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阿拉斯加 道尔顿公路 死马 输油管线 北冰洋 石油基地
人这一辈子,几人能有机会到北冰洋,俺得去瞅瞅……
那是一条死亡之路,BBC《世界最危险的公路 (1)》首推的是它,NBC《美国最艰苦的工程 (2)》选中的是它……
那是世上最惊险刺激的路,是极客一生必走的路……
【此篇较长,约6800字,都是万进难忘的经历,难舍的文字。没有细节的照片缺少质感,没有细节的记忆难免平淡。】
(一) 身随心动
既然横穿了加拿大,不远万里来到遥远又神秘的阿拉斯加,北冰洋那么近了,总得去看看吧。
出门前,已下定决心,想走遍那里的国家公园,想走到北冰洋岸边。做功课的时候发现,阿拉斯加的绝大多数国家公园根本不通公路!
除了最大的两个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和费尔班克斯(Fairbanks),以及附近的几个小镇,还有通往加拿大的公路外,大多数城镇也不通公路,像“陆上孤岛”,遗忘在荒原里,包括首府朱诺(Juneau)、最北的城市巴罗(Barrow,现改名为Utqiaġvik)。
这让万进很诧异,也很沮丧,走遍所有国家公园的愿望要泡汤。
万幸,还真有一条公路通往北冰洋,叫道尔顿公路(Dalton Highway)。
咋一听“Highway”挺高兴,以为是“高速公路”。甫一抵近,傻了眼,原来是一条布满了泥坑的土石路,极地极端天气下的状况根本不敢设想。
而且多数资讯只寥寥数语展示了一下道尔顿公路起点附近的路牌,稍远一点的,也才讲到了半途的寇德福特(Coldfoot),大多描述和视频给人以“惊悚、恐怖”的感觉。Cold foot在英文里本来就有“临阵退缩”,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的含义。路的尽头是一个叫“死马”(Deadhorse,戴德豪斯)地方,在北冰洋岸边,鲜有游客提及。
也是啊,毕竟要深入北极圈直抵北冰洋,哪里会有平坦的通衢大道,自然是艰辛冒险,不能够舒适安逸。
至于全路的状况,普通游客到底能不能抵达,必须开什么样的车,配备什么样的装备,沿途燃油补给怎样,食宿条件如何,万一遇险了怎么送医救援,等等信息,几乎找不到。
直到在美国土地管理局(BLM)官网上搜索到一份文件《道尔顿公路游客指南》,才算终于找到了可信的权威资料。
它开宗明义地写道:这是一条“终极冒险的路”,崎岖、粗糙,一条并非民用的工业道路。行驶在这条极北的道路上,将遭遇真正的风险和挑战。所有车辆都必须采取极端预防措施。
有意思的是,随后它又说:这条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穿越阿拉斯加偏远的无人区,直接抵达北美大陆的顶端。似乎又向那些勇闯天涯的人发出了召唤和诱惑。
不管怎么样,它告诉了咱一条重要信息:道尔顿公路肯定能走!北冰洋肯定能到!
(二) 托福“黑金”,不走平常路
当跨过边境,看到“阿拉斯加”路牌时,激动、兴奋。小儿又喊出了他自己经典的话:“阿拉斯加,我来了!”
过了海关,没有流连,把在阿拉斯加旅行的第一个目标就定为:直抵北冰洋!
在费尔班克斯稍作停留,筹备粮草给养。这第二大城市其实没多大,加上周边的镇,才10万人口。
2018年7月16日,夏,多云,我们正式向道尔顿公路、向北冰洋、向死马进发。
出城没多远,有个不起眼的小景点,一条输油管线旁边立了几块牌子和实物,介绍输油管线的缘由。有大巴拉着一车一车的游客来。
原来,它跟道尔顿公路有密切的关系,将一直伴随我们左右。
说来也不奇怪,阿拉斯加北部岸线长着呢,有人居住的小镇也有几个,连最北最大的巴罗都没有通公路,凭啥要修建公路通往无人居住的普拉德霍湾?
