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豆 家庭教育工作者,生涯规划师
父母是孩子出生到成年之前最重要的照顾者,为了避免孩子在身体上受伤、在经验上受挫,很多父母愿意总结出来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和孩子分享,便于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样做,本来没有错,但是看看这样几个场景,不知道你是否熟悉:
朋友A,因为自己结婚太早了,现在觉得不该听父母的,年轻就应该好好玩,他下一句话就是“以后我肯定不让我孩子早结婚”……
朋友B,因为自己学的专业不是那种专业性很强的,是管理类,他觉得自己工作起来没有优势,下一句话就是“以后我肯定让我孩子学习专业性强的,我要让我孩子做精算师”……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一员。
因为我父母对我要求比较严格,自己以前学习压力很大,我的下一句就是“我希望孩子简单快乐就行,我不希望他在学习的压力下紧张痛苦,我愿意他就做路边鼓掌的人”……
你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限制孩子?
这些你觉得自己有的痛苦,就马上要限制孩子的想法,让我反思:我们为了让孩子避免遇到自己遇到的问题,马上指给孩子一个相反的方向,就是对的吗?这种爱,是不是也是另外一种害呢?
其实,细想起来,你指的那条道也还有其他问题:结婚晚就一定好吗,如果孩子很早就确定了适合自己的伴侣呢?学习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学科,就一定适合孩子吗,如果孩子不善于这类学科呢?一个朋友对我说:你不要马上决定你的孩子要做“鲜花掌声中的人”,还是“路边鼓掌的人”,你要先问问孩子!可能孩子就希望争取第一,你非要人家平凡简单!
之前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位妈妈,从小到大,一直不让女儿远离自己,为此,女儿甚至放弃了去异地读大学的机会。每次女儿外出,妈妈就打电话催促回家,如果女儿不尽快回来,妈妈就用自己病了或者爷爷病了骗女儿回来。现在女儿22岁了,就连和男朋友外出,妈妈都跟着,女儿说他们过了一个三个人的情人节。听到女儿的诉苦,妈妈也理直气壮地说,她怕孩子回家晚,天黑太危险;她怕孩子去外地读书,毕业找不到工作……妈妈多次重复一句话:我是为她好,她长大就会明白!
可是这位母亲不知道,她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各种体验,她理解的帮助孩子,实际上是在限制孩子,女儿长多大都不会明白自己独立生活是什么滋味!
作为父母,我们本能就负有一种责任感,让我们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问,有人问:如果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要我们父母做什么呢?但是父母的教育,不等于把自己生活的经验和想法完全强加在孩子身上。
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如何把握开放自由和教育规范这个度呢?
0-6岁 做孩子体验的保护者,不是替代者
孩子在学龄前,父母时常觉得孩子不了解外面的事物,尝试会有危险,于是容易“替孩子成长“:
因为怕孩子吃饭会掉饭粒,于是我们就一直喂孩子吃饭;
因为怕孩子玩水会着凉,于是我们就一直不让孩子在下雨天外出;
因为怕孩子和同伴发生争执受欺负,于是我们就替孩子担当裁判,解决问题。
你可知道,这样就减少了孩子的体验,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觉得自己都是做不好的,他自己很难像爸爸妈妈一样娴熟地使用筷子,窗外的雨滴只是妈妈口中的病原,和同伴争吵,自己只能靠爸爸妈妈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作为保护者是什么样呢?
有一次,我陪外甥女在家附近的公园玩,那里有一些运动器材,一会小家伙就走上一条有点类似平衡木的横杆,这个杆比较高而且窄,我看她摇摇晃晃上去,赶紧跑过去抱住她,嘴上说:宝贝,快下来,不要摔倒!侄女有点不高兴地说:我没摔倒!我才意识到自己也是在做孩子成长的替代者,而且我用嘴说杆子太高,孩子是永远体验不到的。于是,我向侄女道歉,我允许她再次尝试,同时一直在边上护着,确保她不会摔倒,就这样,她偶尔用手扶一下我的手,平衡感超强,来来回回走了几次,一点没事,她也开心又兴奋,其实自信和成就感不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的吗?
