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即为认识,“行”即为行动。我之所以不使用“实践”来代替“行”,在于“实践”本身就是有意识的用一种物质性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活动,也就是说真正的实践是“知”与“行”的统一。无“知”则“行”妄,无“行”则“知”虚。就此而言,“知”与“行”必须统一。
然而“知”与“行”的分离却更为普遍,尤其是明“知”不“行”更甚,所以促使“知”向“行”的转化更为迫切。“明知不行”有几种类型:
一是认知不清。对事情的看法只是表面上清楚,不能从全局出发,比较辨别,对各项事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以至于徘徊犹豫。比如有人想读书,觉得应该读书,然而“应该”一词也并未完全弄清,只不过是矮子看戏,人云亦云,不能准确地说明为什么“应该”。如果将读书、工作、生活等等各种事项做一比较,有时读书未必“应该”。
二是认知不真。主要表现为对困难的估计过大,以至于造成畏难情绪,阻碍行动。然而更愚蠢的是明知只有行动才能克服困难,却依然被情绪所左右,满怀忧愁地迟迟不动,即使知道只要踏出一步就能逐步推进。
三是体能不佳。所谓有心无力,一想到要做某事,身体似乎像泄了气的皮球,软了下去。一切行动都需要物质性力量的支撑,这一点不能忽视,不过对许多人来说这一点往往无关紧要,他们把一切的不行动,归结于无毅力,过分强调意志的作用。
那么如何逐一解决,各个击破,成为有行动之人?
一是明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准确地认识到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只有明确认知,才能坚定信心,所谓“智明则志坚”,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定来源于正确的认识。通过对事实的调查,一方面牢固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的批判,从而解决“认知不清”、“认知不真”的问题。
二是补能。加强锻炼,注重休息,劳逸结合,浅显明白,本来无需多说。然而“运动”本身就是“行”,还是有些人明知不行,所以还是有待于第三个方法的补充。
三是空心。这是我经常说的“意志空白法”,也就是即将要行动的那一刻不思不想,只管去做。事实证明“行”未必需要“知”的参与,“知”只是“行”的不充分的充分条件,“行”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事实也证明“行”产生的一瞬间确实无意识的参与。“知”最好在“行”前,而不应在“行”产生的最初瞬间,“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思考多了不去行动徒增烦恼,尤其是在即将要行动的一刻。比如“身疲”,只要不去感受身体的疲惫反而有利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