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禅子(宋超)
本文为2017.1.3【日修总结】记录。
1. 创造力与逻辑
晚上下班后在办公室和科鑫讨论YES GO新模式和独立大学(暂定名MaxU)模式。我们用同一套逻辑去创造两个模式,用两套模式诠释「有趣青年」和「有料青年」。在其中注入北辰青年所擅长的,规避我们所不擅长的。
进展喜人,令人兴奋。
根本推进思路在于科鑫做出的逻辑推演,把YES GO模式拆解抽象化,萃取出根本框架,再对框架本身进行审视思考、对框架里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
创意,是一件很需要逻辑的事情。
否则,创意必然是「偶然的」、「碎片化的」、「自我迷失的」。
举个例子,当我们讨论「如何在线下创造人与人深度互动」模式的时候,头脑中浮现出几种随意想到的模式:
①趴趴派奇幻漂流、②塔罗牌两人玩、③黑暗中对话。
单纯依赖创意,你会停滞于上述创意,苦于没有更多想法,就想去看别人在怎么设计。
但其实,你可以把上述三种模式归类、逻辑抽象化:
①群体性+问答闯关式交流、②两个人+借助工具游戏互动、③全新场景(蒙住眼)突破感官体验进行互动。
在上面三种逻辑下,我们可以按照逻辑本身进行推演:
①群体性+问答闯关式交流:是否可以借助室内破案解密的形式、实质上促进彼此分享?
②两个人+借助工具游戏互动:塔罗牌之外,关于电影、音乐、价值观层面问题的卡牌作为工具,是否也是可以设计的?
③全新场景(蒙住眼)突破感官体验进行互动:视觉层面的变化是蒙眼,听觉层面呢?能否利用无声场景创造人与人互动?
如此,逻辑框架作为「线索」,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随意的想法海洋中,走了很多的规则痕迹可以追寻,创意就源源不断。
2. 对既定抽象框架的迷恋
然而,在把具体模式抽象化之后,创意很容易被抽象的逻辑所「框住」。
回到上面的例子,上面三种模式其实是「拍脑袋」出来的。真的只有这三种吗?当然不是。
此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就逻辑框架本身进行审视」,是否还有别的逻辑模式?
例如:
在人数层面改进:三个人可以做什么?两对(四个人)可以做什么?不知数量的人群匿名漂流瓶是不是也可以?
在工具层面改进:只有实体工具吗?在线协作工具(石墨)可不可以用?
靠直觉捕捉灵感→用逻辑消化灵感→逻辑进一步激发灵感→直觉跳出框架再次捕捉灵感……如此循环,是创意生成的核心机制。大量的借鉴参考+频繁的练习是很好的提升办法。
不过最重要的是过程中「敏锐的自我觉察」。浑浑噩噩、容易满足现状,那就很难出来好东西。
毕竟,结论就是你懒得想下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