那得托“黑金”的福。
⊙
阿拉斯加输油管线
1968年在北冰洋普拉德霍湾(Prudhoe Bay)发现了大油田,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更增加了开采北坡油田的商业诱惑和战略价值。但开采出的石油,尤其在冬天整个北冰洋封冻,如何运输出来,成了头疼的问题。
美国似乎从来不缺异想天开的狂魔,当今有要造猎鹰火箭把人送往火星、要造超音速火车的伊隆·马斯克(Elon Musk),那个年代有爱德华·巴顿(Edward L. Patton)。
他领导建造一条输油管道,纵贯阿拉斯加,从北冰洋一直通到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瓦尔迪兹(Valdez),800英里(1287公里)管线,11座泵站(设计规划了12座,其中一座没有建设),1个油运码头。1974年3月开建,1977年6月正式输油。
造条输油管道不算什么的大事儿,即便在那个年代。但在北极圈里,要穿越冻土地带、北极苔原,要翻山越河,要适应极端的气候变化,要尽量不影响脆弱的环境,不干扰濒危的野生动物,这就极其了不起了,即使在今天。虽然咱不懂专业,但据说类似于本世纪初建设的青藏铁路,都是世界奇迹工程。
为纪念巴顿先生,管线通过育空河的大桥被命名为“巴顿大桥”。在桥北的“游客联络站(Visitor Contact Station)”,还立了一座纪念碑,昭示他的贡献和这项工程的伟大。
不过,正如后人对爱德华·巴顿评价的那样:他不需要立碑,纵贯阿拉斯加的输油管线和道尔顿公路,就是纪念他的最好丰碑。
⊙
道尔顿公路
为输油管线,同时修建了一条公路——道尔顿公路,成为通往北冰洋的唯一道路,也是采油区工作和生活物资的唯一陆路保障线。
它南起费尔班克斯以北80英里的利文古德(Livengood),北至普拉德霍湾附近的死马,全长414英里(666公里)。
从公路的导览图上看,好像沿途隔不了多远就有小镇似的。事实上只是荒郊野岭里的几样简单设施,没有一个居民,没有一个服务人员,没有手机信号,连医疗、救援等紧急服务也没有,完全是一片荒芜。只有寇德福特能常年提供非常有限的服务。
如果完全是柏油马路,400英里不须怕什么,几个小时就能跑完。不幸的是,道尔顿公路基本上都是砾石路,只极少数路段铺有柏油路面。越靠近北极,路况越糟糕,也就能跑二三十公里的时速,而且常有路段处于维修状态,通行会受到极大限制。
正常情况下,夏季单程行车时间也要15~20个小时,得走两天。赶上恶劣天气或季节,通行时间就没个保证了。
一旦发生意外,无论救人或者修车,隔天才能到,算是正常现象,且费用奇高。
总而言之,一切物资自备,一切保障自我。出发之前,做好周密准备,特别鼓励带上野外生存装备。途中小心驾驶,切勿涉险,至关重要。
道尔顿公路上最常见的是重型卡车,每天大约有一二百辆,主要是为石油基地运送各种生产生活物资。
驾驶小型车或摩托车,可能带来更多麻烦,比如通过性问题、被车轮卷起的石子飞溅伤人的问题等。旅游者最好开具有四驱越野能力的车。
在联络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每年到阿拉斯加的游客,有1%会选择走道尔顿公路。又1%能走到头。
(三) 路再烂,终究能让我们前行
道尔顿公路虽然很“烂”,终究带着我们跨越育空河,跨越北极苔原,走进北极圈,走到北冰洋岸边。
在道尔顿公路上开车,一定要瞪大眼睛,不仅为观察路况,也为路边的景致。因为不总是有明显的路标,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去了。
在导览图上,对景点的标注方式很特别,其后都标注了里程数。如“指头山(MP 98)”,即在98英里处,起点就从利文古德交叉口起算。但公路边不总有里程碑,因此在道尔顿公路起点处,将车子的里程表清零,是个小技巧,可以时时知道自己开到哪儿了。
一路走来,空气总是那么清新,云天总是那么白洁,大地却悄悄地变化着。道路越崎岖艰辛,景色越前所未见。
先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育空平原野生动物保护区,公路穿行在林海之中,沿着山坡蜿蜒向前。再路过北极门国家公园,翻过阿蒂贡垭口,群山环绕,嫩绿的极地草甸,像巨幅的地毯,从山坡到山谷,青翠欲滴,山顶白雪皑皑,河谷溪水潺潺。临近北冰洋,又是一望无际的滩涂沼泽,河湖纵横,大雁、天鹅游弋其间。
