想念辣条,所以偶尔周末去趟深圳也一定会去超市买好多包。
某一年生日的时候,我收到来自大学死党的一个包裹,里面是几十种口味的各种辣条。那时候的我简直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认定此生至交。
这个习惯被我毕业后带到了魔都。工作苦闷憋屈的时候,就会去街边便利店买包辣条,来不及回到家,站在店里就会一根一根慢慢吃,在弹牙的辣条在口腔里弥漫开那股熟悉诱人的辣味之后,心里就豁然开朗了。
我偶尔还是会吃辣到胃疼,吃到隔天脸上爆痘,或者吃到口干舌燥嘴角上火。很羡慕川妹子们怎么吃辣都水灵的皮肤。
我也会偶尔在上海同事一手端冰水涮烤串的时候,心里暗暗鄙视一下:呵,你们这些不吃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