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读书时代,我有一种本能,看到比较美的句子,会有想要抄下来的冲动。
有时候翻翻,都会觉得美的不行--作者怎么能写出这么棒的语言。
后来,不怎么看书了,这个习惯也落下了。
最近一年,开始断断续续看了些书。
但好象笔记,一直都是我很头疼的,不太会写。
最近在看的奥野宣之的这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给了我一些新的想法。
我以前读了些书,但收获寥寥。
是因为我,把读书和笔记分开了。
把笔记和感想分开了。
把笔记做完后,仍开了。
(二)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一种读书笔记的方式--“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第一步就是,写上六位数的日期,内容要用大一些的字体,写得越清楚越好。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还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
接着,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之所以把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这个笔记的方式跟我读书时的方式有点像。
当然,我当初更多的是摘抄,没有自己的评论或感悟这一块。
(三)
我们常说要主动阅读。
除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
我想读书笔记应该就是一种选择。
并且比在脑中想,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脑中的思考落在纸上,让我们看得见自己脑中在想些什么,而且在写的过程中,何尝不是一种整理呢?
当然了,我现在在想,以前其实也做过一些读书笔记,但最后都没有坚持多久。
最重要的应该是因为与我不合适。
读书的主体是我。
做笔记的主体是我。
最后要去翻阅的依然是我。
所以,为什么我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觉得舒适的方式来呢?
这大概就是从这本书里另外的收获了。
写笔记,好看不好看,什么形式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能记录下去,重要的是我能够从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
读书笔记要产生价值,最重要的一环,应该是“重读”。
重读一本书,可能很多人没有这样的心境。
但重读一次读书笔记,工作量小,而且收获也不小。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读同样的笔记。
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重读这本书,坦白说,我还是有不小的收获的。
接下来就是坚持去做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