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虽未受过更高的教育,但在他的言谈和处事之中,可以看到对读书人的崇拜。村里有位年长些的老人,私塾念得很好,经常说话带一些文词,细想也很有道理。从小父亲就经常用他的故事,鼓励孩子们要多读书。书里什么都有,你想要的都在书里,要想走出去,就要好好读书。那个年代,附近几个村子能出一个大学生可算得是奇迹,大多初中未毕业就回家自谋职业。在父亲心里,不论家里条件如何,孩子上学是第一要事。不论家里多困难,只要说买书,他从来不拒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从书里乖。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诗》(宋真宗赵恒)
多年以后,走上讲台,理整讲义时,看到这篇古诗,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这首诗虽有些功利,却也是句句在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今也被众人传诵。那个年代能读书,很多人都是坐在冬天漏着风的教室里,用一句很虚也很现实的古语激励自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能从落后的农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唯一的路,普通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这条路付出再多,他们都认为值得。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每次搬家总有一些书没处存放,不舍丢弃,带回家里,不论什么书或资料,父亲都默默地收拾,保存妥当。对书或者文化的亲近感,是大多没有机会读书,作为父母望子成才最实在、最真实地心理期待。
人从书中可以学到知识技能,也能汲取前人的生活智慧和经验教训,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成熟、干练起来,不再做那些幼稚冲动的傻事。其实,每个人的父亲,都是一本书。只要是用心去发现,品味,其味无穷,且不说吃过地“盐”、走过地“路”的故事。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着父亲的故事。在成人世界里,你是父亲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亲,很多事,年少不理解,读懂时已非少年。
与兴趣相投的友人聊天,从孩子教育上,不经意谈到了关于父亲的话题,他的父亲因病过早地离开了,到现在他也不认同这个事实,一直告诉自己,父亲还在老家,回老家时,父亲到外地去了,父亲是他做事的支柱、动力。面对的一些困难,常想想父辈们曾遇到有困难,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说到情深处,二个大男孩,眼眶里噙满了热乎乎的东西。
父亲这本书,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你是这本书里的主角,书里的故事值得回味隽永。“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身处江湖,很多的时间我们都在与陌生的人在打交道,对与我们最近的人,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光阴不待人,有空多陪陪,有空多想想。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孩子的“书”。“不怕做过什么,怕的是将来后悔没做什么。”
人从书里乖,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尽物性,尽人性,尽天性,尽就是顺,顺物性,顺人性,顺天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2019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