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就30岁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刚辞职在家,满心欢喜的做起了家庭主妇,过起了读书,写字,带娃的美好生活。很可能,明年这样的美好时光就要结束了,我想总得留下记录点什么,一方面供自己日后回忆咂摸,一方面也算是给自己一个盘点。面向30岁,重新出发。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一年,大概是,我认识了两个人,读了一些书,思考了一些问题,比如宗教。
如果问我有什么人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想是李笑来和和菜头。
他们都是网络上的名人,争议很多,但我很敬佩他们。在我眼中,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如果生活是大海,李笑来就像是个弄潮儿。他相信每个水纹走向的背后都是有缘由的,他更相信只要自己愿意学习,没有什么东西是弄不明白的。只要弄明白了,他就做出选择,做一个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虽然现实中的压力是很大的,巨大的水浪看上去时时要把人吞没,但他抗的起。不仅如此,他还时时鼓励别人,不要怕,你也可以做个弄潮儿!读李笑来的文字,可以找到向上的力量。他的那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天天都在看。
而和菜头,更像是潜水者。他知晓海底的每一条暗涌,寻得到人迹罕至的美景。你若愿意,他不介意带你领略一番。其余时候,他都怡然自得的活着。我常常在失落时打开他的微信公众号。读他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到一些慰藉,这世界很大,总有美好风景。
无论是弄潮儿还是潜水者,都是在广袤的大海里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处方式,前提是,你得了解这片海,不然结局就是淹死。于是,我又读了一些书,世界在我面前就像广角镜头,由近到远,由模糊到清晰,由大到小,由平面到三维,有美有丑,但总是真实。
现在,我眼前的世界是这样的。它有基本的规律,你若无视就死无葬身之地。它又变幻莫测,在基本的规律之上,存在种种不可知的变量,如何拿捏应对,只能靠自己摸索。读书是看世界的工具之一,经典书籍好比基本规律,需要时时精读,日日揣摩。而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你体验到的就是现实世界里千奇百怪的变量,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但是,这还只是现实的世界,你可以触摸,可以瞭望,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总有反馈,试试便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不可知的世界。比如,我们出生前在哪里,死亡后又去了哪里。对于这个难以感知的世界,有很多解释来填补,比如宗教。真假无从鉴别,你只能选择信还是不信。无论信还是不信,你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我听说有人特别虔诚的信仰佛教,现世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无足轻重的,只是为来世转生储备资粮。
如果信了,万一不是真的怎么办?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似乎相信了。相信的感觉很好,仿佛一切都能找到自洽的解释,大有掌握真理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起来。直到有一天,我想到,如果我不信,似乎也都能找到自洽的解释,那么到底这是不是真的呢?无法证明。对于无法证伪的事物,我可以盲目的相信吗?盲目的相信,世界真的感觉美好起来,幸福指数飙升。
幸福感产生于需求的满足,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物质需求。而满足本身没有统一标准,你觉得满足了就行,就像吃饭,有人吃一碗就饱,有人则是好几碗。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回到了这里,你如何理解并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无论是宗教,还是现实的世界,都有一套办法,看你好哪口。大部分人首先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如果现实社会不能给予满足,那么好歹宗教提供了另一套方法,所以才有看破红尘这一说吧。这是宗教对个人的实际功用。
那么,宗教对社会的实际功用在哪里呢?那就是维稳利器了。人人需求都得满足,就不会有乱子了。说到底,世界需要宗教,不管它是不是真的,这背后还是基本的人性需要。但是,宗教有一个比较大的副作用,它简化了世界的认知。宗教里描绘的世界是非黑白是非常简单明了的,而现实则复杂的多。包括信仰本身,我觉得就是心理上所讲的“自证预言”,但宗教不会这么给你解释。
所以,我有了第三种选择,建立自己的信念,而不是交给宗教。
1. 永远相信自己可以选择
2. 永远相信选择努力终究是有意义的
3. 永远相信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价值的
......
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