这个时期,家长容易很紧张,比如怕孩子被热水烫伤,怕孩子被厨房的炊具划伤,家长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确保孩子基本安全的情况下,做好孩子体验的保护者,而不是替代者。
7-12岁 做孩子学习的引导者,不是领导者
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是孩子从自由到规则慢慢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让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孩子不听话,坐不住,写作业拖拉……其实这个阶段,孩子需要适应的时间,家长因为心急,常常做了孩子的领导者,而不是引导者,就写作业这一项,家长就常常焦虑不安——放学问作业情况,吃完晚饭陪孩子写作业,孩子写完要监督、检查,结果是自己累得不行,孩子还不领情。
其实这个阶段,如果我们一直做孩子各项事务的领导者,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在替父母完成任务,写作业、学艺术,都是父母的事情,慢慢没有了内在的动力和为自己负责的意识。
有一位妈妈,儿子三年级,经常忘记拿作业回家,以往的解决办法就是妈妈发火一通,然后替他去学校拿,但是这次妈妈决定让孩子自己解决,开始儿子也是着急求助,后来见妈妈这次真的不会替自己拿,于是就自己回学校拿了。后来妈妈问孩子以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要怎么解决,孩子说:以后把这件事记在本上,放学前检查一下,不会忘了。
当你学会引导和放手,孩子才能学会主动和动手;当你不再做孩子的领导,孩子就会做自己的主人。
13-15岁 做孩子成长的朋友,不是长辈
初中生这个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加强,很多家长还没有适应孩子的独立,习惯简单用”叛逆期“来概括孩子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的很多行为。其实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已经减少很多,我们不应该再期待用父母的权威命令孩子,在身高上,这个年龄的很多孩子已经高于父母,在心理上,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
有一位青春期的孩子,不想去上学,妈妈问其原因,竟然是因为脸上长了几颗青春痘,孩子觉得太丢人,不想见同学和老师。这位妈妈知道原因后,很不以为然地说:谁看你啊?!
我们想想,如果是初中的我们,会不会也有同样的心情呢:我们会不会因为脸上的青春痘不想见人?会不会想要用点小心思在自己的服饰上,期待自己与众不同?会不会特别在意老师、同学等人的评价?
这个阶段,孩子最容易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懂我!其实,父母和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孩子的朋友,回到孩子的年纪和他对话,请不要总以长辈的身份,不停地叨唠和指责。
16-18岁 做孩子选择的信息提供者,不是决策者
高中,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高考,除了学习成绩,孩子还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未来的学校和专业,这会让很多家长和孩子迷茫,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孩子对内探索不够,简单来说就是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特长、优势等;另外一方面,孩子对外探索不足,也就是对大学的专业、未来的职业都不是很了解。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家长就容易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孩子:我当年学的专业有什么不好,你一定不要选,你表姐现在在金融行业工作不错,你直接选金融专业就行;也有的家长对未来行业的各种方向,也不是样样精通,不会武断替孩子决策,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帮忙。其实这个时期,是孩子认识自己、探索外界一个特别好的机会。
比较适合的做法是,家长在这个阶段,陪孩子一起探索。具体怎么探索呢?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专业访谈“——找到想了解的专业或者相关职业的人,问一下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关的就业方向、职业的情况等……如果没有认识相关人士,也没关系,就和孩子上网查、咨询老师,现在信息这么丰富,总可以进一步“揭开专业和职业神秘的面纱“。
这个阶段,请做孩子的信息提供者,而不是决策者,这样才是孩子开始完全独立的第一步!
不要把孩子当作另一个你
父母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会做孩子的保护者、引导者、朋友、信息提供者,其实,一生都在做孩子成长的影响者而不是改变者,如果用一个化学公式比喻的话:
╳:父母的意识+孩子=父母理想的孩子
√:孩子=他自己(在父母正向影响下)
父母不是反应物,只是孩子某种行为的催化剂。孩子不是我们人生的续集,我们也不是孩子人生的前传,不要把孩子当作另一个你,请让他去体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