⊙
北极圈
刚走过1/4路程,在115英里处,就进入北极圈(Arctic Circle)了。需要留神的是,路旁只有个小小的指示牌,拐进去才能看到北极圈标志。再往里走,有一个自助服务的露营地。
跨过这个标牌,意味着我们真的进入北纬66°33'的北极圈了。留个影是必须的,登高远望北极圈风光,必给自个的人生刻下难以忘怀的印痕。
背板上,各地游客的涂鸦,虽然不受鼓励,却已成了特色。倒是四块展板值得一读,分别描述了这里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
《春》
A Leap Into Life。回归的太阳,又给这片从黑夜中醒来、渴望变化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夏》Life In A Hurry。植物抓紧八周的极昼,日夜不停地生长。苔原上刚铺开了巨大的鲜花地毯,转瞬间就果实遍野。野生动物、候鸟尽情地享受着它们最幸福的时光。
《秋》Before The Light Goes Out。气温迅速下降,绿色的山林点燃成黄色、金色和深红色,身披棕斑的野兔和雷鸟变得雪白,云杉却在色彩缤纷中滴翠依然,驯鹿、灰熊正在为漫漫冬夜做最后的准备。
《冬》At The Heart Of Darkness。没有阳光,寒夜与冰雪锁住了整个北极,那里是一片黑暗,世界变得死寂。
在《加拿大横穿(1):天高横穿越,地广任我行》中,万进曾卖了个关子:副极地/亚寒带地区植物生长季极短,农作物怎么能长好?答案是因为白昼时间超长,作物能夜以继日不停地生长。
⊙
寇德福特
每个在道尔顿公路上旅行的人,都要记住“寇德福特(Coldfoot)”这个地名。
414英里长的道尔顿公路,不是一天能走完。反正我们来回各走了两天,共四天三晚。
而全程只有寇德福特常年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它位于175英里处,差不多在中点。无论打尖还是住店,加油、求援、问讯,都离不开它。
道尔顿公路全程没有手机信号,这里是唯一提供有线电话服务的地方。
从寇德福特到死马240英里(约384公里),完全没有加油站,因此最好在此把油箱加满。它有柴油和汽油供应,当然价钱也要贵一些。
或许有人会嫌弃那里的设施也太简陋、太破旧了。常年维持这样的服务,已经相当不容易。设立它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来往的运输卡车司机,但也对游客开放。在最困顿的时刻,哪怕只一升燃油,一碗热汤,一根电话线,或许就是我们最后的人生希望。
吊在连廊柱子上,当万进不经意间看到一盆盛开的花球时,感动得有点盈眶。在如此荒凉之地,依然没有忘记对美的追求。只要爱美之心在,人生的快乐就是那一盆小花。
在寇德福特有个“北极跨机构联合游客中心”(Arctic Interagency Visitor Center)。它由美国土地管理局(BLM)、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USFWS)等几个机构联合设置,只在每年5月24日到9月9日期间开放。在那里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包括天气情况、道路维修路段及封闭时间,以及地质地理信息等。
⊙
阿蒂贡垭口
在寇德福特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向北。
先是一路青山绿水,约70英里,一道山梁横亘在眼前。虽然不是很高,在极地,却常年冰雪覆盖。
蓝天白云下,雪山端坐在绿色的草甸上,看上去宁静而美丽。但要翻过这道山梁,就不是美感喜感而是不寒而栗了。
要抵达北冰洋,必须翻越布鲁克斯山脉,而阿蒂贡垭口是惟一的通道。它海拔不算高,只1444米,但相对高差挺高,又在极地,在雨雪天,在泥泞湿滑的土路上翻山,虽然是四驱车,也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很难驾驭,时不时的左突右滑,令人格外紧张。一不留神就会滑翻,跌入山谷。一旦发生意外,只能祈求路过的车辆给捎个信,救援最快也得第二天才能赶到。在冰天雪地里,如何熬到第二天,得靠自己造化了。
