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習筆記六
看得见的叫有,看不见的叫无,所谓无为,不是不为,是无在为、道在为。
早睡早起,谁在为,道在为,是背后的规律,身体的规律,因为睡得早,跟天相应,天睡你睡,天醒你醒,这是道在为。
真正尊重了道,就会无中生妙有,无不是没有,无是道的运行模式。
当一个孩子自己有了志向,不要喊他,早上他自己起来了,做什么事情都很主动,这时候是道在为。
瓜熟就会蒂落,道让它落的,地球的引力最后把它吸引下来了,如果它生命力还很强,瓜还没长好,霸蛮摘下来,强扭的瓜不甜。
道,须臾不可离道也,道无处不在,一个人最高的智慧,就是无中生有的能力,他的变通能力是很强的。
当我们真正感觉到这个道,去求道,最后求到的道,要遵道而行,沿着这个找到的道,再不要左顾右盼了。
一旦选好,就不要动了,选道的过程就叫知止,知道往哪个方向去了。
知止而后有定,就定下来了,叫择善固执,就围着这个东西去走,往前面走就是了,只是快与慢的问题,因为你已经知道这就是道。
德有很多个含义,最本上的德,就是它的原意,依道而行,如果已经选择了这个道,又不按照这个走,就是缺德,就得不到。
真正人生的成长,是以自己为主,哲学也讲过,人自己是内因,其他都是外因,外因必须要在内因的主导下,才能够起作用,如果他内因没有这个想法,外面的都没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关键是要点亮他的心灯,这是道啊,是让他自己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这么一个过程就叫道,按照这种方法去陪伴孩子成长,就叫德,就是有德的父母。
现在冬天马上来了,春三月冬三月属于收和藏的阶段,现在这个时候,做为一个成人十点钟之前睡觉,小孩九点钟之前就要睡觉。
你不收,有什么东西藏勒?你不藏,有什么东西生勒?你不生,有什么东西长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道。
我们吃饭,老祖宗告诉我们最营养的东西就是种子,种子是有生命的,虽然小,但是一棵参天大树的长大,也来自于种子,种子里面含有人体需要的,所有的物质能量,这个叫道啊。
古人从早告诉我们要吃百谷,后来有一些不好吃,从百谷里面选了五种,叫五谷,五谷为养,是养生之道,吃糙米最好。
万物之间都有一个道,内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就是你要找到万物背后的,自己内在的规律,这样然,然是对的意思,这样就对了。
但是曾几何时,因为古人没打标点符号,我们把自和然居然连起来了,叫道法自然,前面都是三个字,后面是做一个总结。
人法地,人要效仿大地,你看那个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叶知秋,你要从这些里面去感受到自己。
地又效仿谁,因为有天才有地,没有天,只有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每一个孩子,我们都要找出他那个自,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内在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他处事的风格,跟别人是不同的。
很多人为什么人际关系不好勒,因为他没有遵道而行,他是以自己的方式跟每个人打交道。
你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以每个人的方式跟每个人打交道,你就遵道而行了,你就是有德之人。
道是背后看不见的规律,无形的,形而上的,用一个字来表达,叫无,道又等于无。
德不是我们讲的品德,现在我们理解的道德很狭隘啊,道是道,德是德,从文字的角度上面,德是依道而行,遵道而行。
每天要反省自己在不在道上,吃饭有吃饭的道,睡觉有睡觉的道,与人交道有与人交道的道,各方面都有道。
《大学》里面讲的德,是讲最深的,讲总的,是天地的道最后在人间的对应,或者在人间的投影,用四个字表示叫天地良心,王阳明把它叫良知,老百姓把它叫良心,F里面把它叫真性,明心见性,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儒家把它简单的叫德。
德等于良心、等于良知、等于自性、等于天性、等于道家里面的真,找到了德,你就是真,就可以成为一个真人,没有得到德之前,就是一个假人。
儒家把这样的人叫君子、大人,没有找到的就叫小人。
道家把这个找到的人叫真人,没有找到的叫假人,是不是一个意思啊。
德等于天地良心,良心还不行,良心一定要从天地里面来的那个良心,就是正确的人。
如果是按你的心来的,可能就是个好人,但是不是个正确的人。
不讲清楚德这个概念,《大学》学不懂。
最后把天地总结出来落到人间,三个字,君亲师,就有三块天。
在单位上面,领导是天,在家里,父母是天,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天。
你就是对应的地,在单位,老板是天,你是地,在家里,父母是天,你是地,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天,你是地。
夫妻之间,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兄弟在一起,他们喊我大师兄,那个大就是天,你是弟啊。
它不断地在演绎天地法则,最后简单的落在君亲师,明白了这个天地法则,知道了什么是东,什么是西,不断去求,不断去实践的过程就叫明,一个明还不行,要两个明,明明德。
现在外面很多书上解释明明德,说第一个词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我的先生跟我讲,德是名词,前面两个都是动词,因为这个德,不是一下子就得道了,要不断地明,明了又明,明了又明,简称明明德。
听了《学记》课,搞明白了一些,听《大学》,又搞明了一些,有机会讲《论语》,可能就更明了。
现在有一点不明,有没有关系,人生就是一个明明的过程,搞明一点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搞明了一点,我们应该很高兴,他不断地在明就可以了。
一下子要他搞明,他才十岁,就要他把德全部明了,那不可能的,孔子也是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不断地明了又明。
但是时间也不能太长,因为人生是短暂的,明明这个过程,古人有一个基本规定,就叫大学,所以有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礼。
这些都在《学记》里,《学记》跟《大学》都来自《礼记》,在朱熹之前,《大学》是《礼记》里面一篇文章,韩愈觉得这篇文章很重要,推崇了,后来二程把它单独特别强调,最后朱熹把它变成了单行文,严格意义上讲,《学记》和《大学》是姊妹篇,这两篇文章是可以互参的。
明明德的过程,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
明明德等于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什么时候知类通达了,强力而不反,就是道行坚固了,就叫大,这个过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知识可以自学,文化不能自学。
一年离经辨志,谁来辨你啊,这个志是什么,是你愿不愿意成为大人,你不成为大人,你就要学点技术啊,结婚生子就可以了。
三年敬业乐群,你敬业了吗,你找到了你的下手处吗,乐群是人际关系。
五年博习亲师,学了以后还要去习,不是一般的习,要博习,在这个过程里面就会碰到困惑,这时候你才会真正的亲师,博习亲师。
七年论学取友,你有自己的观点了,有自己恒定的价值观了,就可以去找到自己的朋友。
这个友是志同道合,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找到这个道,最后你就有一个班子,最后通过检验,你就会知类通达。
万物之间看起来纷繁复杂,里面的道是一个,你就知类通达,通了你就可以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没通,自己还没搞明白,就独善其身,先修自己,先明明德。
达则兼济天下,你已经知类通达了,那你就要兼济天下,然后足以化民易俗,对照《学记》,知类通达等于明明德,化民易俗等于亲民,近悦远来等于止于至善。
你一对照,是不是觉得这两本经它就是一,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大学》是从道的层面上讲,《学记》是从术的层面上讲。
明明德的过程又叫自觉,亲民的过程又叫觉他,止于至善叫觉行圆满。
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在在的过程,你在吗。
这就是曾子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贯穿我们人生的全过程,从你志上面,从你准备求道开始,就天天在明明德,不断地在明明德,永远在明明德。
什么时候不明明德了,你不在,就不明明德了,所以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好多好多学不到的,这么一个明明德的过程,就叫在。
文化自信
与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