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过六一,年年有不同。那就是孩子都长大了,大人却不想长大。
那一年,S.H.E演唱了一首《不想长大》,2006年这首歌曲还获得了TVB8金曲榜颁奖礼金曲金奖、新城国语力颁奖礼新城国语力歌曲奖等奖项。
想想,我们是有多不想长大呀!
当年的小丫头们,现在嫁为人妇,成为母亲,不想长大也已经长大了。
有的大学发起了“集童年照片,再过一次六一”的活动,呼吁在校学生拿出小时候的照片与现在的做对比,回忆童年。活动主办者陈婉婷介绍说,这次活动获得了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女生更踊跃一些。“现在大学生喜欢怀旧,喜欢让自己显得年轻。希望这个活动给求学在外的游子一些节日的陪伴。”
海外的留学生们也喜欢过国际儿童节,通过逛街、购物、吃饭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还会在儿童节互赠礼品。
其实,年轻人蹭“六一”过节,某种程度上是有游戏的成分。年轻人“不想长大”的心态和中年人“不想变老”的心态一样,是转变社会角色的正常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Lynne Namka指出,当今文化背景下,我们都在鼓励孩子去获取他们能得到的一切东西,因此,很多时候孩子觉得他们理应得到所有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去考虑他们的父母的经济压力。抱着这种心态,不论父母如何满足孩子,总有让孩子失望的一天。
所以,我们建议家长,这样买礼物:
1、不要制造惊喜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相比较成年人对惊喜的热爱,孩子更喜欢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父母应提前告知孩子什么样的礼物无法得到,他们该期待怎样的失望。
2、 让“失望”变成健康的一课
小孩子需要亲身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望才能逐渐成熟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实践中体会如何面对失望情绪对孩子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有好处。过去几十年中全世界儿童学家反复验证过的棉花糖实验也明确指出,能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普遍有更高的成就。
3、 聆听孩子们的“为什么”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孩子玩具选择的专家Julie Creighton指出,与其问孩子想要什么,不如问孩子为什么想要这样礼物。孩子想要的很多时候源于电视媒体的广告效应,周围小朋友的攀比效应。但如果父母能够静下心来聆听孩子到底“为什么”需要这样礼物,父母就能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需求,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或者买,或者一起动手制作,或者,选择作用相似但价格便宜的其他产品。
4 、分享自己的“为什么”
当父母的不需要时时把自己塑造成百毒不侵的权威形象。相反的,与孩子分享自己无法满足他们愿望的原因很可能拉近亲子关系。例如,诚实的告知孩子家庭的经济压力,给孩子一点儿钱(不要太多),让他们去商店买玩具,他们就有机会体会到在经济压力下做出选择有多么艰难,从而更加理解父母。而且,在孩子失望的时候分享自己儿时得不到想要的礼物时如何应对失望情绪,借机为孩子树立好的情绪调节的榜样。
5、 强调分享与感恩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就是孩子的,当父母的就是应该把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因此父母给的慷慨,孩子也接受的泰然,而“感恩”二字完全不在家庭字典中。
在实践中,父母与孩子交换礼物可以是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表达自己谢意的一股动力。而且,鼓励孩子讲注意力转移到为别人制作礼物并分享节日的愉悦,可以在灌输分享理念的同时,迅速的降低孩子的失望情绪。
祝大家有个愉快的六一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