阿蒂贡垭口也是大陆分水岭,地貌景观分野点,山之北的溪流最终流向北冰洋,是极地苔原草甸景观,山之南则流向太平洋,能看到稀疏的针叶云杉林。
极地有极美,绝世而独立,这里有万进从来没见过的美。(下集发布,不容错过……)
过了垭口,站在4#泵站的坡顶,登高望远,绝非一般般的湖光山色。
加尔布雷斯(Galbraith)湖畔有个小机场,虽然简陋,塔台、候机厅还是有的,像活动板房,但比万进在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里乘坐过的土机场要强。
不过,别指着这机场能给游客带来什么帮助,那是石油系统内部应急交通,平时没有飞机。
幸福谷(Happy Valley)有更原始的土跑道,旁边还可以野营,不过夏天河边的蚊子暴多,不戴防蚊面罩绝对出不了车门。
过了幸福谷,已是大洋岸边的滩涂沼泽地带,看上去一马平川,但“平坦”的道路更加艰难,坑坑洼洼,车速超不过二三十,颠死个人。
(四) 午夜里见到太阳
经历两天的“九九八十一难”,当看到这土黄色简易建筑时,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万进在网上多次看到过这栋死马“标志性”建筑,是一家客栈。虽然简陋,毕竟给了野游之人“家”的温暖。
我们终于抵达期盼已久的死马,仿佛从地狱返阳又回到了人世间。
又可以洗个热水澡,吃口热饭,睡个好觉,也有了手机信号和网络通信,与远方的亲友分享旅途的喜悦心酸、奇闻异趣。
在北冰洋岸边的死马,也是“天尽头”。至于为什么取了“死马”这个名字,不得而知。那里只有极地生物,像北极熊、北极狼、麝牛、北美驯鹿,能够生存,按理儿马是活不了的。
死马不是一个建制小镇,据说只有约20个的居民。现在,它是一个很大的石油开采区,工业基地,属于BP石油公司。有三五千人在那里工作,但都是从其他各州派来前线工作的“流动人员”,定期轮休轮换。
因此,死马所有道路都是私有的,服务是内部的。只有两家客栈、两个加油站对外提供营业,少量道路和区域允许外部车辆通行。
死马夏季平均气温在0~5°C,冬季在-46~-51°C。最低曾经测到过-62°C,然后气象站的电池死了。
道尔顿公路也不是旅游线路,而是人家的运输线。即使冬季,不管冰雪有多大、气温有多低,运输卡车每天也必须在这条路上来回奔跑,在极夜中行车。车辆一旦遭遇风雪或事故在路上抛锚……细思极恐,不敢想象。
死马的旅店、汽柴油、餐饮都暴贵,差不多是内陆的二倍。不过,对于在一路奇险中跋涉而来的游客,也没什么好惊讶的,毕竟所有供给都是从内地运输来,都历尽了艰辛。
只是要真想看到北冰洋,就得“挨宰”。
死马离大洋只十几公里,但石油基地设有岗哨,未经授权外部车辆禁止通行。只有死马客栈(Deadhorse Camp)经营这项业务,每人票价$69,包括孩子。“狠黑”吧,独家垄断,没办法,既然不远万里而来,总得见到真佛吧。
即使要价高,也不是买票就可以随便去的,必须提前24小时电话(877-474-3565)预约,上报个人信息,经相关部门安全审查方可。
不过巴士司机倒挺和善,看到远处野生动物,驯鹿、北极熊、天鹅等,便停下来指给我们看。作为采油工业基地,边游览边听巴士司机的讲解,挺有趣味的,也“涨姿势”。
别的油田常见成排的“磕头机”,蔚为壮观,那是因为油量少需要抽取。这地儿不需要,全是自流井。四五十年了,原油一直汩汩地往上冒,通过油管汇集到初炼厂,滤掉泥沙、撇去水份,降温至50°C,泵入输油管线,二周后就能到达阿拉斯加南部太平洋港口,装船运往世界各地。
据VOA报道,截至2017年8月,通过输油管线40周年共输送了超过170亿桶原油。假设按50美元/桶计,就值8500亿美元。不知道当初俄罗斯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才得了720万美元,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
死马不是旅游区,北冰洋也谈不上风光。没有细软的沙滩,只有粗糙的砾石,没有清澈的海水,只有浑浊的洋流,再赶上没有和煦的阳光,只有阴沉的天空,似乎少了点浪漫的情调。
但在万进看来,来了就是风光。
一家人在一起,在岸边蹦蹦跳跳,看谁蹦得高,看谁姿势美,挺开心。
“北冰洋,我们来了!”
