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则消息:国际数学大赛中国选手“全军覆没”。
在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第15名。
突然间这条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毕竟中国人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学习特别好,经常凭借学习成绩在国外大学拿奖学金云云。
接着参加此次比赛的中国队领队出来解释:“本次参赛阵容并非最强,主要以锻炼为主,但的确暴露了学生短板。”
而后很多网友提出此次比赛成绩不佳或许与奥数禁令相关,查了资料才恍然发现原来奥数已经从2001年就逐渐被禁止训练了。
数一数手指头,好像当年本学渣参加奥数训练班的时候大概也是2001年前后,具体是哪一年早已经记不得了。
现在脑海里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像。小学的时候因为成绩还算可以被选去参加奥数班,训练的内容好像都是一些鸡兔同笼或者一辆车先开,一辆车追的题目,也有那种复杂的图形数有多少个三角形的题目,感觉就是提前学习一些高年级的数学知识。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继续参加了,对,就是打死也不承认自己是被淘汰的。而后似乎奥数慢慢地没了消息,至少学校几乎没了奥数班这种设置。
等到中考结束之后,本学渣参加一所高中的独立招生考试时,再次重温了当年参加奥数培训时的感受,又是相当酸楚的滋味。
那场考试的数学题目几乎全都是高中的内容。作为一名循规蹈矩、死读书的初中生,考场上困惑了一个多小时,表示题干都看不懂,就胡乱填了些答案就交上卷子了。
可想而知,既没有天赋准备也不充分,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嘞。
到后来呢,大家都要面对高考了,有些优秀的同学则凭借各种竞赛的获奖,保送各大高校。
这些竞赛说白了跟奥数的性质也没啥区别。
所以自2001年以来颁布的奥数禁令,这项措施好像也没落到实处发挥什么作用,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工作以后,身边很多长辈闲暇之余的话题都是关于孩子的。其中最多被提到的且家长最感兴趣的就是给孩子报了什么学习班,这个报了数学班,那个报了物理班,他报了化学班,她报了英语班等等。
当时有点纳闷,就稍微询问一下长辈们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才上学习班吗。
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样,家长更多的是想让孩子学得更多,甚至提前学习一些知识,不仅仅满足于现阶段的课本。
感觉如今的孩子比当年的我们累多了。
尤其发现怎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拉着拉杆箱上学,听说是因为课本、练习册太多太重了。
竞争、对比、比较在如今的社会比比皆是,而有个节目把这一现象几乎做到了极致。
那就是《最强大脑》。
一开始的100名选手赤裸裸的排名以及个人介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沃顿商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名校优秀学子纷纷登场,有些人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有些人身背几项专利,他们在聚光灯下的比拼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
之后激烈的比赛,有身居高位的选手发挥失常,有末尾选手逆风翻盘,再之后中国队对战国际队,这不都是大家最爱看的桥段吗?
整个节目就是个大型的奥数比赛,既选拔优秀,同时娱乐大众,观众依然津津有味地赞叹吹捧,也为强者拍手叫好。
而回看国家十多年前颁布的奥数禁令无非是想为孩子们减轻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转型的时代,读书也是很多家庭改变现状,改变未来的唯一选择,那么变得优秀成为精英就成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憧憬。
所以无论禁令存不存在,总有其他相似的方式来替代它,只是名目不同罢了,而可怜的孩子们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可能比以往更加艰辛,毕竟过往已经有无数立在身前的榜样,鞭挞着他们去跨越,继续负重前行。
客官,一起解题吧
顺便点个“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