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男人对苹果手机Siri说“唱PPAP”,刚开始Siri不唱,傲娇的很,后来男人说,你再不唱我换三星了,Siri立马就唱了。众网友齐呼“太智能了”。我后来也试了一下,Siri二话不说,立马开唱,有趣的很。
你看,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没有互联网,我们就没有这样的乐趣。
交互性,超链接,可检索,多媒体——互联网的所有这些特点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我们无须起床下地,无须另外开机,就能够在阅读、收听和收看之间自由切换。
几个世纪以来,围绕技术在文明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探索和争论。他们分为两个阵营,一种是“技术决定论”。在他们看来,技术进步是人类无法控制的独立力量。甚至说,人类的作用不过是制造越来越精密复杂的工具,像蜜蜂授粉一样给机器“授粉”,直至机器发展出自我繁殖的能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另一种观点是“工具主义者”,他们相信工具是中立的人造物,完全屈从于工具使用者有意识的愿望。我们的工具是用来实现我们目标的手段,它们没有自己的目标。
以上两种观点,是涉及关于人类本性和命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类终将被工具所取代,一种认为人完全能主宰工具。那么,现实世界人类的表现更倾向于哪个观点呢?
这又要从人类的大脑开始说起。
我们的神经元,与其他人体细胞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之处。神经元有一个中心内核,称为细胞体,负责执行所有细胞共同具有的功能。不过,神经元还有两种触须状的附属物——轴突和树突它们负责发送和接受电脉冲。神经元被激活时,一个脉冲流会从细体传到轴突末梢,在那里触发化学物质的释放,这种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流过接触屏障——我们现在叫它突触,并附着在相邻神经元的树突上,在那个细胞上触发一个新的电脉冲。正是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之间的流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才得以有沟通,从而引导电信号沿着细胞之间复杂的通路向前传输。思想、记忆、情感,所有这些全都来自神经元之间发生的电化学性质的交互作用,居中调节的正是突触。
说了那么多,简单点就是人脑尤其是神经元之间的接触屏障会因为人的经验而改变。
这代表了什么呢?
随着脑科学的持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人类大脑具有可塑性。而且还揭示出了更多的东西:大脑的可塑性并不限于大脑皮层中掌管触觉的躯体感觉区域。可塑性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所有的神经回路,不管涉及的是触觉、视觉、听觉、移动、思考、学习、理解,还是记忆,实质上都得服从变化的规律。今天,科学家们用一句被称为“赫布法则”的名言来总结神经可塑性的本质:“一起发射信号的细胞会连接到一起。”
这就意味着:技术一直都在塑造我们的大脑。
那么,互联网让我们的大脑发生了哪些改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增加,不断减少的是人们用来阅读印刷品的时间,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变化尤为明显,图书也是一样。在四种主要的个人化传媒当中,印刷传媒现在用得最少,远远落后于电视电脑和广播。在网页上拖拉滚动条或者点击鼠标所涉及的身体体动作和感官刺激与捧着图书阅读的情形截然不同。研究表明,阅读时的认知行为不仅涉及我们的视觉,而且还涉及触觉。阅读既要看得见,也要摸的着。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类的阅读习惯。
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 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超链接也改变了我们的传媒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链接就相当于文本当中提示、引用及注释的变种,而这些内容一直都是文档中的普遍要素。超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相关文本之间跳来跳去,而不是持续专注于某一文本。超链接作为导航工具的价值与它导致精力分散的弊端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我们对任何文本的关注都变得不堪一击,转瞬即逝。正如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所说:“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片断化的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对互联网的使用涉及许多似是而非的悖论。其中,必将对我们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就在互联网向我们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时,立马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互联网的强大威力给我们的神经结构带来的不是轻微的变化,而是根本性改变。其关键就在于每次学会一项新技能或者练就一种新能力,我们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都会发生相当程度的改变。
而互联网恰恰使让我们丧失了对阅读的吸引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郝振省在2011年指出,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韩国每人每年大概是11本,法国8.4本,日本是8.4到8.5本左右,美国读7本,但他们也有大概4成以上人不读书。而将中国人读的纸质和电子书加起来,2011年有5.77本。他坦承差距还很大。
到了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纸质图书阅读量加上电子书阅读量为7.84本。
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自己“思考”起来。我们要从越来越简化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学会深层次的思考。而我们的“思考”更多的源自对图书的阅读。这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佳途径,也是促使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源头。
我们要做的是互联网的主宰者,而不是奴隶。
以上内容参考自《浅薄》,尼古拉斯.卡尔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