巴士司机还准备好了浴巾,鼓励游客下海游个泳,并给颁发证书呢。
在那里工作的人们,豁达幽默。虽然没有一棵树木,你看,那儿立了个“普湾国家森林”的标牌呢;虽然这地儿叫死马,可他们个个都是“快乐马儿”。
作为世界上最凶险的公路之一,是极客们梦想的圣地。万进开车勇闯极地,已经沾沾自喜了,还有更猛的——骑摩托勇闯极地的勇士。
在死马加油站,偶遇一华裔小伙子,单人单车无后援,从马里兰一直骑到北冰洋。
问他下一站是哪儿,他说,“Kaap Hoorn”。
我没听过。
“在智利,南美洲最南端。”他解释道。
“今晚你住这儿吧?”
“不,我吃点东西,照几张相,然后就往回开,路上找个地方搭帐篷过夜。”
我早已惊讶得快掉了下巴,小伙子语气语调却始终平淡平静。
回程的路上,又遇到两位骑山地自行车闯天涯的极客,万进除了心底默默膜拜,还能说出话吗。
道尔顿公路之烂,万进经历了。原以为采油厂区内的道路会是好的,毕竟石油公司财大气粗,又是为了生产。进去一看,更烂!办公区、生产区、服务区,到处坑坑洼洼,惨不忍睹。
还有件非常蹊跷的事儿,所有的建筑都像集装箱似的,建在钢梁上,有的还用立柱托离地面几十公分高。
巴士司机告诉我们,是因为这里的所有土地,都是“漂浮”着的,会缓慢地形变和漂移,根本没办法像坚实的陆地上那样筑路建房。再加上反复化冻、上冻,膨胀、收缩,所有道路即使不停地维修也必然坑洼不平。道尔顿公路难行,有类似的原因。
万进不敢相信。找张空中俯拍的照片一看,果然,大地简直就像汪洋里漂浮的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浮萍。假如哪天采油区废弃了,过不了几年,整个道路房舍都可能迅速消失,又恢复成原始的状态。
难怪,难怪,巴士司机一再告诫我们,切勿随意离开道路在这些滩涂上乱走,弄不好就会有陷落之险,灭顶之灾。
夏季的死马,极昼,天永远不会黑。触景生情,不禁感慨:
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午夜里也能见到太阳。
【题外】有人问:冬季能不能走道尔顿公路?
敢提如此疯狂想法的人,就值得致敬。
首先可以肯定,道尔顿公路冬季是开放的,每天有大卡车来回跑,因为那是石油基地的生命保障线,不能断。这是游客中心的人亲口对万进说的。
至于个人能否自驾前往,万进以为,那就不是探险而是犯险了。
假设一切正常吧,先说车辆技术条件:雪地胎、防滑链等是必须的,那里平均气温在零下40~50°C之间,最低-60°C以下,防冻液、机油、玻璃水、蓄电池……都得能耐如此低温,好像市场上还真买不到。汽车一旦歇火,就别想能再启动了。
可能有人抬杠,那基地的车辆还能半年不歇火?万进注意到,那里的车都进行过改装,增加了额外的电力启动电机,每个停车位配备了电源插座,通过外部电力驱动汽车启动。
冬季那里是极夜,没有白天只有无尽的黑夜,总被厚厚的冰天雪地遮盖着的路,在哪里啊?怕是有火眼金睛,遇到暴风雪,也白搭。自我评估一下呗,是不是具备相应的驾驶技术和经验,有没有那么个金刚钻,有没有那个胆?
再说说风险防范吧。假设发生意外,车搁在半道上,一两天内救援能到就阿弥陀佛了。那,就得做好零下四五十度的冰雪天里生存的准备吧,再留点儿余地,备个一周的生存物资不为过。
其它的就不多说了,想多了都是怕。
再说了,冬季的黑天里,北冰洋和道尔顿公路也没啥看的啊。如果实在想验证一下BBC说那是“世界最危险的公路”的真假,万进倒有个主意,想法搭大卡车走一趟得了。
¤ 2018年12月8日 于宾州·绿堡
¤ 微信:uoooma
¤ 电邮:wanjin@sohu.com
《阿拉斯加游》(共4集)
《加拿大横穿》游记(共9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